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想起了一个中国医生
来源:观察者网
► 文 观察者网 王恺雯
对于中国人来说,佩戴口罩已经成为防控新冠疫情的基本操作,而在美国,政府、政客和民众至今还在为戴口罩的问题争论不休。
面对这样的情景,《纽约时报》5月19日刊文,回忆起100多年前在中国东北领导扑灭鼠疫的华人医生伍连德。
伍连德 图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文章称,1910年末,一场瘟疫席卷中国东北,还蔓延到了哈尔滨等大城市。当时的清政府请来了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南洋华侨伍连德。在进行尸检之后,伍连德发现了鼠疫杆菌,它和在西方引发黑死病的细菌类似。伍连德认为这种瘟疫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于是敦促所有人戴上口罩,尤其是医护人员和执法人员。
中国政府听取了他的建议,要求人们配戴口罩,还在巡警监督下实施了严格的封锁措施。在伍连德被请来4个月后,这场瘟疫结束了。
文章写道,虽然西方国家经常忽视这一事件,但在世界历史上,伍连德被认为是公共卫生的先驱,帮助改变了一种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疾病的进程,这场瘟疫原本可能在20世纪初摧毁中国,并传播到国外。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遵循了这些措施,在一百多年后的新冠疫情中,尽管中国在疫情早期也遇到了挑战,但中国从过去病毒暴发中获得的“系统性记忆”扭转了局面。
反观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很难让民众听从他们的建议,在美国,那些感染风险还很高的地区正在推动正常化,很多人放弃配戴口罩,并对是否接种疫苗犹豫不决。
于是,一些公共卫生专家开始关注伍连德的成功经验,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病毒,也是在寻找未来应对其他疫情的经验。
文章称,伍连德经常被誉为“口罩背后的人”,被认为发明了用口罩防止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方法。虽然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但伍连德向中国民众介绍并鼓励了一种诞生于西方的观念。他设计的口罩用棉布和纱布做填充层,再用绳子固定在头上,这种口罩成本低廉,且很容易制造。
除了佩戴口罩,当时的中国官员还实施了严格的卫生警戒措施。
伍氏口罩 网络资料图
《纽约时报》指出,在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间(1918年-1919年),佩戴口罩的问题就在美国成为政治热点,即使是现在,这些口罩也加剧了政治分歧。但在中国,使用口罩的观念一直存在。
文章称,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就建议民众在脑膜炎或霍乱暴发期间,在公共场合佩戴纱布口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专家玛尔塔·汉森(Marta Hanson)指出,到那时,口罩已成为卫生现代化的象征,为今天中国对戴口罩的较高接纳度做出了贡献。
至于伍连德当时为何能成功说服中国政府控制鼠疫,有医学史学家认为,一个有利因素是,他让口罩的价格变得合理且易于获得。科罗拉多州健康基金会政策倡导高级主任凯尔·莱格里特(Kyle Legleiter)指出,越是价格合理且易于获得的公共卫生措施,越有可能被人们采用。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则认为,伍连德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他被视为权威人士,受到民众和官员的尊重。
黄严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总统拜登的新冠肺炎首席医学顾问福奇(Anthony Fauci)和伍连德在中国担任的角色相似,前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美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著名人物,但美国在政治立场上两极分化加剧,福奇的话并不总是被采纳。
莱格里特也认为,只有当公众认同或信任某位权威人物时,公共卫生信息才会渗透到人们中间。
来源|观察者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