海外华商与华文教育漫谈
来源: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
海外华商与华文教育漫谈
原文发表《世界华文教育》2017年第4期
【作者简介】龙登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史、企业史、华侨华人经济。
【编者按】华文教育起初是华侨华人为了传承中华语言文化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华侨华人反哺、回馈整个族群的一种体现。新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赋予了华语新的价值,使华文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华语的经济价值也使得华文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的动力。当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解读华文教育问题时,会呈现怎样的景观呢?6月2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应北京华文学院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就“海外华商与华文教育”一题与华研中心人员进行了座谈。龙登高教授就海外华文教育的类型、华校的经费来源、组织与制度、教材等进行了归纳、比较和总结;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华文教育的新变化,包括中国大陆影响力扩大、非华裔学生增加、本土化及多元化趋势等。龙登高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社会制度变迁、华侨华人经济等问题的研究,他对于华商及侨领的介绍、对于华人经济与华文教育新变化的分析,极大地开拓了大家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华文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根据本次讲座整理而成。经龙教授审核后,准予刊登。
教育是千秋大业。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教育是最根本的。政府虽然是教育的主要组织者,但即使是控制资源最多的政府也不是说就能把教育做得很好,像中国基础教育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每次在海外访问华文学校时,都受到很大震动,因为这些华文学校不是政府支持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而是民间自发筹建、组织和发展起来的,历经风雨飘摇也不曾断绝,并且抓住一切机会在成长。为什么海外华文教育并没有得到什么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甚至是在重重压力乃至压制之下,还能够成长起来?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种成长?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要谈一谈这一二十年来在海外考察华文教育的感受,特别是侨领、华商及华侨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发展的推动,新时期华侨华人社会的一些重大变化给华文教育带来的发展契机。本篇整理稿不是系统化的专门研究,也未经严密的论证,与其说是分享我的感受,不如说是表达我对海外华文教育的组织者、推动者、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敬意。
一 海外华文教育概况
华文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但由于所在国的国情和政策不同,华侨华人社会的状况不同,华文教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长背景、发展环境、华校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化比较大。若从华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考察华文教育的概貌,我们可以从类型、经费、教学资源及组织制度等几方面进行梳理。
1.1主要类型
1.1.1 全日制华校
在马来西亚、韩国等地,华校是正式国民基础教育的一种类型,一百多年来一直比较稳定地成长,尽管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但仍然能够延续下来。在马来西亚、韩国,当地政府不认可华校文凭,但是华校历百年弦歌不绝。当地华裔高中毕业后要考本地大学,必须以国家语言和标准。华校毕业生大多去中国台湾读大学,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到中国大陆来留学。这类华校有马来西亚的独小、独中,韩国汉城、仁川等地的华侨中学与小学,等等①。事实上,东南亚各国独立之前基本上都是这样。印尼在1967年以前与马来西亚相似,此后华校被取缔,直到近年来出现了三语学校,中文是教育语言之一。
1.1.2 语言补习学校
目前中文的语言补习学校遍布世界各地,各国都有华人子弟学习中文,但这类学校仍有差异。像美国的中小学生通常要掌握一门外语,对华裔学生来说,汉语就是他们的外语,这门外语课是有其先天优势的。但是仅仅作为外语课来学习还很不够,师资水平也不高,所以他们也选择周末学校去补习汉语。现在美国新移民增加,孩子也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周末语言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这种周末华文补习学校,我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所见,都是华人社会自发组织的,得到主流学校的支持,周末教学场地都不需要付租金。绝大多数华人家长都希望下一代学好中文(有的还规定在家里必须说汉语),这类补习学校具有市场和前景。
1.1.3 其他
还有一些既不是国民基础教育,也不是语言补习学校的,比如高等教育院校,像马来西亚的几所专科院校、从前的新加坡南洋大学,等等。印尼华商新创办的希望之光大学、建国大学等,都开设华语课程。还有一些培训班,如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曾应北美华商的呼吁举办过总裁培训班。欧洲华商则以众筹与共享的方式,新近建立了欧洲华商商学院。
另外要提及的是一类特殊的华裔儿童群体,他们是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儿童,大部分是女童,到了美国以后,美国的养父母通常把他们送去补习汉语,让他们学习自己的文化和语言,非常令人感动。
1.2 经费
办学经费对华校的生存来说非常重要。有的国家支持周末语言学校,公立学校为他们提供很多方便,比如提供教室等教学场地等。经费主要来自华人社会自身,尤其是华人社团,相当一部分是华商的捐赠。整个华人社会的捐赠都是比较积极的,比如说南洋大学,捐赠人既有陈六使这样的富商,甚至三轮车夫都捐出血汗钱。老牌的华人社团一般会有自己的资产,这样的社团比较实力,经费也比较充足,像新加坡的福清会馆,在市区有一整栋大楼,那么它的经费就不成问题,物业费可以补贴学校。类似的还有旧金山的台山人会馆、社团等等,现在一些新的社团也开始有资产。拥有自己的校舍,至少能节约一大笔租金,否则办学成本会居高不下。韩国、马来西亚的全日制华校,通过华人社会的长期支持,大多拥有自己的校园。现在的新移民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所以在学费方面不会构成太大负担,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
华文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依靠华人社会支持,华校的教材一般由国侨办和“台湾侨委会”赠送,现在不少原来使用正体字的华校也开始同时使用国侨办提供的教材,学习简体字和汉语拼音。
1.3 组织机构
从组织机构与制度来看,一所完整的华校有理事会、校长和管理人员,然后是师资、教材和教室问题。华校理事会的理事长、理事当然一般是华商,因为他们提供最主要的经费支持,比如在韩国就是华侨协会的会长来担任理事长。资金的筹集、人员的聘请、校址的选择等等这些高层事务,都由理事会来安排。校长由理事会聘请,负责华校的具体运营。一些华校校长也是富有影响力的侨领,最有名的像历史上印尼巴华中学的校长张国基。目前很多华校校长基本上都有在台湾求学的经历。这些资深的校长、教师基本上都是台湾各大学的校友,成为其可贵的侨务资源。
从上述的梳理可以看出,华文学校或者说华文教育在华侨华人所在国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状态,它的组织与发展大体上是由华侨华人社会自身来进行的。华文教育的诞生起始于华侨华人延续族裔文化的需要,它的组织架构、管理运营等都带有祖籍国文化的深深烙印。
二 华商、侨领与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及华人社会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制度有直接和深刻的渊源。历史上中国的基层社会就是相对自治的,民众自由结社,教育主要也是民办,如私塾、书院等。因此即使到了海外,华人很快就能够形成以地域、血缘、宗亲等为纽带的华人社团。华人社团的组织功能和能量是非常强大的,没有政府的支持,甚至受到政府、主流社会的偏见、排挤、打压,乃至制度上的压制,仍然顽强成长壮大。华人社会的自组织体系、自组织能量和自生自发的秩序,那种草根般的蓬勃向上的力量,是非常令人震憾的。教育也是如此,像私塾、书院,都是民间教育机构。海外华文教育也随着华人社会的形成而生长、发展起来,华文教育是华人社会这种自生、自发、自治的组织制度的衍生产品。在这种环境中,华文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组织管理体系,或者说形成了这样一种制度安排。
如果说华文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华侨华人社会的支持,那么华商和侨领更是支持华文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华校的主要经费提供者、华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尽管华商自身可能教育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能力非常强,这是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华商对教育也非常重视,对中华文化的情结、对教育的捐赠也非常让人感动。他们崇尚教育,不求名利,认为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以印尼华商为例,郑年锦先生给清华大学捐建了郑年锦楼,其实他本人并没有到过清华,连揭幕仪式也没有出席。他对我说,他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希望后代有更好的教育条件。林绍良先生也说:“我很小就意识到受教育是一种大恩泽,就像是为一个人的未来投资。我坚信就是我在乡村所受到的教育成就了我的今天。这是为什么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努力确保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并送他们留学。”用经济学的语言就是说,重视教育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最可预期的未来收益。林绍良、李尚大、谢建隆等在印尼兴建了第一家商学院——莫利亚商学院,李文正建了希望之光大学。这些老一辈的华商都是如此,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将教育视为千秋大业,不遗余力地投资兴学,福泽后人。
侨领投身于华校与社团的工作是没有工资的,反而要自己掏钱;其组织工作不具备强制性,要协调各利益相关方颇为不易。那么,为什么他们还愿意倾情付出?这跟中国历史上的乡绅有类似之处,但是海外侨领完全靠他们的财富,没有政府的支持,主要是靠金钱投入。侨领的威望与权力来自哪里?首先是他的经济实力,一般侨领首先得是企业家,有实力对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投入。第二就是他要热心侨社事务,因为确实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第三是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组织能力。他要跟当地政府、当地社会打交道,积累人脉,也包括跟领事馆和其他侨务机构的联系,否则说明他没有活动能力。第四,投身华文学校,对侨领和华商来说,既是一种情怀、一种寄托、一种群体责任,也是其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当他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解决了,就会有更高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进而愿意投入金钱和精力去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然侨领的这些投入也有所收益与回馈,侨领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也会给本人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使他获得一些现实的收益。
三 海外华人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与华文学校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海外华人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源自中国的移民、商品与资本,交相并发,影响日隆。
二十多年来中国移民日益增多、广泛分布,将中国制造的商品输送到全球。同时中国的资本和企业也在走出去,遍及欧美、非洲、南美,乃至全球各地。这种人力、资本的交相并发,是过去单一的华人移民的影响所不可比拟的。中国的崛起,超过了意大利、法国、日本,逼近美国,这种强劲的国际冲击力,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的看法和对华人的印象,使人们短时间内有不适应症,这是必然的。
3.2 新移民的持续剧增,极大地改变了欧美澳洲等地的华人社会格局。
近年来中国人均GDP突飞猛进,步入了对外移民的高峰期。新移民作为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华人社会,改变了原有的格局。原来中国移民出去,光机票钱就抵得上他几十年的收入,现在出去的大多都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现在中国人均GDP在沿海城市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入移民高峰期,留学的、投资的、商业的、技术的、家庭的移民渠道在迅速增加。中国政府也是美国最大债权国。凡此种种,都影响到了华人在所在国的形象,也对华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3.3 技术突飞猛进,海外华人与中国的联系及国际间交流畅达便捷,丰富多样。
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日新月异,廉价而畅达的长途电话、电子商务、中文网站、中外航班,免费而便利的电子邮件、视频、电子网络社群(Facebook等),各种地域性与国际性综合网站,博客、微博(或Twitter)、微信等等,从根本上改变了空间观念,天涯咫尺,跨越时空。一行书信千行泪,断肠人在天涯,历史上思乡念亲无所寄托、催人泪下的场景,不复存在。新兴的信息技术为这种联系新增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渠道,几乎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外华人与祖国的空间观。
3.4 更多的机会、更快的联动、更广大的空间,为华侨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上述这些让人眼花瞭乱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华人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新机会,为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华人社区与网络形态丰富多样,不仅新兴的电子网络社区迅速形成,传统的社区也获得新生,文化社区(血缘宗亲会、地缘同乡会、宗族、校友会等团体)、各类行业与经济团体的功能有所增强,更容易形成地域基础上的国际性社团。
华侨华人社会的重大变化,改善了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为华文教育提供了外在需求和更强大的内生动力。对华文教育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百多年来,海外华人在艰难创业的同时,也点燃了华文教育的星星之火;当前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华文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更好的契机。新时期华文教育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动机与动力:一是家长引导下的文化认同需求。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后者也是构建华人身份认同的主要标志。二是未来发展需求。现在华人商业、企业有越来越多的中文人才需求,会中文的人在就业方面拥有更多的机会。现在印尼65岁以下会中文的人是稀缺人才,不少马来西亚华人去印尼任高管;在中国的企业里,也有不少马来西亚人担任高管。这种精通双语双文化甚至多语多文化的管理人才都是企业需要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也看到了这种机会,那么他学习中文的动力就很强。此外,华人所在国的语言教育政策也是一个推动因素,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学生都需要学习一门外语,华裔学生选修中文就有天然的优势和需求;当常规的学校汉语教学满足不了他们需要时,周末中文学校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华文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转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非营利性走向市场化。海外华文教育传统上是以社团、个人捐赠为主的,现在市场化是一个持续扩大的重要出路,它跟我们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目的并行不悖。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主要是由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的非营利行为,在大多数时候非营利性是可贵的,但是其发展反而会受到局限,因为非营利性使它缺乏一种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要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是重要的一步,也是必然的趋势。市场化即使不是根本出路,也是重要出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不都是象牙塔。当你把教育看作一个市场的时候,你就不会高高在上了。你得放下身段,考虑怎样才能迎合市场需要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保障基本教育权利的同时,也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而这部分人群也是乐意为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掏腰包的。我们应该鼓励私立学校和社会办学,它可以分摊政府的职责和负担。市场化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这方面消费者的需求恰恰就是文化传承,所以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以针灸为例,针灸在中国国内市场处于萎缩状态,从事针灸的人员越来越少,研发投入也少了。但是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就很多,费用昂贵,却因为效果好,所以大家都愿意去;反过来,开针灸所的人赚钱了,他就有更多的投入、研发,提高技术,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针灸因而发展起来。人们愿意为优质的服务付费,价格越高消费品的质量越有可能得到提升,教育也是一样。
四 结语
过去华人社会与祖国联系少,得不到所在国政府的支持,华文教育也能够发展起来。除了像东南亚那样相对独立并可持续的华人社会以外,现在源源不断的新移民、中国的崛起与华人经济的发展、就业与交流的需求,更为世界各地华文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为中国语言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现有华校的发展,鼓励开办成人华文教育,鼓励大陆志愿者为海外华文教育服务。重视华文教育,培养优秀华裔人才,加强他们对祖籍国的了解与联系,促进其所在国与中国的交流往来,将有力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
注释
① 韩国华侨尽管在当地世代居住,但仍为中国国籍(具体情况很复杂),因而不能以留学生身份到中国大陆求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