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常识:缅北——滇西基督教简史

编辑:胞波网 文章类型:缅甸旅游 发布于2015-07-15 03:53:41 共5623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常识:缅北——滇西基督教简史
 
缅甸常识:缅北——滇西基督教简史
休柯 转载:胞波网

    来源:摘自《民族的渴望:缅北“怒人”的族群重构》(2013),作者:何林

    克钦邦密支那的基督教堂与曼德勒的佛寺密度一样大。在几乎整个克钦邦,其文化的“主色调”也几乎是基督教的(主要是新教,也有天主教的)。因此,克钦邦的文化之旅应是从教堂开始的……


基督教式的景颇“木脑”

    缅甸北部是近现代基督教(如无特别说明,“基督教”仅指新教)传播极其重要且较为成功的地区,同时也是面向中国西南部的重要输出基地,1950年代后又成为从云南撤离或受驱逐的外籍传教士及滇西少数民族基督教徒向西迁移的最主要的初始接受地,以及此后五十余年来针对云南西部少数民族的基督教重要培训基地。缅北山区的傈僳、日旺等族群基督教的历史、现状与基督教在怒江上游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中的传播、发展和变迁密切相关。近代以来,基督教除影响最大的浸礼会外还有中国内地会/海外基督使团、神召会、基督会(滇藏基督教会)等在缅北及滇西一带的傈僳、怒、独龙中影响最大。

景颇天主教堂

一、滇缅基督教概况

    在缅甸北部山地民族中,基督教信仰在十九世纪中以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督教新教在缅甸的传播,英国系基督教会以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登(Mardon)和查特(Chater)从印度进入缅甸开始,美国系基督教会以1813年7月13日浸礼会传教士贾德森(Adoniram Judson)夫妇从印度马德拉斯到仰光开始。但在缅人居住区传教收获并不太大,皈依基督教的缅人很少,因此西方传教士便开始把传教重点转向居住在缅甸山区的少数民族。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开始了在缅甸克伦人中的传教。基督教新教在克钦人中的传教始于1877年。美国传教士奥拉·汉森(Dr. Ola Hanson)年和库森(Cushang)1893用拉丁字母创制了克钦文字,1895年被英国殖民当局正式确立为克钦文字并开始推广普及。1906年汉森翻译的克钦文(景颇文,笔者注)《圣经》出版。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在傈僳、钦、拉祜、佤、那加、克耶、若开、布朗等民族中的传教活动,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1902年,密支那地区出现了第一个傈僳人的浸礼宗教徒。1905年出现了第一个钦人新教徒,到1923年,钦人中的浸礼宗教徒已达1000多人。20世纪30年代,基督教已传播到缅甸的缅、孟、若开、克伦、克钦、掸、佤、傈僳、那加等民族中,其中在克伦人、克钦人和那加人中的传播尤为突出。1931年,缅甸基督教徒共有331106人,占缅甸总人口的2.3%。

云南怒江“福音谷”

    基督教自20世纪初传入怒江地区以后在至1950年前夕的30年中发展很快。其中,神召会(马导民主持)主要在福贡(县)傈僳族和怒族阿侬人中传教,中国内地会(杨志英、杨思慧夫妇等主持)主要在泸水、(原)碧江(县)傈僳族、怒族怒苏人中传教;基督会(滇藏基督教会)(莫尔斯家族主持)主要在贡山(县)傈僳族、独龙族和怒族阿怒人中传教。基督教是怒江地区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信徒包括傈僳、怒和独龙等民族,除贡山县信教人口比例较低外,福贡县、泸水县乡村少数民族群众基督教信教人口比例可达80%以上。1950年前夕中缅边境地区虽发生部分信教群众逃往缅甸情况,1951年以后外国传教士受到驱逐,但至1956年间的基督教信徒人数还有所发展。到1956年,全怒江地区共建立基督教堂207所,各级神职人员共916人。其中“密鲁扒”(长老或正副会长)11人,“马扒”(传道员)66人,“密枝扒”(执事,教堂管理员)413人,“瓦胡扒”(也写作“划苦扒”,指礼拜长)426人。基督教徒总人数达21,062人。教徒人数以碧江、福贡二县接壤的32个乡最为集中,教徒人数占32个乡总人数的90%以上。全怒江区共设14个教区,每个教区有传教士三人。其中(原)碧江、福贡两县怒族基督教徒人数至1950年前夕约5000人,约占两县怒族人口总数的61%,其中如碧江县一区九村169户668人中(怒族怒苏人),信仰基督教的有126户444人,教徒人数占该行政村总人口的66.4%;福贡木古甲村全村有怒族(阿侬)30户135人其中基督教徒有22户8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教徒人数超过了非教徒。经历了1958至1978的抑制时期,1980年代以后怒江地区基督教信仰逐渐恢复,19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2000年以后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至今基督教信教人数已占有很高的比例。

傈僳儿童发展中心(昔董)

    在1950年代以后中国滇西北、滇西的怒江、保山、德宏等地有大批傈僳、阿侬、怒苏等族群的基督教神职人员及信徒西迁缅甸,加之原在这些地区工作的来自多个差会的外籍传教士,如莫尔斯家族等辗转集中到缅甸活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加强了以傈僳语文为载体的基督教神学系统的建构,使缅甸北部成为傈僳族语基督教神学教育培训中心,在云南西部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以傈僳语为主要神学语言的民族中影响很大。同时,随着基督会、内地会/海外基督使团、神召会等差会组织活动中心的转移,缅甸北部基督教的情势也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一些差会(基督教、海外基督使团、神召会等)人数比例的上升,信徒改宗(如从原内地会该宗为浸信会)等现象。而1948年缅甸独立后,特别是1960年代以后缅甸政治的变化使得缅甸北部基督教的情势趋向复杂化。1962年奈温执政后,缅甸政府加强了对基督教的管理和控制;吴努执政期间大力扶持佛教,1961年宣布佛教为国教;1964年奈温政府宣布实行宗教团体登记注册制度;1966年奈温政府由宣布基督教教会学校和医院收归国有,教会仅保留神学院和少数慈善机构,同时命令独立后入境的外国传教士(包括234位天主教、141位新教传教士)离开缅甸;1960年代中,政府支持基督教徒建立缅甸人自主的基督教会,中断与外界的联系;1975年,缅甸基督教会改称为包括基督各教派别(浸信会、圣公会、美以美会、卫理会等)的缅甸基督教协进会,并在全国设立11个分会,3000余名缅甸人人专职牧师和工作人员;1970年代起,缅甸政府一直给基督教会拨款;1980年以后缅政府允许教会举行大小宗教集会和传教;1982年起,教会开始派神学院毕业生到边远山区传教;1997年,全缅基督教徒人口上升至5.06%;1973年,70.7%的克钦人信仰基督教(统计含部分天主教信徒),克钦族现在被视为全民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据缅甸官方统计,2005年底,基督教(仅指新教、天主教)徒人口数占缅甸全国总人口5430万人的5%,占第二位(佛教徒人口占89.2%),主要集中在克伦、克耶、克钦等几个山地民族之中。在缅甸当代背景下,缅北多个基督教差会组织与众多的族群及其分支的关系错综复杂,基督教徒和教堂(会)改宗的现象也十分常见。景颇、喇期、阿几、浪峨等族的浸礼会,来自北部日旺的基督会传统相对稳定,而傈僳基督教则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有历史悠久(1900年)的浸礼会,较晚(1930年代)的神召会、基督会和海外基督使团教会,有傈僳、勒墨、怒苏共用的傈僳基督教堂,也有阿侬与傈僳共用的基督会教堂,有历史悠久的教会,也有发生多次改宗和分裂教会(堂)。

克钦神学院(密支那)

二、浸礼会(Baptist Churches)

    浸礼会是缅甸北部克钦系民族中最大也是实力最强的基督教教会组织,但绝非最早的或唯一的。除此之外还有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在景颇人中的影响也很大,罗马天主教会1970年有60000人。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中国内地会(海外基督使团)、基督会、神召会等。浸礼会在缅甸传教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830年代的Eugenio Kincaid,经历了1837年至1876年的初始期,1877年至1885年艰难的教会“播种”期,1886至1911年的根植期,1911年至1941年的快速成长期,1942年至1945年的混沌与离散期,1946年至1962年的成熟期。在1963年,克钦浸礼会(主要包括位于克钦邦、掸邦等地的克钦人浸礼会,笔者注)不论在数量、领导者的能力,还是教育培训,以及传教成绩上来说都处于一个鼎盛的时期,拥有38123个成员教会(教堂),信徒人数达到13万人,相当于当时1/4的克钦族(包括景颇及其他所有克钦“支系”民族)人口,基督教徒(包括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人口占整个克钦系族群人口的40%,仍然有25万克钦人口为非基督教徒。在1963年至1972年的政治动乱时期,克钦浸礼会信教人口仍在不断增加。至1971年,包括八莫、密支那、掸邦、卡库等地克钦浸礼会领受圣餐人数从1947年的15628人,1962年的35457人增加到1971年的50956人。1972年以后至今,缅甸北部基督教进入了稳步的发展时期。

浸礼会景颇基督教堂(密支那)

    1920年代初期,英国浸礼会曾在缅甸昔董开办教会学校。当时有腾冲傈僳族约伯、汪当等人被教会送往昔董学《圣经》。大约在1927一1928年间,约伯、注当等三人被教会派到沪水、碧江来传播基督,其中一人在双米底(今属福贡县上帕镇双米底村委会)因患疟疾而死。浸礼会在北部地区的日旺人中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位抵达日旺地区的传教士是Saya Gyi Rev. Geis,他1926年到达缅北克钦邦葡萄(Putao,原称Gam Di Dum,汉语常写作“坎底”)一带,1930年11月与Dudrow一起到达Nog Mung(也写作Nog Mong)传教。1941年2月,召开浸礼会会议在Machan Baw召开,妈妈L.P. Bonney小姐出席了会议。1954年12月,Rev. G.H Tegenfeldt抵达葡萄并参加了会议,后又到葡萄教授圣经课程。1960年3月,在葡萄举办圣经培训课程,Sayagyi Grider和Sayagyi Hackett陪同抵达。1948年4月,克钦浸礼会在密支那Mang Hkhring集会,Saya Sarep Hkhen被按立为第一位日旺浸礼会牧师,1949年3月后被派往Nog Mung地区,建立了Nog Mung教会。至1975年,在该地区一共有11间教会(堂),包括285个家庭967人受洗,1097人待受洗,一共有2064位信徒,9名牧师22名执事……。1966年1月28日,葡萄地区教堂联合会成立。至1992年,葡萄地区浸礼会统计数字:共有教堂(会)9间,按立牧师17人,教长31人(6人为女性),受洗信徒人数2933人,未受洗信徒人数3817,共6750人。(66页)在Nog Mung地区,1917年U Zar Hta Phong为密支那的政府官员,他首先听到福音,1924年辞去公职并回到家乡Nog Mung传讲福音,1925到密支那受洗。至1992年,Nog Mong有按立牧师1人,执事及信徒200人。

浪峨神学院

三、基督会/美国滇藏基督教会/缅甸基督教传教会(Church of Christ/Yunnan and Tibetan Christian Mission/North Burma Christian Mission Committee)

    美国传教士贾斯汀.拉塞尔.莫尔斯(Justin Russell Morse)从美国菲力普大学圣经学院毕业后加入美国“联合基督教会中华传教会”(一般称“基督会”),1921年被派往中国传教。随莫尔斯(J. Russell Morse)和格特鲁德.莫尔斯(Gertrude Morse)夫妇一同前往中国的还有他们的才3个月大的儿子尤金.莫尔斯(Eugene Morse)。莫尔斯夫妇首先在西康巴塘传教,1925年前后因遭到当地人反对而经维西逃到贡山茨开。1926年莫尔斯脱离“联合基督教会中华传教会”而成立滇藏基督教会(Yunnan and Tibetan Christian Mission)。1927年由于政治原因逃往缅甸,由闪当保长路以初(怒族)作向导,经厚普、茂当之缅甸的坎底(Gum Di Dum,即葡萄),后辗转至密支那。1931年重返中国传教,首先到达维西,后再次到贡山腊早传教,并于1936年开始在贡山丹当修建教堂。1943年5月该教会波洛、比念美到独龙江木刻嘎、迪九龙、德襄岗等地传教,1945年,波洛、纳达尼到独龙江传教,又至缅甸嘎马底与英国人联系。他们在独龙江的传教取得了一些成效。在贡山,当时的云南省政府民政厅委派贡山官员杨绍息与美国传教士签订了租借地基三十年的契约。美国传教士并通过维西傈僳族教徒耶则帕到腊早、普克勒等地传教,以普克勒和组达等地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十二个简陋的基督教堂。直到1951年被驱逐出境。

基督会日旺教堂(密支那)

    缅甸基督会1970年信众人数估计达60000人。基督会在缅甸的传教主要来源于莫尔斯(J. Russell Morse)家族。莫尔斯家族1927年从中国抵达缅甸的Nog Mong乡,为扩大传教成果迁往葡萄,后从葡萄辗转到了密支那,所经过地区主要是日旺人(含日旺、阿侬等许多氏族)居住地区,这些地区的首批基督教徒都是在克伦、景颇传教士进行传教后皈依的。在缅甸,莫尔斯鼓励傈僳基督徒在从萨尔温江(怒江)迁往伊洛瓦底江一带的本族人中传教。1933-1934年,传教范围有所扩大。他们开始在Kaung Lang Hpo乡的Nyi Ba Dee, Shing Ban, Wa Khang, Sink Watung, Tari Wang Kong, Khaw Bu De, Kong Ri等村传教。大批日旺和傈僳人皈依了基督教。还有Nog Mong区Tazulong和Tarunglong村的日旺人也皈依了。1933年,第一次基督教圣会在沿恩梅开江上游的村寨举行。1940年以前,在这一同一区域就有达鲁日旺人信徒。1943年,莫尔斯家族及其它传教士扩大其传教工作,工作主要包括在已有的教堂(会)的服务。1943年,莫尔斯的三个儿子一行十多二十人翻过高山隘口进入缅甸北部以支持那里基督徒的活动。他们后来到达葡萄,又至印度与同盟军长官会谈,讨论有关缅北——萨尔温江地区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5年,罗伯特莫尔斯(Robert. H. Morse)及其他传教士抵达缅甸,1948年Dorothy Sterling小姐开始在Tariwang Kong村的传教工作;1949年8月,罗伯特莫尔斯(R.H. Morse)和Jane Kinnet、David和Ditte Morse抵达并在Tariwang Kong村传教工作——他们从中国经Magu Htee上面的隘口,穿过Khaw Bu De乡的Nyi Ba Dee村进入。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取得政权后,莫尔斯的两个已经结婚,他们连同其他宣教同工一起撤离至缅甸。有的经香港从仰光进入缅甸。1950年4月,尤金莫尔斯(Eugene Morse)和母亲从仰光抵达葡萄并在Mula Dee村落脚。同年6月,拉维恩莫尔斯(Laverne Morse)和Mel Byers从中国经Magu Htee山隘口进入并和其他先到的传教士一起工作。1951年贾斯汀.拉塞尔.莫尔斯(J.R. Morse)被中国政府驱逐出境,他在昆明被关押15个月后获释,1953年,他经仰光到达葡萄。不久,传教士们分散到Nog Mung和葡萄等村落居住和工作。有的回国了,有的被留下来继续传教工作,他们是:贾斯汀.拉塞尔.莫尔斯(Justin Russell Morse)夫妇、尤金莫尔斯夫妇、罗伯特莫尔斯夫妇、拉维恩(LaVerne)莫尔斯夫妇、鲁思.玛格丽特.莫尔斯(Ruth Magret Morse)夫妇,他们在进行“灵魂救赎”的同时,也开展其它能力提升的工作,特别是在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福利、短期圣经培训和外出传教等方面。罗伯特莫尔斯(Robert H. Morse)在日旺人的协助下以罗马字母为基础设计日旺字母。同一时间,萨尔温江(怒江)各地均发生了大批傈僳人逃离的情况。1950年,葡萄附近建起了一个基督教传教中心,主要在傈僳和日旺人中进行多种方式的传教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使用拖拉机开荒,为来自中国的逃亡者提供土地、开发果园、分发药品等。为克钦日旺人开发拼音文字,编写印刷基督教文献,包括大部分的新约圣经章节等,都是传教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圣经短训班每年都举办。为满足长期教育的需要,村寨学校计划在1957年展开,最多的时候培训人数达3000人。

日旺文圣经

    在政府力量控制的所有地区,1965-1966年缅甸革命政府推行的学校国有化运动波及所有的差会。迫于缅政府要求所有外籍传教士撤离的压力,基督会传教士们于1965年12月21日成立了“缅北基督教传教委员会(North Burma Christian Mission Committee)”并将所有教会事务都移交给民族领袖,自此所有的传教工作都由新成立的委员会执行。基督会在缅甸的名称被确定为“缅甸基督会”(Church of Christ -- Burma),事实上这一名称早在1933年就存在了。然后,他们开办了神经学校培训新领导人以继续福音工作。该会的工作任务包括:(1)跨文化传教:例如在那加山区(Naga Hill)传教,1960年开始在Nam Yon乡开始了在那加人中的传教活动,现已有24名那加教牧人员和2000名信徒;1964年开始在密支那区Lachik、Ngow Chang人中传教,现有3位教牧人员;1970年开始在仰光一带传教,1978年在钦邦传教,1972年在掸邦传教,1981年在Kawlin区的Wun Thu传教……;(2)教育培训方面,有葡萄——基督教圣经学校(Tuk Dang村),Pyin Oo Lwin圣经学院(Nawng Khan Gyi村),短期培训及敬拜活动等。同时还着手翻译日旺各氏族方言的圣经及赞美诗歌并推广使用。至1988年,地方教堂(会)119个,教牧人员162人(含27人女性),信徒22825人。与此同时,基督会(后成立缅北基督教传教会)6位美国传教士,连同他们的孩子和大批的基督徒逃亡到缅印边境非政府控制地区,他们遵从官方的命令计划从陆路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穿越印度处境,但印度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他们进退两难,只好在边境一带的丛林中修建房屋,并在那里生活了6年。尤金莫尔斯(Eugene)和海伦(Helen)莫尔斯夫妇在此期间写了一本书记录了这一时期惊心动魄的经历,书名为Exodus to a Hidden Valley(《秘谷逃亡》)。尤金的儿子汤姆在“秘谷”中度过了从14岁到21岁的时光。直到1972年,莫尔斯家族为缅甸政府羁押并被驱逐出境,从而结束“秘谷”生涯,回到美国作了9个月的短暂休假之后,他们又来到泰国并开始了在那里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仍然与缅甸和中国有关。

    同一时期,东南亚福音传道会(South East Asia Evangelizing Mission)在莫尔斯最小的儿子拉维恩莫尔斯(R. LaVerne More)的努力下成立。拉维恩(LaVerne)1964年回到美国。1968年初,由缅北基督教传教会制作的傈僳语广播从位于菲律宾的远东广播公司向缅甸北部地区播送。此后,缅北基督教传教会开展了一系列福音事工活动,如领导能力训练、扫盲与文化教育、中心寄宿学校,此外还创办了一些村寨学校,开展医疗及农业技能提升培训等等。根据拉维恩莫尔斯(R. LaVerne More)的估算,1945年至1972年之间领受圣餐(受洗)的傈僳、日旺信徒人数为:1945年2000人,1950年10000人,1960年15000人,1970年28000人,1972年30000人。总体上,基督会与浸礼会的关系不算特别紧密,但总体上很好。属浸礼会的日旺人曾特别感激基督会在减少日旺语言流失、书写文字的创制和几乎所有新约圣经翻译等方面的贡献,这些工作大多是在罗伯特莫尔斯(Robert H. Morse)手上完成的。

神召会

四、神召会(The Assembly of God,AG)

    神召会为“五旬节派”教会之一。于民国18年传入兰坪,民国19年(又说25年)在金顶盖起了1所教堂,但教徒不多。民国19年(又说20年)至21年传到福贡,经昆明杨雨楼(Paul Young)夫妇的多方努力,教徒逐渐增多。主要传教士有杨雨楼和英国人马导民(J. Cliford Morrisons)。神召会主要分布在兰坪县的金顶区和福贡县的上帕、鹿马登、利沙底区。

    汉族助手杨雨楼1929年首进怒江之后,1930年神召会牧师美籍加拿大人马道民携妻室儿女及翻译胆吾从维西徒步到达福贡上帕传教。最先入教的是上帕村的肯阿念、恒扒念两兄弟和古泉村的扒阿正的家奴肯阿妹、此阿妹两兄弟。肯阿念、此阿妹后来分别担任密执扒和马扒。1932年,英国富能仁牧师带来傈僳文活字版,在福贡印刷,1934年离开福贡,经过腾冲出境至缅甸。1935年6月离开福贡经香港回国。1936年秋再到福贡,一月后离开出境。1938年11月马导民一家六口再返福贡,带来了一个家庭教师(美国人盖尔文女士)和七个外国传教士:加拿大人王牧师夫妇,美国女牧师韶德音,英国女牧师任菁华、默定理,美国女青年教士阿杜(称“阿杜妈妈”或“妈妈阿杜”),阿恰(称“阿恰妈妈”)。1939年冬,阿杜、阿恰在古泉教堂一年后转至里吾底,1943年4月马导民一家及其它传教士离开福贡前往兰坪,1948年9月马导民一人返回福贡,后迁往俅江的迷赖呆,在境外指挥教会活动,1949年11月,福贡最后一个传教士王杨美丽(上述王牧师之妻)经福贡上帕区古泉村翻越高黎贡山出境,到俅江拉波。

    1930年至1947年间,上帕一带基督教徒发展达6000人,地方教牧人员35人,在腊竹底、达普洛、施底等地建起了17座可容百余人至千人的教堂。其间,杨雨楼在古泉一带传教。1948年,马道民将地方教会负责人,腊乌依夸底傈僳族人纳它尼接到缅甸,创办了基督教培训中心。

教会组织机构包括:

    牧师:较大区域(县级)神召会总头目,在教民中具有很高声望,有权处理该区域内的重大宗教适宜;

    马扒:巡回于个村寨间,专门从事传经播道的神职人员,除传教外负责吸收新信徒;

    密鲁扒:一个较小区域内(如区一级)的教会总管,负责处理该去宗教事务;

    密执扒:各村教堂管事,负责该村宗教适宜,如收管奉献款,主持婚礼,调节纠纷等。

    此外,瑞典牧师余文生(Edwenson)也曾来怒江江建立神召会。

    缅甸神召会。1970年团体约40000人。神召会进入克钦地区与基督会大致相同。马道民家族1920年代在萨尔温江傈僳族中传教。他们和莫尔斯一样,1927年同期迁至葡萄和密支那。1930年代,在中缅边境一带传教。在恩梅开江上游的Kawnglanghpu一带,首先在傈僳人中,后在日旺人中传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道民撤离至印度,1944年呆了3个月,任美国陆军在Hukawng峡谷的难民事务工作人员。1947年,马道民度假归来,决定通过在缅甸北部建立传教站的方式加强传教工作。随后在葡萄盆地建立总部。1949年至1950年间,同夫人及其女儿Geraldine不仅加强了传福音的工作和开办圣经短训班,而且开办了一所寄宿学校。马道民1961年退休,其夫人继续他的工作,直到1965年回到美国。由于傈僳人和日旺人的持续迁徙,不少神召会信徒也到达密支那平地。1966年神召会在密支那北部5英里的地方开办了一所圣经学校。有关克钦神召会的数据未能获知,但据1971年的报告,在全缅,主要包括仰光,以及抹谷(Mogok)一带,大约有14644名活跃的成年成员。日旺神召会。1931年7月,传教士马道民(Rev. J.G. Morrison)派杨雨楼(Paul Young)前往日旺人中传播福音。他首先经Mago Htee Chet到达Khaw Bu Dei的Zi Thang,再从该村到Mang Sar、Nang Saing和Ma Rang Dong村传教。1931年,在杨雨楼的努力下,Maran Dong村的U Ma Ruing Tong Yong(或Ah Gay Me Hah)接受了福音,成为第一个接受福音的日旺唐塞部人(Thang Sar Rawang)。至1993年,神召会的日旺信徒达15000人,有43名按立神职人员,40名(无牧师资格)传道员(Licentiate Minister)和30名讲道人(Exhorter Minister)。


克钦邦傈僳基督教会富能仁中心(密支那)

五、中国内地会/海外基督使团(China Inland Mission,CIM / 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OMF International)

    中国内地会为英国传教士戴德生(Dr. James Hudson Taylor,也称郭实腊)于1865年创办,其前身为戴德生本人1857年在宁波成立的“宁波差会”,1964年以后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内地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遍及全国,1949年以前是怒江地区势力及影响最大,信徒人数最多的基督教会组织,主要在怒江泸水、原碧江两县传教。1913年,龙陵(县)木登坡派教会派人到泸水作试探性传教,拉开了内地会在怒江传教的序幕。1913年傅能仁(Dr. James Outram Fraser,信徒称A-YI-S,即“三哥”)到盈江传教。同年,英国传教士麦克西所主持的缅甸八莫基督教会曾派遣一个名叫巴拖(Rev.Bathow,有的文献写作“巴托”、“巴叔”等)的克仑族青年传教士来到腾冲传教,后到沪水、碧江一带传教,这是基督教传入怒江之始。1919年英国牧师傅能仁(J.O.Fraser)由上海至仰光,经八莫进入腾冲传教,然后到达泸水、碧江一带,并在沪水双奎底村建立基督教内地会。在1920一1925年间,傅能仁和他的助手摩西(龙陵县僳傈族)与巴拖合作创制了拉丁化的僳傈文,并翻译了傈僳文《圣经》、《赞美诗》等,其中1921——1932年间共出版《圣经》单卷本4种,1938年出版《新约全书》译本,1950年有出版了《新约附诗篇》一部。至今广为流传。其助手摩西后来在(原)碧江(县)里吾底去世。此后,还有三个外国传教士先后病死在里吾底;一是美国牧师杨思惠的妻子阿兹达(阿兹勒为杨的第二任妻子),二是英国女牧师阿杜妈妈,三是英国牧师阿且马扒。1930年,内地会派美国牧师杨思慧(A.B.Cooke,信徒称A-YI-T,即“大哥”)来到泸水、碧江一带传教。杨思慧操流利的傈僳语、拉祜语及汉语,曾用傈僳文大量印制《圣经》和《赞美诗》,在傈僳族中广为散发。截止1950年,以内地会为主的各教会在怒江建立大小教堂及布道所300余座,发展信徒5万人(怒族6000人)。

傈僳基督教堂(浸礼会)

    内地会大约在1920年左右传入怒族怒苏人聚居的老姆登村后得到了较快的传播,1949年时已有约2/3的村民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传入使得传统的怒苏社会发生了较快的社会文化变迁。“同教相亲”改善了族群关系,以宗教信仰来划分重新整合了怒苏社区内的以血缘为主的社会关系,使得原有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准跳民族舞、唱山歌”改变了传统怒苏社会的社交方式,而将进教堂、唱“赞美诗”变为社会生活中主要内容之一;“不准讲述祖先历史传说”的禁令使得没有文字、仅靠口述代代相传历史的老姆登村丧失了许多本民族历史方面的经验;信仰基督教后影响了传统怒苏社会基于万物有灵的鬼神观念,杀牲祭鬼的现象不但在教徒中绝迹,就是在不信教的怒苏中也越来越少。基督教牧师基督教禁止教徒近亲婚配,要求五代内不得通婚。教导信众“同教者亲” ──不论哪个什么民族,只要是信仰上帝,大家都是兄弟姊妹。以信仰来团结异族的作法,改变了老姆登怒苏的传统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传统的怒苏社会发生了较快的社会文化变迁。基督教会还规定教徒不允许与非教徒结婚,教徒间通婚自由,不准收受财礼[过去本地区的结婚时所需财礼较多,一般少则需3-4头牛多则8-10头,甚至出现让下一代来偿还财礼的。]。不收财礼的做法吸引了许多青年男女入教。

    1930年,上海内地会派牧师,英籍加拿大人杨志英(Rev. John Kuhn,信徒称A-YI-D-M,即“最大的大哥”)及其妻伊莎白尔来大理主持内地会务,1932年杨志英夫妇来到泸水麻栗坪传教,于1948年又迁至泸水称嘎村。杨志英是当时在怒江外国传教士中职务最大的一个,能操流利的傈僳语及汉语。杨于1940——1949年间曾担任内地会滇西教区的监督,在昆明、保山、大理、洱源等地都设有内地会教堂,经常来往于上述各地,并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教规教法,规定教徒不能与非教徒结婚不许教徒唱本民族的歌,跳本民族的知教徒不能信鬼神,不能杀牲祭也不能吸烟喝酒;不能祭祀祖先,又强迫僳僳族教徒尊称他为“阿益大马”。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曾建立福(贡)、碧(江)、泸(水)、练(地)自卫支队,委任杨志英为顾问。杨1950年底被我公安部门押解至保山,1951年驱逐出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次年,特别是1951年三自爱国运动开始及“三自宣言”发表以后,中国内地会事工人员开始撤离,1953年9月21日前部撤离完毕。所有传教士重新部署在东亚其他地区。1951年11月,在新加坡建立新总部,机构名称也改为“中国内地会海外基督使团”(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1964年,中国内地会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O.M.F)。1975年9月21日,海外基督使团 和婆罗州福音使命团(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BEM合并工作;1980年1月1日,教会有了新的发展,2006年9月21日,Patrick Fung担任亚洲中心主任,至2010年9月21日,拥有来自30多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1300个会员。

傈僳神学院

    内地会进入缅甸的标志时间是1875年,直到1915年内地会变卖了他们在八莫的资产之前,一直都在开展活动,虽然此前数年时间里内地会没有传教士在缅甸居住。寄希望于八莫成为进入中国云南的“后门”,约翰W.史蒂文生(John W. Stevenson)和亨利.索托(Henry Soltau)于1875年上半年抵达仰光。约翰此前曾有9年在中国的经历,而亨利则是新招募的传教士。出于长期呆在八莫和云南的愿望,一名名为Rose的教士同意与他们同往。他们经曼德勒王室的许可在八莫居住并最终于1875年10月3日抵达八莫。他们在云南发现当时的情况根本无法进入中国腹地,出于安全考虑,他们返回八莫,主要在当地华人中传教。富能仁投入内地会在缅甸的工作始于1911年,他和克伦传教士巴拖(Ba Thaw)在傈僳人中的活动成为传教史上的成功范例。1913年,巴拖翻山越岭进入中国的傈僳村寨,他辗转抵达腾越(今腾冲县),协助富能仁为傈僳人创制拼音文字,以翻译马可福音。1914年早些时候,Geis、巴拖和5位僳族基督教徒翻山进入中国,与富能仁汇合,经片马隘口穿梭于瑞丽与怒江一带的“花”傈僳和“黑”傈僳之中。与景颇教会创办乡村学校的方式不同,内地会没有创办小学,直到二战以后进入缅甸的神召会、基督会传教士建立了一些中心寄宿学校和村寨学校,主要用于培养未来的教会领袖而非一般性的传福音活动。传教过程中,乡村合唱团和短训班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目前,海外基督使团在缅甸主要针对傈僳族或傈僳语系教会活动,有位于腊戍的缅甸傈僳基督教会(Lisu Christian Church of Myanmar),在克钦邦设有克钦邦傈僳基督教会(Kachin State Lisu Christian Church),由余大卫(David Fish)负责,位于密支那的雷贡区(Lay Gone),内设总部办公室,一座教堂(缅甸傈僳基督教会),一座孤儿院,O.M.F福音堂、富能仁培训中心、富能仁纪念馆等。

    位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雷贡区(No. 465, Lay Gone, Myitkyina, Kachin State, Myanmar)的克钦邦傈僳基督教会(Kachin State Lisu Christian Church)(属于海外基督使团,O.M.F)对傈僳传教史作了如下记录(摘录):

    (1)英国卫理公会传教士Dr. James Hudson Taylor(戴德生),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海外基督使团(Overseas Mission Fellowship, O.M.F international, 1862)创始人。

    (2)Dr. James Outram Fraser(A-YI-S),即傅能仁博士,第一位傈僳传教士及基于罗马字母的普通(花)傈僳文创制者(英国圣公会)。其主持编撰的傈僳语手册由仰光的缅甸政府批准印刷(Myanmar G.B.P.O No. 421 Sec 9. (6) 15.7.1922)。

    (3)Rev. John Kuhn(A-YI-D-M),即杨志英,美国教友会(Brethren Church)成员,1933-1962年在缅甸工作。1965年在傈僳、浪峨、喇期人中传教。

    (4)Rev. A.B Cooke (A-YI-T),即杨思慧,1929年雨季开始参与傈僳文圣经修订及注释工作,1929至1962年间曾在云南和缅甸的浸礼会服事。

    (5)Rev. Crance(Khaw Ma Pha)1924年在掸邦拉祜人中传教。

    (6)1963年4月13日Luke Wow在外国传教士撤离后组织成立傈僳基督教会委员会。Luke Wow 1984年去世。

    (7)Stuff Hanver Son(A-YI-LE)在云南傈僳圣经培训农业及饲养技能培训。

    (8)Dr. Feztwilliam(LI:Ma Pha),傈僳传教士,第一个载瓦文牧师(1930年)。

    (9)Rev. Payne(PI Ma Pha)于1938年4月14日第一次傈僳复活节,第一次傈僳圣诞节于1917年由富能仁在腾冲Sa Tsa举行,缅甸第一次傈僳圣诞节于1920年举行。

    (10)Mr. O.C Carson(A-YI-Wu)1950年在缅甸密支那、索罗(县)傈僳和浪峨人中传教。

    (11)Miss Syvie Wart(A-Du Ma Ma)1943年在云南路德村(今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架科底乡里吾底村)组织主日学班。

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能提供一个了解缅北与滇西基督教的历史脉络,有关当代情况请期待......

傈僳基督教会机构图(O.M.F)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