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光明使者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黑暗中的光明使者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曼德勒新世纪国际中文学校八(2)班 赵姿茜
指导老师:韦汉琳
"世界上最可悲的不是看不见,而是有眼睛却不会凝视的人。"海伦·凯勒的这句话如雷霆般击中了我。这个用指尖触摸雪花、用耳朵聆听雨滴的女孩,虽失去视觉与听觉,却教会了我们如何真正"看见"生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井房里的觉醒时刻。安妮老师将海伦的手放在水流下,反复拼写"water"。当冰凉的触感与字母的轮廓突然在她脑中连接,她惊呼:"原来每样东西都有名字!"后来她在书中写道:"水唤醒了我的灵魂,给予它光明、希望与自由。"这让我羞愧——我们总依赖眼睛认知世界,却忘了闭上眼,用手心感受春风的温度,用鼻尖轻嗅雨后泥土的芬芳。就像海伦阅读盲文时,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凸点,更是文字背后跃动的思想。
海伦想象三天光明的计划更令我深思:第一天,她要凝视亲友的面容,将善良与温情刻进记忆;第二天,她要亲眼见证黑夜如何融化成黎明;第三天,她要走进市集,看小贩吆喝、孩童嬉戏。这种对平凡的珍视,像镜子照出我的麻木——我常抱怨课业繁重,却忽略晨光中母亲为我热牛奶的剪影,忘记父亲书桌上那杯永远温热的茶。海伦用黑暗中的想象,点亮了我对日常的觉知。
"虽然生命充满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这句箴言成为我面对挫折时的灯塔。上学期,我因竞赛失利一蹶不振。直到重读海伦的故事——她在无声无光的深渊里,仍能用心灵绘制星空。相比之下,我的困难何其渺小!如今每遇困境,我便想起她触摸蔷薇时说:"刺很尖锐,但花儿真美啊。"这种将苦难转化为芬芳的能力,才是她留给世界最珍贵的光明。
合上书页,我摸了摸封面上海伦的浮雕肖像。突然明白:真正的光明不在眼中,而在心里。只要学会凝视,即使最平凡的日子,也会闪闪发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最新导读

热门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