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珊的故事(阿凯)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9-05 15:25:46 共17721人阅读
文章导读 黄君珊的故事(阿凯)

整理:阿凯

    最近从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黄君珊的女儿(胡珊妮,我的表妹)的一篇文章〝追寻

父亲胡一川的写生足迹(三):宁波、舟山、普陀山〞。使我不由自主地追忆起她的母亲,

我称呼她为三姑的黄君珊在缅甸时的事迹。

    胡珊妮文章中提到:『父亲在华东写生日记里回忆,在1937年他从厦门去上海时,曾经过宁波。这使我想起父母分别八年再相聚的爱情经历』:

    胡一川因参加革命被捕入狱。1936年从苏州监狱出狱后,到厦门胡文虎创办的《星光日报》担任木刻记者,黄君珊,当时是新闻系的学生在报社实习,她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富商家庭。胡一川给她讲他的经历,讲革命的道理,当时,18岁的黄君珊就深深爱上了胡一川。

    正当他们在热恋中,1937年7,7卢沟桥事变爆发了,胡一川毅然决定北上延安。当他将这决定告诉黄君珊时,她一定要跟随去。胡一川认为她还年轻,没曾经过风雨,要她跟家人到南洋缅甸。对她说三年后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他会到全世界开巡回画展,到缅甸去接她。黄君珊,相信了他的许诺。

    胡一川从厦门搭船去上海,吴凇口已被日本鬼子的军舰封锁,上海进不去了,船转行宁波上岸,由宁波转坐火车前往上海。在上海他写信给黄君珊 说:“现在我是跑到炮火连天冲锋肉搏的血阵里来了,以后我会经常地与画连系起来作简短的报告” 。

    自此4年半,相互间杳无音信。

1938年黄君珊在缅甸照片

    胡珊妮文章中提到:『 一年一年的过去,母亲的家人说:“一个在天南,一个在地北,说不定他已经结婚了”。但母亲坚信自己的观察力,决心用行动和意志追随她爱的人,她说:“我深爱着一个诚恳、有勇气、有希望、肯吃苦的抗日战士,我爱着一个穷苦的艺术家”。她在报纸上看到了父亲的作品和信息,她说,“她要像苏联空中英雄加斯吉洛的妻子那样,在报纸杂志里寻找爱人的踪迹” 』。

    我的父亲,黄德猛是黄君珊的胞兄。在缅甸仰光郊外(听说是甘马育)打理家族的肥皂厂。黄君珊随家人到缅甸以后就住在大家庭里。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华侨爱国团体很多,其中有缅华抗日「六联团」是缅华救亡宣传工作团、华侨业余社、缅华妇女协会、缅华店员救亡联合会、缅华学生救亡联合会和缅华歌咏工作者救亡联合会六个群众性团体的大联合。

    在缅甸时,黄君珊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宣传组织,‘缅甸华侨抗日宣传战工队’,成了一名坚强的抗日宣传战士。

    缅华妇女协会是最早成立的。这个团体的骨干分子有黄秀銮 (怀平、陈月珍、庄慧娥、黄君珊、黄恬如(君珊的姐姐)、陈炎红、甄修明、王英秀、蔡淑莲等:黄绰卿、杨熹两位也都是妇协创办和活动的赞助人。

缅甸华侨抗日宣传战工队

    1942年2月,时隔4年半胡一川在思念中终于在延安收到了黄君珊从缅甸寄来的信,感到非常的兴奋和温暖,嘱咐她 马上动身到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大胆地用未婚妻的名义来找他!

正当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缅甸, 仰光陷入战争中,被日军肆无忌惮地到处轰炸,炸慌了过惯太平日子的人们,滇缅路已经中断了。 仰光失陷,黄君珊家族的工厂,一夜之间被烧毁,大家四处逃亡,生灵涂炭。

    胡一川托付给黄君珊的被她视为珍宝的十二本世界美术全集也失落了。1942年4月3日 当缅华战工队北上 在做抗日宣传巡回演出时,遭到日本飞机轰炸,三位同志牺牲,而黄君珊也被炸成重伤。幸好,有同行的战友护送,随同志们一起回国。她带着伤痛和队里二十多个朋友一起从密支那爬过缅甸的五台山、高良工山,沿云南边境渡怒江,经大雪山接连走了廿四天,由滇缅公路终于回到祖国昆明。

    我的父亲黄德猛,是黄君珊的同胞兄长,得悉黄君珊受重伤的消息,立即北上密支那,只可惜见不到妹妹,却因日本侵略者投下的细菌弹,不幸,染上霍乱,病死他乡。这一切的突变,对黄君珊是非常悲惨的打击。她与胡一川又失去了联系,她就在云南一边工作,一边寻找时机,但是她记住胡一川让他到重庆寻找八路军办事处……

    1943年7月经过千辛万苦黄君珊来到了重庆,找到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在这里等待机会前往延安。

    1944年7月19日黄君珊带着一大包胡一川需要的画画的颜料来到延安了!离别八年的这对恋人终于在延安相聚了!这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震动了整个延安鲁艺,都被她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所感动,更钦佩她的坚强。祝福他们“千山万水,终久团圆”。

延安鲁艺美术系主任王曼硕送给他们的结婚纪念

胡一川和黄君珊1946年在张家口合影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胡一川和黄君珊被派往北京刚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工作。而后被派往广州,成立广州美术学院,当任领导工作,至到文化大革命,因为是当权派,也逃不过红卫兵的冲击。

    1979年,我带着全家大小从香港到广州美术学院去看望黄君珊和胡一川。当时他们已经恢复工作。然而,1982~1985年间,黄君珊因病,与病魔坚强对抗无效,离开了我们。不久,胡一川也退休了,开始他所喜爱的油画创作,追回他失去的艺术岁月。

胡一川和黄君珊一家,同我的一家留影

    以下是从胡珊妮的文章〝追寻父亲胡一川的写生足迹(三):宁波、舟山、普陀山〞中介绍:胡一川晚年的油画作品中摘录,供大家欣赏。

1982年去普陀山必须先坐船到沈家门渔港,再乘船到普陀山去

当年渔民出海打渔还都是木船,出海归来都停泊在沈家门渔港

    走在路边,发现一个充满劳动气息的场面,平凡的渔民造木船的木料场,满身汗水壮实的据木工人,据木发出的有节奏的咔哧咔哧声响,长长粗大笨拙的木料铺满场地。以国画书法似的大写意线条,和谐欢快的色调,生动有韵味的人物动态,生动有趣地表现了欢愉的劳动场景,歌颂着劳动光荣的主旋律。

《红工煤矿》

一位工人作家对的评论:

    “所谓大师,是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里发现出美来”——罗丹

胡一川就是这样的大师,他偶然路过红工煤矿的采煤场,这里确实太普普通通了,据一些懂艺术的人说,一切都不入画,用绘画语言说这里的景物都是灰黑的,一切都是黑的。但胡一川独居慧眼,被这里沸腾的,充满生机的情景感动了,在这普普通通的地方,他寻找着美,他发现了美——真正的美。

    围观的工人们惊诧了,他们看去平淡无奇的景致,在这位老人笔下变得这么美,他们轻轻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多好看啊!

    一片黑色,在胡一川的笔下变得那么的绚烂多彩,这是老人心中的美啊!——朴素的劳动生活美。

    胡珊妮说:『父亲在普陀山画的《潮音洞》,似乎听到了潮水美妙的撞击声,洞里发出的的回响声。也找到了潮音洞,听声、赏景,坐在那里久久的不愿离去』。

《东海岸》是一幅胡一川的重要代表作,受到一致的好评

    胡珊妮在她的文章中写到:『”追寻父亲的写生足迹,使我深深的体会到“画如其人”,非常有道理。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出自伟大思想。

    个性与风格都是人的意志的表现,追求不来模仿不到自然形成,

只有具备坚定的信念、丰富的阅历、执着的艺术追求,才能具备审美的艺术眼光,才会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创造美』。

    『他多次对广州美术学院全院的师生大声呼喊:

    “做人要老实,画画要调皮”

    做一个有牺牲精神、不怕困难,不投机取巧的人

    画画要不拘一格,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主观的创造力』。

    胡一川在他三十年代的日记中写道,“将来的世界是科学与艺术的世界!”

编者注:

    (1)胡一川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革命艺术家、木刻家、油画家。有关黄君珊和胡一川的革命事迹, 请查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刘琳女士着「福建华侨抗日名杰列传(中册: 胡一川篇) 或到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革命纪念馆参观。

    (2)本篇文章的资料,是参考胡一川的女儿胡珊妮文章中所提供的宝贵历史性资料才能完成。在此表示感谢。

    (3)文章中所提到的有关「六联团」的事迹,是从冯励冬所著:《缅华百年史话》中摘录。

    4)整理这篇文章是为纪念抗日战斗胜利73周年而作。

2018.9.5于香港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