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媒体与中国媒体的“共鸣”
2019年1月19日在仰光中国文化中心,缅文《吉祥》杂志举办“新春中缅媒体茶话会”,有幸应邀参加,获益颇深,其中两人的讲话(中方央视仰光站记者王悦舟与缅方仰光时报常务董事吴佐温凯),引起‘共鸣’,特与大家分享。
中方央视仰光站记者王悦舟的讲话着重谈了‘文化差异’。他对文化差异所做的解读十分有趣:“。。。这种文化的差别,可以说是温带气候与热带气候下形成的不同文化,就像适合生在中国的苹果树和适合生在在缅甸的椰子树,没有谁对谁错,都是适合各自土壤的文化。”接下来,将该‘文化差异’理念带入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记者要注意到这种差别,也要通过背景介绍、细节说明等各种方式,使双方的观众能够理解对方的理念。”说得十分‘精准’,让人‘刻骨铭心’。
对中缅文化之间的差异,他的解释十分到位:“中缅两种文化,是比较接近的文化,但是越是接近的文化中,一些细微的差别,反而容易造成比较深的误会和隔阂。”讲到这里,他用‘狗与猫之间的误会与矛盾’来进行解释,然后还说:“但是之所以是猫狗之间容易产生这种误会,而不会发生在与牛马鸡鸭等其他动物之间,恰恰是这两种动物从体型到运动方式的接近。”最后他发出肺腑的说出以下话语:“作为驻外记者,更要注意这种近文化之间的鸿沟,避免彼此之间由于文化表达的差异而产生误会和隔阂。”
听了他的比例,引起‘共鸣’!的确,媒体之所以被称之为‘媒体’,就是因为媒体本应是各民族之间搭建起的‘桥梁’!但是假如媒体,或者‘宣传机器’,不重视其间的该‘鸿沟’,不接地气,那么‘桥梁’不成,反成为‘天堑’,那就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了。他的讲话篇幅不长,但是寓意深远,令人深思。
吴佐温凯(《仰光时报》常务董事)
缅方仰光时报常务董事吴佐温凯(ZAW WIN KAING)提了三点:1、中国举办记者培训效果很好,希望加大力度;2、缅甸媒体跟中国一样,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希望中国给以引导;3、中国公共外交十分有效,但请不要忘记‘作家群体’。他们才是真正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桥梁。
关于第一点,记者培训活动,他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由衷地’提出这样的‘建议或要求’。的确,这是中缅媒体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环节。所谓‘加大力度’意思也很清楚,就是‘还不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之意。大家都知道,两国关系在于‘民心相通’,而这‘民心’又被媒体‘牵引引导’,有时候,一些负面的现象多,就是因为‘正面现象’还不够的原因,中方何乐不为?
第二点,他提出的‘传统媒体受到挑战’,这似乎不仅仅在缅甸,是全球所面临的问题。他说缅甸在2011年‘舆论自由’(登盛总统时期)以后,民间媒体遍地开花,一下子出现10-20家(纸质)报刊,但好景不长,如今仅留住4-5家!(其实这留住的几家,后面也有靠山,而且都是西方背景)他说,传统纸质媒体当中,‘官媒’有政府作为靠山,民媒就根本无法抵抗挑战的冲击,纷纷倒闭!他呼吁中国能否帮帮?或者有什么经验分享?这似乎在透露某种言外之意?
第三点他的建议十分务实。近年来中国使领馆在公共外交方面的确做了很多工作,他只是提醒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的群体—作家!这也是发自肺腑之语!其实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已经注意到,2018年的记者访华团当中,就参有好几位作家,他们回来后写的文章,无论是数量、份量还是影响力,远远超过记者。一位著名作家(努努伊)说得好“记者写的仅仅是新闻报道,我们写的是文学创作!有的是灵感!影响力肯定不一样!”而且缅甸还有原本就‘亲华友华’的当时所谓‘左翼作家’,他们的力量绝对不能忽视!绝对不能让‘他人’利用!(可惜他们之间有些已被利用),对此应加以重视!他们绝对是中缅友好桥梁使者的中坚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