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发出了互利合作稳定世界的强音
来源:环球时报
4月16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双方不仅对当前中德关系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习主席在会见中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两国领导人的这次会见,在双边和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两国有力地增进了战略互信,进一步稳固和发展双边关系;在地区冲突及热点问题仍在升级、全球复苏形势不确定,而贸易保护主义逆风更强的背景下,两国领导人的这次会见给世界带来了难得的稳定信心。春日里两国领导人在钓鱼台国宾馆散步交谈的画面,很快被世界各国媒体报道并且积极评价。连一些开始并不看好朔尔茨访问的美欧媒体也相应地转变了语调,肯定中德领导人在会见中传递出的继续加强合作信号。
作为中德之间一次有战略意义的互动,两国领导人的对话与沟通在四个层面上为中德关系以及更广泛的中欧关系厘清了方向。首先,两国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其次,双方应该发扬互利共赢的鲜明特色,彼此成就。第三,双方要警惕保护主义抬头,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合作。第四,两国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有不少共通之处。多极化本质上应该是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的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上述这些内容,在两国社会层面上也是有着广泛共同认知和接受度的。我们注意到,朔尔茨访华行程在德国国内以及欧洲的舆论中呈现低开高走态势。欧洲一些舆论一度将德国总理这次访华说成是对欧洲所谓“去风险化”的“背叛”,但是随着三天访问行程的展开,德国代表团以及欧洲舆论看到并更多了解到了真实全面的中国,也对双方互利共赢的本质有了更深认识。朔尔茨关于“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等言论在中国国内同样受到欢迎,其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好的“保护”是保持竞争力而非增加贸易壁垒已经是共识。这对其他国家,相信也会带来启发。
中德此次互动对世界具有引领性意义的地方还在于,它凸显了在面对全球发展与转型关键时刻以及双方关系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状态时,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沟通去促进彼此了解与改善认知。一些人预设了中德在敏感问题上不能谈、谈不拢这一前提,但实际上中德以往高质量沟通的经验让双方能够开展建设性对话。而中德作为两个大国,能够在这些方面有共同认识,将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对整个世界具有风向标意义,对于全球贸易、产供链的维护与稳定也将产生现实影响。
在朔尔茨访华行程的最后,双方还一致同意落实好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成果,继续深化经贸、投资、科技等领域合作,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自动网联驾驶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这无疑从务实层面反映了两国面对差异寻求共识、通过合作驾驭竞争的可行性。而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新形势,相信中德关系有能力面对现实、有勇气面对未来,一定能够行稳致远。正如习主席所说的,世界越是动荡,双方越要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坚持中德关系的合作主基调和发展大方向,牢牢把握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这一定位。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
审核 | 郝珺石
编辑 | 徐铉
校对 | 张心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