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评:港民主派应弃被动思维 勿错失策略合作机会
香港明报社评称,香港候任特首林郑月娥前往北京,接受中央任命,成为香港第五任特首。与此同时,候任行政长官办公室也初步接触多名民主派议员,邀约他们稍后与林太会晤。林太表示希望修补社会撕裂,自然需要跟民主派沟通,现在的问题,是民主派打算如何接过林太的橄榄枝。纵观近日形势发展,民主派虽然也愿意向林太释出善意,然而除了重申基本政治立场,在具体合作方面未见任何通盘策略。当前的政治缓和气氛得来不易,各方应当好好把握,勿让修补撕裂的机会白白流走。民主派是时候改变被动思维,制订全面策略,在坚持民主理念之余,积极思考如何跟来届政府策略性合作。
未有普选不加入政府 政治思维教条不足取
近日林太公开表示会扮演桥梁角色,向中央反映香港社会反对人大“8-31”政改框架情绪,令到林太今次赴京领取特首委任状,格外受到注目。不少评论认为,林太有关表述是向民主派释出善意,部分民主派议员表示愿意“听其言观其行”,让林太有“少少空间去做事”。双方互释善意,对营造良好政治气氛相当重要,然而这仅仅是修补社会撕裂的第一步。林太也好,民主派也好,下一步都必须思考如何尝试合作,建立互信。近日,来自民主党、公民党、人民力量等党派的立法会议员,收到候任行政长官办公室邀约会晤。对林太和民主派来说,这都是难得的对话机会,应当好好把握,避免只作政治立场表态,各说各话。林太固然需要主动提出具体合作方向,民主派亦应放下政治包袱和被动心态,抛出可行的合作构思。
林太当选后,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曾发表声明,向林太提出5项要求,包括尽力促成中央收回《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的实践》白皮书,不再以白皮书去理解《基本法》和“一国两制”;撇开人大8-31框架来重启政改;避免人大释法,保证香港司法独立;摒弃先定调、假谘询的独断手法;确立民主派和建制派有同等政治地位,不要数够票就硬闯立法会,云云。平情而论,民主派前3项要求,实际都是针对中央的政治诉求,林太作为候任特首,虽然可以向中央反映意见,惟决定权在中央。相比之下,后两项才是针对林太的要求。政府当然不应搞假谘询,也不应数够票就强行闯关,不过如果民主派对政府采取杯葛态度,事事拒绝对话合作,政府也很有可能抱着草草了事的心态处理谘询工作,行事愈趋亲疏有别。要避免这种局面,最实际的方法,是双方尽快锁定一些可以合作的空间,寻求共识,可是迄今民主派显然并未有一套全面策略框架,为磋商具体合作做好准备。
对于林太组班,民主派人士一边紧盯新班子会否大量延揽所谓“亲北京人士”,另一边却坚持要跟新政府保持距离,强调“一日未有普选都不会加入政府”,为双方合作架起高墙障碍,背后反映的,仍旧是“敌我界线要分清”的政治教条化思维。民主派坚持“只做局外人”,拒绝加入政府,美其名是发挥反对派监察政府的角色,实际却是担心难向支持者交代,也不想为任何政策背书,这种回避政治责任的心态,并不可取。
冻结党籍方案可考虑 民主派应提合作清单
政党存在的最大目标,不应仅仅是监察政府,而是应当设法落实政策主张。有魄力有承担的政治人物,应当是领导群众,而不是被群众牵着鼻子走,只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够坚定,根本毋须害怕被扣上“跪低”或“投降派”等帽子。既然民主派不想新班子充斥“亲北京人士”,就更应积极考虑加入政府。近日民主党前立法会议员李华明撰文,认为民主党不应默守成规,“党员若要加入政府必须先退党”的规定,其实可以调整,“冻结党籍,不参与所有民主党的活动,是更适合的安排”,正是一种具弹性的思维,值得民主派仔细考虑。
除此之外,民主派亦应尽快展开内部磋商,锁定一些民生议题,抛出具体可行主张,看看能否与候任特首取得共识。民主派跟中央和特区政府关系长期冰封,期望短期内就政改问题取得突破,根本不切实际,至于落实全民退保一类老大难问题,也很难一时三刻谈得拢。倘若民主派真的愿意跟新班子策略性合作,就应采取“先易后难”策略,选定一些双方立场接近的议题项目,寻求合作空间。争取民主的策略与民生议题合作,需要的是两套不同思维,前者有时可能要开天索价,后者需要的却是务实协商,一开始便索价太高,只会令合作之门紧紧关上。
今次特首选举反映不少市民渴望修补政治撕裂,无论是中央、候任特区政府还是民主派,都必须回应市民这一诉求。既然林太伸出橄榄枝,民主派亦是时候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调整长期以来“只做反对派”的被动思维,将政治和民生议题切割,主动提出合作方向,让双方有机会拉近距离,逐步强化互信基础。林太和民主派都不应轻易错过当前的合作机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