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年轻人射击美国年轻人……

编辑:玉渊谭天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2-06-18 14:51:59 共2304人阅读
文章导读 最近,全美各地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让这些参与示威游行的人出离震惊和愤怒的,是不久前得克萨斯州罗布小学的校园枪击案。……

来源:玉渊谭天

最近,全美各地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

让这些参与示威游行的人出离震惊和愤怒的,是不久前得克萨斯州罗布小学的校园枪击案。

21位遇害者中,有19个是孩子,最小的,只有9岁——死伤人数仅次于10年前的桑迪胡克小学校园枪击案。

而杀害他们的凶手,刚满18岁。

这样的惨剧,在两场大规模校园枪击案之间的近十年中从未终结。

更骇人听闻的是,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最新研究:枪击,已经成为了导致美国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青少年的死因中与枪支相关的比例达到了29.5%,是普通人群的两倍

孩子们,成了激增的枪击案中,最令人痛心的受害群体。

在美国,枪口究竟为何不断向下,对准了那些年幼的生命呢?

先来看看枪击案发生的场所:

根据美国“暴力项目”(The Violence Project)对2013-2022年美国大规模枪击案案发地统计数据,校园,成为美国大规模枪击案发生频率排名第二的场所,有13.6%的大规模枪击都发生在这里。

其中,七成校园枪击案的实施者都在18岁以下,最小的甚至只有6岁。

寻着这个线索,我们在统计中,发现了另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趋势——全美范围内,美国大规模枪击案凶手的平均年龄,在2022年已经下降到了18岁。

枪响之后,枪口前后的年轻生命都蒙上了阴影。

可是,在美国,这个弱势群体非但没有引起美国的保护和重视,有一些人还在想尽办法把枪递到他们手上。

从一起诉讼案中,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罗布小学枪击案发生后,一名受害儿童的家属对枪支制造商丹尼尔国防提出要求,要其保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营销记录和广告内容作为证据。

这次枪击案,凶手使用的两把AR-15步枪就来自这家企业。

就在凶手购枪的前一天,丹尼尔国防在社交媒体上推送了下面这条枪支广告。

▲ 5月16日,罗布小学枪击案凶手拉莫斯购枪的前一天,丹尼尔国防在推特发布步枪广告。图片中,幼儿手持步枪,配的广告词是:“训练一个孩子,让他走自己应该走的路,等他长大了,他就不会离开。”

步枪,这个看上去跟孩子格格不入的物品,像玩具一样被展示在广告中。罗布小学枪击案发生后,这条广告因为其极具煽动性的内容,引发网友愤怒,遭到了下架处理。

但实际上,这正是美国大多数枪支制造商现在常用的广告策略。

美国CBS在这次罗布小学枪击案发生后,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枪支制造商正在越来越多地将广告投放到互联网上,投放的首选平台,就是优兔(Youtube)、推特(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网站。

这些社交媒体平台聚集着大量青少年用户,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有85%的青少年(13-17岁)表示会使用优兔。

按照美国暴力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乔什·舒格曼的分析,枪支制造商在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针对青少年的营销策略:

当枪支产品不断在青少年群体中曝光后,枪支制造商再将销售网站的链接直接附在发布的帖子和视频里,就能将曝光率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

德鲁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优兔上89%枪支话题的大V发布的视频,都附带着枪支销售网站的链接。

这一切所服务的正是枪支制造商的最终目标:为他们(青少年)18岁那一天,购买人生中第一支突击步枪做好准备。

社交媒体,让枪支制造商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地触及青少年群体,其实,即便是在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这些年轻人也没能幸免于枪支和暴力的影响。

谭主在优兔上简单搜索了“How to use gun”(如何使用枪支)的词条,观看量排名第一的视频内容,是一家玩具武器制造公司NERF开发的一款第一视角射击游戏,观看量高达4.5亿次。

下面最热门的网友评论中,全都提到了自己对这款游戏的“童年回忆”。

这条视频内容于3年前发布在优兔平台上,但这类“第一视角射击游戏”在2004年就成为了美国电子游戏的主要类型。在社交媒体还没普及的年代,NERF就凭借这类射击电子游戏,以及在电视、纸媒上一度高达10亿美元的广告投入,吸引青少年用户。

2006年,NERF曾经借射击游戏风靡的势头,推出过的一款Longshot高仿真步枪,大获成功,在十年间先后6次被再版制作,推向市场,企业盈利也翻了整整十倍。

然而,据《华盛顿邮报》统计,也是在这十年间,美国校园大约有十万名学生遭受了枪支暴力。

但巨大的利润空间面前,这些逐利者利用孩子未成熟的心智疯狂牟利,完全不把这种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放在眼里。

无论是“打擦边球”的玩具枪支制造企业,还是枪支制造商们,正是他们“接力”把枪支递到了孩子手里,让他们暴露在暴力横行的环境中。不仅如此,在美国甚至还有专门的立法,对枪支制造商的这些营销行为进行开脱。

2005年,美国通过《武器合法贸易保护法》,其中的规定使枪支行业可以免于为其产品可能造成的危险而承担民事责任。

这从某种程度上豁免了这些枪支制造商的营销行为,使得他们可以更大胆地对年轻人施加影响。

枪支制造商瞄准青少年群体,看中的不仅仅是销售产品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还有对年轻人的长期“控制”。

美国暴力政策研究中心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到2013年,枪支制造商输送给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的资金,从1470万美元涨到了6020万。

这些钱被用来支持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的各种项目,包括青少年射击项目。

▲ 美国全国步枪协会青年射击大使宣传图

要知道,美国全国步枪协会不仅仅是一个行业协会,它更重要的角色,是作为一个持坚定的拥枪立场且党派色彩强烈的政治组织而存在。

一方面,这个协会每年都要花费300万美元专门用来游说国会两院议员,在地方不遗余力地游说阻止每一项控枪的法案。

另一方面,为了让“拥枪”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俘获拥趸,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对于青年的入会条件十分慷慨,青年会员只需要支付普通成员三分之一的会费。

枪支制造商和美国全国步枪协会联合,不仅要把孩子变成消费者,更是通过教育、培训,从小塑造这些孩子在枪支问题上的政治立场,把他们变成坚定的枪支支持者,变成未来美国每一次推动控枪政策的阻碍。

如果没有法律和政策,控枪注定寸步难行,然而,即便有了控枪的法律,枪支泛滥问题也无法迎刃而解,尤其是当我们把分析的视野聚焦到州一层面。

根据波士顿大学“州立枪械法律”项目统计数据,加州现行枪械管制相关法律共计107项,是美国拥有控枪法案数量最多的州。

在吉福兹防止枪械暴力法律中心的年度控枪评分榜上,加州排名第一。

按照人们关于“控枪”的普遍认识,控枪政策越严格的地方,枪击发生率应该也会随之降低。然而,对比分析后,谭主发现:加州也是美国2013年-2022年间发生大规模枪击案最多的州。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曾试图推动控枪立法的加州民主党参议员黛安·范斯坦,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个别地区控枪法案严,是治标不治本。

加州的执法机构近期就报告,在犯罪活动中追回的所有枪支中, 30%以上是由私人改造的非法枪支。而非法改造的枪支所用的零件,都可以从其他规定宽松的州获取。

在美国50个州中,大多数都没有枪支注册政策,约40个州甚至不要求市民在购买枪支之前获得许可证,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枪支交易本来就不受政府的监管。

所以范斯坦才无奈表示:“如果没有更严格的联邦层面的枪支法规,几乎无法阻止来自其他州的枪支进入加州。”

那么,美国国会在针对全国控枪问题上的立法情况究竟如何呢?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桑迪胡克小学发生大规模校园枪击案后,美国人支持控制枪支所有权的意愿达到了高峰。当时,在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的协调下,美国参议院的民主、共和两党共同发起并推动了一项两党控枪法案。

这也是近十年,美国推动控枪立法最重要的机会窗口,但最终,法案却依然以54比46的投票结果在参议院遭到否决。

谭主对2013年那次立法失败之后,美国国会“控枪”相关的立法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结果发现,近10年间,国会中399项涉及到限制、禁止、预防枪支暴力的法案——没有一项最终通过。

“发生枪击案-呼吁控枪-控枪失败”,这样的怪圈,在美国循环了十年。

而一直支持“控枪”的民主党,习惯于在失败后把立法受阻的所有责任推给共和党。只是,民主党真的能把控枪失败的责任完完全全推到别人身上吗?

放在十年的维度看,“控枪”就更像是民主党在大规模枪击事件发生后的“激情表演”。

长期在国会参与控枪议题的民主党参议员墨菲坦言,每当大型枪击案发生后,国会就会迅速涌现出一批“控枪”相关的法案。

然而,绝大多数法案都停留了在引入阶段,从未真正被放在桌上讨论。

诚如民主党所言,共和党是最大阻力的话,那么难以解释的就是,拜登政府上台后,民主党占据多数席位的美国国会里新提出的控枪法案,也有高达95%根本没有被讨论。

如果再观察一下美国合法持枪数量的变化,会发现从上一任热衷“禁枪”的民主党政府执政时期到现在的拜登政府,美国的持枪率一直在不断攀升。

说到底,民主党宣扬的“控枪”不过是做做姿态,扬汤止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枪支暴力问题。

上周末在全美组织游行的“为了我们的生命”控枪组织,给拜登一年来在枪支暴力上的作为,打出了D+的成绩单。

最近的大规模枪击案发生后,《时代》杂志专栏记者不无讽刺地写道:

“白宫尽职尽责地发表了一份声明,表达了想法和祈祷。总是有人呼吁采取行动,但随后就被搁置了。政客们缺乏真正的责任感,只是通过释放一些表演性的政治信号来为自己开脱。”

美国政客的政治游戏还在无限延续,困住的,只有那些枪口下美国人的生命。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