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叶国治)
一张泛黄的历史照片
叶国治 2011.6.6
这张泛着黄色的照片,是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中旬在香港某摄影社拍摄的。照片中有十五个缅甸归国侨生。最大的二十出头,最小的才十五岁。其中南洋中学学生七人,华侨中学学生二人,华侨公学学生一人,英文学校学生一人,山芭各地学生四人。
前排:(由左至右) 江敬贤,龚辉树,黄志明,陈波,吴卓光,肖永吉,曾本国
后排:(由左至右) 林社然,叶国治,许国曾,陈泰星,张廷楷,苏承建,李惠文,曾继长
这批学生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四日从仰光码头登船,乘坐“胜哥拉”(九千吨级)货船,路经槟城,新加坡,穿过驚涛駭浪的印度洋,到达香港,然后过罗湖,回到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批学生在广州火车站下车后,由《南方日報》姚黎明老师(曾经在仰光华侨中学任教)派汽车接到新亚酒楼住了一晚。次日由领队的陈泰星,陈波几位大同学到广州团委,广州青联等处联系如何安置这批回归侨生。因为广州在十月十四日解放,战争才结束,新秩序才稳定,侨委会尚未成立,只好把我们介绍到中大附中的学校食堂里暂住,等待京广铁路修通后转往北京。
一周后,这批学生各奔前程。有的留在当地入学,参军。有的北上北京,各地。
这批学生在祖国的怀抱里,有的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跟随部队进行剿匪,水上练兵,解放万山群岛战役。有的参加了中国空军,保卫中国领空。有的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卫祖国,得到了光荣的军功章。有的参加了《南方大学》,毕业后下农村协助土改。有的进入了《中南艺术学院》,学习了文艺表演形式,为工农兵服务。有的进入了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作用。还有点进入中央广播电台缅文组,在外交方面作出贡献。
一个甲子过去了,这批学子已经白发苍苍,有的已经凋零。他们是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投奔祖国的缅华学子,这张照片是历史的见证。
回复雅铮:一九四九年时,缅华社会还是“万马沉诸”状态。红与白,斗争激烈,不能太过暴露。上半年,南中校务主任李行健回北平,南中教师王鹏年,南中司机郑国三回云南,都是悄悄行动,过一阵才传出来。不久,又有华中师生张学林老师,郭焕贞同学,江仰贤同学,还有南中李成发同学等回国入华北大学等,都是悄然行动的。
共和国成立后,驻缅大使馆还是原来的,所以我们办理护照都是申请去香港读书。除了南中几个熟悉的同学外,其他同船人都是上船后才知晓的。陈泰星是侨领(是否陈福安?)的儿子,他一人住二等舱,我们都是睡货轮的统舱。上船前,徐曰琮老师交代过,此行路途遥遥,大家要团结互助,提高警惕,不要个别行动。
上船后,我们集体把舖蓋连在一起。后来发现统舱另一边有四位大同学。有吴在根,戴伯年,还有两人不知姓名,他们算是另一组人马吧?他们去那里?香港?广州?台湾?互相都不过问,心有戒备。十几天行程里,都未有来往。我们这一组十五人集体行动,照像,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吴在根在内。
几年后才知吴在根在北京,已和陈玮瑛结婚。戴伯年改名戴盔,在北京戏剧学院进修一年,分配兰州电影发行公司工作,改革开放后移民澳门,去世后,遗孤受苏成福资助养大成人。
我的印象中还有吴在根先生,和萧永吉、苏承健都是同一批回国的,怎么照片上没有呢?
大哥:新中国才刚建立,百废待兴,一切都如此困难缺乏,你们这第一批回祖国
的年轻学子其勇气及爱国情操让我敬佩.这張保存了一甲子的照片尤为珍貴,
見证了美好的青春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