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平:明明是一个已经回到母亲怀抱的游子,却偏要让自己活得像个孤儿。何苦?何必!
平局 今日平说
导读:不要明明是一个已经回到母亲怀抱的游子,却偏要让自己活得像个孤儿。祖国不是一个模糊且无意义的背景噪音,而是一个你可以走进融入的大家庭。香港年轻人,要勇敢踏出第一步。
有人说香港废青上街暴动是绝望的产物,在畸形的高房价挤压下,香港青年前途无望,一辈子积蓄只能买个十几平米的笼屋,生活毫无指望和尊严,所以才会被煽动和利用。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北上广深等城市房价同样很高,但为什么北上广深没有出现年轻人上街暴动的现象呢?
其实很多年前大陆也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蚁族”。然而我是不太同意这个用词的,抛开这个词本身就含有歧视不说,中国大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蚁族的,那些挤在北上广地下室或合租屋里的内地年轻人和香港那些蜗居在笼屋里的年轻人有很大不同。挤在北上广合租房里的内地年轻人是在用吃苦的今天去拼一个可能会辉煌的未来,且就算那个可能辉煌的未来到最后并没有实现,他们也还有足够小康生活的后路可选。而这条后路,是香港蜗居在笼屋里的年轻人所没有的。
中国目前的私人住宅拥有率超过了80%,法国和荷兰的住房自有率分别是55%、50%,而美国是64.8%左右,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自有房率是全球最多的。因此大多数内地青年自称“无房一族”其实是指在自己心仪的城市里没有商品房而已。在北上广没房的年轻人,通常在自己的老家都是有房一族的。——以笔者自己为例,多年来我都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为北漂的无房一族,常年只能租房住,久而久之就认为自己真的没有房了。但实际上仔细一想,自己名下还是有房的,只不过房子不在北京而在四川。虽然在北京买不起房子,但这并不妨碍我在四川老家装修宽敞明亮的三居室,娶妻生子,过好小康生活,而且像笔者这种情况的内地青年,不在少数。
祖国很大,哪里的楼房不住人?
北上广的资源当然更好,更好的生活谁都想要,因此任何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都想去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拼一拼。但万一没拼到什么,自己的后半生也不至于要永远在地下室或合租房里困顿蹉跎,起码还有老家可以选择。而真正的“蚁族”是指那些终其一生在全国各地均无住所,不得不永久困顿在地下室合租屋里的人。——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但总数极其稀少。笔者曾经在北京地下室合租屋里走访过不下百名从事保洁和保安工作的外来人口,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老家有房子,而今只是想趁着年轻在北上广等工资收入水平更高的城市赚点钱,以便将来回老家生活后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保障。
所以对内地青年而言,地下室或合租屋只是暂居一时,但对很多香港年轻人而言,这种生活却是很可能是一辈子。
其实,香港年轻人也并非没有退路可选。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所有港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祖国的各大省份,也可以自由地在全中国各地买房置业安家求学就业。香港年轻人不是非要挤在那一小点地方。祖国很大,哪里的城市不留人?——但是,有一道无形的精神围墙斩断了香港年轻人的这条路。
这道精神围墙叫做偏见。
香港紧邻深圳,随着交通网络的打通,如今开车或坐轨道交通从深圳罗湖到香 港都要不了一个小时,这种范围的交通圈可以说是十分便利了,比那些住在燕郊但是却在西二环上班的内地北漂青年不知便利了多少。也比那些住在虹桥但却在浦东工作的南飘内地青年幸福得多。在香 港房价高到不堪重负的2008年,深圳的房价几千块一平米的比比皆是。当时香港已经有均价十几万一平米的房子,全港成交均价为10万元一平米,而深圳特区才12000元一平米,差不多是十倍的均价差。换句话说,仅仅是一条河之隔,香港的一个厕所就能换到深圳一套宽敞的两居室。而香港一套40平米的房子,当时在深圳可以换到一套小别墅。
但当时很多人瞧不起深圳,认为深圳GDP比香港低很多,没有什么前景,所以就固守香港没有去深圳买房。
十年过去了,如今深圳房子均价是54000元,而香港已经突破了16万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GDP如今已经超过了香港。换句话说,两座GDP差不多的城市,房价却差了三倍多。当然54000元仅仅是均价,深圳地段好的房子如今差不多也要10万元一平米起,换句话说当年没有在深圳买房的香港人,如今就是想来深圳买房也同样买不起了。
如今看到深圳的发展,不知多少人后悔。不过虽然后悔药是没有的,但今天的香港年轻人其实还有选择,那就是走到广阔的祖国内地来求学和就业,这样他们就可以摆脱被垄断地产商所控制的香港天价楼重压,和其他大陆年轻人一样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从北上广到重成杭,从一线到二线,从南到北,可选范围极大,每一个城市如今都极具现代化,拥有各种丰富的产业布局和就业机会。
和过去经济发展不平衡时期不同,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只要北上广深才有机会了。今天的中国哪怕是中西部城市群都拥有极强的竞争力和超大规模的产业布局。几乎每一个省会城市几乎都在文化、网络、科技以及金融行业有着自己的布局,需求大量的岗位人才。以成都为例,任何一个大学毕业的外省人选择到成都工作,只要缴足1-2年的社保就可以申请落户成都,拥有买房资格。并且成都这座城市的房子实行政府定价制度,有许多优秀地段的房子均价只要1万多一点。选择在这样的城市生活,简直不要太幸福。笔者就认识一位香港人,娶了成都姑娘,并且在成都开了一家餐馆,生意好得不得了,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好车。
但是这位香港朋友也坦言,大多数香港年轻人是踏不出这一步。对很多香港年轻人而言,祖国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就像是生活里的背景噪音一样。他们的生活视野被局限在从本岛到九龙再到新界那一点点狭窄的土地上,缺乏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可以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自由生存发展的清醒认知。教育的脱节和“中国人”概念的缺失,是香港年轻人人生受限的最大藩篱。
他帮我总结了一下香港年轻人选择到祖国其他省份生活的极大障碍,第一就是语言障碍。
香港和大陆的语言障碍和隔阂极深,回归二十多年了,香港几乎从未进行国语教育,反而是大肆推广英语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香港人甚至都听不懂普通话。同样是说粤语的广东人几乎人人都会说国语普通话,喜欢说闽南语的台湾人也人人都会讲会听国语,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同胞都对国语十分熟悉,听说都没什么问题,但香港人却不行。香港人的粤语外地人听不懂,外地人的国语香港人也听不懂。在人为设置的语言障碍面前,很多人都选择了退缩。
第二是生活习惯问题。比如开车这件事,很多台湾同胞到大陆来生活都很习惯也没问题,但是香港人却不行。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是方向盘在左边,在欧洲大陆、北美、中国以及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采用的是车辆方向盘在左(方便右手操作换挡),车辆右侧通行的法则。唯有奇葩的英联邦或殖民地国家是方向盘在右,用左撇子换挡。香港之前被英国殖民过,所以这一问题也被遗留了下来,到大陆工作和生活,连开车都不习惯。
第三是意识形态问题。回归二十年里,香港一直是在一国两制前提下实行高度自治,但香港政府和人民并未自发地进行去殖民化教育,而是任由此前的惯性延续并泛滥。在香港的媒体甚至是教材上,充斥着反华、反共、丑化和仇视祖国大陆的图片、文章、谣言和蛊惑煽动。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香港年轻人,有一大批对大陆同胞存在极深的成见和偏见,这种成见和偏见使之不愿意去真正了解祖国大陆,不愿意发自内心地去和内地同胞交往。
以上这三点原因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这道墙没有保护任何人,反而形成了一道监狱,把香港年轻人自己关在了其中,难以自拔。
换句话说,作为中国的一份子,香港人和四川人、湖南人、西藏人、广西人……一样,本可以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由漫步,本可以选择到祖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去生活和发展,但是他们却捆住了自己的手脚,画地为牢。你去问中国内地任何一家大学的毕业生,问他们毕业后想去哪里工作时,每一个毕业生都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或许是北京、或许是上海、或许是深圳、或许是广州、或许是成都、或许是重庆、或许是哈尔滨、或许是西双版纳,选择留在本地的只是极少数,但如果你去香港的大学里去问毕业生,他们大多会告诉你肯定是留在香港或者出国。
对一些自我设限的人而言,祖国似乎并不存在,对回归的意义也并无概念。在周小平看来,这种情况就像明明是一个已经回到母亲怀抱的游子,却偏要让自己活得像个孤儿。对于这样的“孤儿”,香港垄断地产商当然乐见其成。既然你死活不走,这里的地又都是我的,那不宰你宰谁?别说16万,就是26万一平米你不也得买吗?香港的问题,有地产商垄断的问题,也有年轻人自己的问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今天如果我们要找问题,我们可以找出无数老生长谈的问题,比如香港的垄断世家,畸形的经济结构,舆论阵地的沦陷,去殖民化教育的不够,对英国遥控香 港司法系统的应对不足,国语和爱国教育的缺失,港币的实际发行背书权等等等等。但这些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不是一早一夕的事。可是,香港年轻人除了等待之外,是不是也应该自己有所行动呢。靠别人千难万难,靠自己,路就在脚下。只要肯下苦功夫学好国语、学懂历史、掌握技能、懂得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创新,那么香港的笼屋就困不住你们。
与其自闭于狭窄的一隅无能地悲鸣,倒不如走向广阔天地去证明自己拥有最勇敢之灵魂。懦夫逞一时之能,勇者当行天之健。
行动起来吧。这种行动不是上街去发泄暴力,也不是用键盘在网上空喊,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认真思考,踏实学习,用知识和实力走出自我设置的围墙,看看墙外更为宽广的世界。放下固有的偏见,相信自己的双眼和双手,加入挽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列,在一同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的同时,也能顺便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请相信,今日中国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机遇,带领港澳台同胞共同实现幸福人生。
各个兄弟省份随时欢迎香港同胞走近内地、拥抱内地,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人都大可不必活得像个孤儿。爱香港,爱中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