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聚焦】周永生:从东北亚“和平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编辑:周永生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9-04-30 04:19:17 共1424人阅读
文章导读 【学术聚焦】周永生:从东北亚“和平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学人简介

周永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外交、经济外交、亚太国际关系等

关键词: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东北亚;中日韩;共同体

内容提要

韩国提出构建东北亚“和平共同体”的设想,体现了韩国对和平的重视与珍惜,中国愿意大力支持韩国这方面的提议和愿望能够得到圆满实现。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可以作为韩国提出“和平共同体”设想的接力棒,继续推动东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或者也可以由二者长期齐头并进共同推动东北亚地区和平合作与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和内涵博大精深其核心要义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中国可以首先从构建东北亚地区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入手,提升本地区国家合作的目标层级,由过去主要进行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加快签署“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过渡到政治、经济、安全、军事、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全方位的合作。

数年前,韩国提出构建东北亚“和平共同体”的设想,体现了韩国对和平的重视与珍惜,也显示出自从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以后,朝鲜半岛与韩国所处的不安全状态与氛围。正是由于不安全的状态与氛围,才更增加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个地区内部多个国家之间,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失去了这样一个基本条件,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中国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韩国的这种诉求,并愿意大力支持韩国这方面的提议和愿望能够得到圆满实现。

一、从“和平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2017年11月13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ABIS)上发表演说,倡议将韩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为合作应对危机的“和平共同体”。2018年6月21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发表演讲表示:“如今韩朝美走出了战争和敌对的黑暗时期,开始迈向和平与合作的时代”,“眼下半岛正在迎来历史性的巨大转变”。“韩半岛构建起和平机制后,韩朝将正式启动经济合作,并会将其扩大为包含俄罗斯的三角合作”。“韩朝之间巩固的和平机制将发展成为东北亚多边和平安全合作机制”。

从文在寅总统的两次讲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立“和平共同体”具有以下背景和目的:第一,建立“和平共同体”是走出战争与对立进程当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一个摆脱战争危机和军事对峙的美好愿景。第二,建立“和平共同体”是合作应对危机的一种体制,即使地区国家已经走出了战争与对立的阴霾,但是,还有可能因为某个事件而导致危机和危险再次发生,再次出现历史的反复。那么,这样的和平共同体将有助于防止再次陷入对立,进而防止战争的发生。第三,建立“和平共同体”并不是国家关系之间的终极目标,而仅仅属于一个过渡阶段。在此之后,还要增进政治互信,进行紧密的经济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的发展。这说明,“和平共同体”只是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落脚点和基本出发点,是国家间关系建构的基础。要推动国家之间关系更好的发展,需要有更高远的目标,更广泛推进的参与者主体,更强烈改变不能令人满意关系的愿望。

在这方面,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可以作为韩国提出“和平共同体”设想的接力棒,继续推动东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或者,也可以由二者长期齐头并进,共同推动东北亚地区和平合作与全面发展。第一,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可以着重于构建双边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包括韩朝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韩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韩日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日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朝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第二,在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直接签署多边条约,构建东北亚多国多边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至少可以包括中韩朝日四个、或者本地区四个以上的国家。当然,要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并遵守相互之间缔结的共同条约。第三,通过东北亚多国之间的努力,丰富和充实东北亚国家之间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推动东北亚国家走向全面和解,在加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全面安全与持久繁荣。

二、“命运共同体”提法的沿革

早在20世纪70年代,总部设在意大利的人类与国际问题研究民间机构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面对困扰人类的粮食、能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危机,就曾经提出过人类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的思想,这比较接近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但是缺乏后续的跟进,也没有切实、积极的设想,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响应。

2011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制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白皮书指出:“经济全球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再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战,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只会造成两败俱伤。”“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停滞;要对话,不要对抗;要理解,不要隔阂,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2012年11月8日,中国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代表大会的报告当中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领导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中国领导人在多种不同不同场合,反复不断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领导人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

2017年1月,中国领导人出访瑞士,参加在瑞士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向全世界发出倡议,宣讲并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017年10月18日,中国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主导目标,也是中国在国际关系建构方面的主要努力方向。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国国家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内容、性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管主要由中国政府倡导,但其是属于时代的产物,是应运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面临的危机而产生。其内容设想上,既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也有现实主义的应对,在大的分类上可以看作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是对全球治理的一种构想,一种规划全球治理“良治”的组成部分。在性质上,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目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愿景、规划,甚至不排除未来成立机制性组织的可能性。

(一)背景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由于技术的进步,交通、联络的便捷,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正在前所未有地拉近,世界上的海洋和高山,在技术进步面前,已经无法成为人们沟通的阻隔。全世界的由于相互之间距离的拉近,有日趋狭小的感觉,正在被形容为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文化交流和沟通日趋频繁,外交和国际政治行为,成为人们日常的话题。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趋加深,紧密的联系前所未有,相互之间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了维护各国、各地区的利益,各国之间的地区一体化进程也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深化,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各国与各地人民也面临着空前挑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危机,人口危机,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日趋频繁,恶性疾病交叠发生、蔓延;人为的灾害不断增加,农药、化学产品污染的蔓延、转基因产品安全的不确定性等,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逃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付得了这种挑战。人类只有通过整体的合作,建立起命运共同体,才能够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协调步骤,应对这些诸多挑战。

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首先从狭小的范围来谋求共同体的建构。比方说,可以首先建立两国之间的双边共同体;其次可以构建以双边为基础的多边共同体,也可以在一个区域范围经过多国的相互协商,直接建立多边、多国的地区共同体,来应对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东北亚地区就是一个相对紧密联系的地理概念,这一地区,主要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从古到今,都有密切的关系,既有过战争与不愉快的历史,也有过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和平相处、共同繁荣的历史。而和平相处、共同繁荣,是东北亚四个国家历史进程的主流,在人类历史长河当中的绝大多数时期,在东北亚国家之间,战争或者不愉快的历史,属于极少数。因此,东北亚地区的四个国家,以后也可以淡化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走上建立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道路。

(二)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和内涵博大精深,包括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要义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这也是中国政府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根据中国领导人的多次讲话和中国官方文件,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三)性质、主体、范围、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性质,是以全人类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为主体,旨在构建一个平等协商,安全有序,经济繁荣,文化上交流互鉴的合作大目标,也是一个合作的倡想、理想和愿景。将来不排除成为一个全球合作平台的可能性,并在这样一个平台的基础之上,促进全人类更加紧密有机地联系,实现全人类的福祉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是全人类,其代表主要应该是各个国家、各国政府、其他国际法主体和民间机构,甚至也包括个人,其主体范围包括全人类。其事务范围,既包括全球性的事务,全球治理当中的诸多问题,也包括地区层面的事务和问题、国别层面的事务和问题。只要是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联性的事务和问题,都属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当中,需要关注、推进和解决的方面。所以,不仅其主体具有世界性,而且推进和构建的事务、解决的问题也具有全球性。同时又和地区性、国别性和个人关注的事务与问题结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引申出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即包括共同规划,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出力,共同承担责任,共享收益等。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也是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倡导的原则。其原则强调一个“共”,就是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者少数个别国家,而必须是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商量,共同出力建设,共同享受果实收益。实际上是强调平等参与,平等分享的理念,是民主、自由精神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上的一种体现。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落实到东北亚地区的可能性与路径选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洞的和抽象的,可以踏踏实实地从地区国家70—区域与全球发展2019年第2期层面来做起。可以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目标,落实到东北亚地区层面,由东北亚地区国家,将建立东北亚“地区命运共同体”,作为东北亚地区国家的主要目标加以推进。

东北亚地区恰好是一个矛盾集中地区,长期处于冷战焦点,是后冷战时期世界热点地区,是对抗、对立严重,又充满活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这样一个地区和矛盾集合体。中日韩三国不仅仅是亚洲地区的经济大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也都榜上有名。但长期以来,中日韩朝东北亚四个国家却很难团结起来,借助本地区的优势,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其中的不利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冷战遗留的意识形态对立、历史问题的存在、边界领土的纠纷、政治上的互信低下、军事上的猜疑与对立等。同时,外部大国的强力介入,增加了本地区国家矛盾的深刻性与复杂性,导致国家缺乏地区认同感,缺乏地区共同意识,热衷于与域外大国结盟,采取同本地区国家对抗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不能将原因归结为地区国家特有的离心倾向,而是由于本地区国家主观与客观上的内心不安全感造成,希望借助外来大国的力量,增进自身的安全。加之域外大国对本地区事务的不断强势干扰,打着维护地区国家利益的幌子,实质上维护自身主导的世界利益格局与地区利益格局,谋求自身的超额利益。

如何能够唤醒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地区自主意识,地区团结意识,地区独特利益意识和合作共赢意识?是摆在东北亚四个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构建东北亚地区共同体,不仅具有现实性、可能性,也具有急迫性。

(一)现实性、可能性与急迫性

东北亚地区中的国家,地理文化条件特别接近,只是由于二战、冷战时期的遗留问题,以及冷战之后的新问题,才导致相互之间关系的隔阂。相对于东北亚国家较好的条件禀赋,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比北美和欧盟等地区明显落后。一些国家同区外国家结盟,损害了地区国家的利益和团结,区域内的联系机制比较薄弱;有的国家甚至违反国际组织规定,不断突破国际安全底线,威胁到其他国家。这些情况致使东北亚地区国家内耗严重,利益彼此受损,亟待改变。

第一,东北亚国家地理相近,相互之间联系密切,交通便利,有紧密深入的经济合作基础;东北亚国家有相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德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文化传统,是本地区民众的基本道德信仰。在二战以后,本地区也引入了自由、平等、博爱西方文化中好的理念,东北亚地区国家的民众,勤劳、善良、朴实、敬业、务实,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因此,有着进行深入合作的便利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第二,东北亚国家长久地保持了友好与合作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是主流;矛盾与战争居于次要地位,主要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过,负面的因素并不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相比较友好合作而言,冲突和战争的时间都比较短暂,并不是东北亚国家关系的主流。因此,在当今时代,东北亚国家还能够再续历史上合作的辉煌,在新的时代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合作模式。

第三,区域外大国主导东北亚地区国家发展的模式有诸多弊端,因为区域外大国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本国自身的利益和全球战略,而不是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利益和地区国家发展需求。因此,在本地区的事务发展和问题解决方面,本地区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主导性,甚至处于缺位状态,这不利于本地区国家自身利益的实现。因此,本地区国家必须自己主导自己的事务,把本地区国家自身的关切和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当然,重视自身国家的利益,并不等于要排斥区域外大国的利益,而是希望能实现一种利益的融合与共享。让区域外大国也能够在本地区获得一份属于自己国家的合理利益。这样,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就可能不会过多地遭到域外大国的狙击与打压,在某种程度上就实现了一种域内域外的相互平衡。

第四,世界各大洲和各大地区,地区一体化的浪潮方兴未艾,地区国家在其中实现了利益的分享和共享,抵制了外来势力的侵蚀和干扰,日益显示出比较强大的生命力。尽管由于英国的退盟要求,欧盟的组织建设暂时遭受挫折,但并不能够改变欧盟整体向好的发展大方向。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由于特朗普总统的单边主义政策而遭遇危机,但并不能够改变北美地区一体化的宏观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区又以“美墨加协定”(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USMCA)的形式获得了新生,即所谓“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特朗普能够施加的单边主义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最多也超不过八年的时间。这是由美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也是由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进程所决定的。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仍将复兴并继续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阻碍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单边主义,而仅仅是要让地区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有利于美国的单边主义。

东北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北美相比较,已经落伍于它们,也落伍于时代。由于东北亚地区内国家缺乏自身的组织与利益平衡机制,彼此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有时甚至演化成为严重的冲突和对抗,相互之间不断内耗,各方都在承受相互之间内耗的损失,而缺乏整体的利益增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东北亚地区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来促进东北亚地区国家共同利益的实现与分享,谋求更多、更大的共赢机遇。

(二)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我们可以首先从构建东北亚地区和平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入手,提升本地区国家合作的目标层级,由过去主要进行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过渡到政治、经济、安全、军事、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全方位的合作。当然,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地区环境当中,加强地区共同意识,增加政治互信,对东北亚地区的四个国家来说,是一项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妨先从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入手,首先解决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问题,先签署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中日韩三国的自由贸易区,再逐渐吸收其他地区国家加入,通过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促进其他领域合作项目的发展。

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可以借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多年的“五通”政策,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个方面来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通过设施联通,增加东北亚国家共同交往的便利性、畅通性。通过在贸易上降低和取消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扩大贸易联系,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加本地区的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通过资金融通,推动本地区的大项目建设,使本地区多国在金融合作的高端领域能够有更多的统筹安排,通过大项目的引领,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民间交流,扩大相互之间的旅游安排、社会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东北亚地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往来。在往来沟通中增进了解,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为推动东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信任,奠定良好的民间基础。

2018年是东北亚国家关系缓和的重要节点之年,中日关系、中朝关系、韩朝关系、朝美关系都出现了大幅度改善。上半年5月初,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推动中日两国关系持续改善;下半年10月底,安倍首相访问中国,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重现积极发展势头。2018年4月到9月,文在寅总统和朝鲜领导人三次举行会晤,极大地缓和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增进了韩朝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为朝鲜半岛和平局面的进步发展开辟了道路。6月12日,特朗普总统与朝鲜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会晤,也极大的推动了朝美关系的缓和,为朝美两国的进一步接触和谈判奠定了基础。东北亚地区的这些积极因素,为人们更多地认识“和平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未来在本地区建立这样共同体开辟了道路。

当然,东北亚局势并非只有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危险与威胁并没有从根本上消解。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缓和,但核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韩日关系因为遭韩国废弃慰安妇协定、韩国劳工案判决遭受重挫。中日两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军事对立若隐若现。由此可见,东北亚国家仍然需要长期的和平努力与和平合作,才能进一步推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进程。因此,韩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同体”对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中国政府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会极大地推动东北亚国家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和繁荣,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全面的合作与共治。只要坚持“和平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大方向不动摇,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就一定会走向光明的未来。(注释略;责编:张颖)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