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忙碌场景不是偶然的
来源:环球时报
只要对国际关系有所关注的人,都很难不注意到这几天在北京进行的密集外交活动——以4月9日为例,这一天同时出现在北京的既有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美国财长耶伦,也有越南国会主席王庭惠、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等周边国家政要,还有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这样来自太平洋岛国的元首。接下来,德国总理朔尔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都准备登上前往中国的飞机。
有舆论认为,单单是美俄高官同时出现在北京本身,就凸显出中国的分量。而仔细看,不只是美俄,还有德国这样的老牌西方国家,以及诸多发展中国家。这当中有与中国长久保持了高度互信和传统友好的邻国,有与中国存在分歧、甚至视中国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大国,还有被不少外界舆论视为与中国存在某种“制造业竞争”的新兴经济体。这样丰富的外交格局在当今世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尤其对于一个拥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大国来说。有美国媒体将之形容为一种“艰难平衡”,但这明显格局小了。
如此多的政要几乎在同一时间现身北京,这一具体场景的确有一定偶然性,它并非刻意安排,但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必然结果和生动体现。这几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中国始终坚持和合共生,在国际上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同时以自身开放和强劲发展动能为各国提供一片广阔发展空间,对各国来说,与中国交往可谈的多,谈得开、谈得来,谈完能落到实处。中国人做事很务实,我们支持或反对的,都是具体的行为和思维,从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会给对方贴上标签、划分敌我,所以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来的都是客”。
反过来讲,为什么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一些外部舆论,会认为这是一种“艰难平衡”?这原本应当是国与国交往的正常逻辑,如今却被视作“艰难”,恰恰反映了当前存在于国际关系中的不正常状态。同样在这几天,华盛顿也挺热闹的,美日峰会、美日菲峰会等接连登场,另外英国外交大臣也正在美国访问。仔细看这些活动,被提及最多的是“遏制”“联盟”“侵略”“保护”等字眼,不用凑近也能闻到一股火药味。如果国与国的关系都要以“我们”和“他们”来划界,什么好处都要自己占尽,怎么可能不失衡呢?
的确,中国开辟出当前的外交格局很不容易,靠的不是耍嘴皮子,也不是拉帮结派,而是自己用一点一滴的实干去推动互利合作。这里没有“盟友”,只有朋友。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政要主动要来访问中国,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中国的体量大,更是因为中国的理念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即使是作为“美国的朋友”的许多西方国家,它们虽然在表态上更谨慎一些,但对华合作的实际步伐却并未停下来。实际上,就连美国自己,也无法真正拒绝互利共赢的吸引力。
对中国来说,我们不搞小圈子,却在努力推动190多个国家携手组成一个人类社会的大家园,这样的格局或许令一些西方政治精英难以想象,但无论他们喜欢与否,未来都将不得不接受一个多极世界的现实。中国外交的忙碌还会继续下去,这是一种真正促进对话交流、推动合作共赢的忙碌,而那些致力于煽动冲突、希望从中渔利的“外交”,无论在当时有多么喧嚣,最终都将被证明只是一场虚幻。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
审核 | 周扬
编辑 | 张心珮
校对 | 刘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