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柯蔡宗親會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社团 发布于2013-07-13 23:44:35 共6019人阅读
文章导读 濟陽柯蔡宗親會

 

濟陽柯蔡宗親會

蔡——源于叔度封國的姓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封功臣昆弟,將弟弟叔度(周文王第五子)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叔度封蔡後稱為蔡叔度,與兄管叔鮮、凝霍叔處有一項共同使用,就是幫助、監督封在商朝舊都的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後,子成王姬誦繼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打算竊取王位,然後串通武庚及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周公旦興師進行討伐,把叛亂鎮壓下去,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不久,蔡叔度死於遷所。其子胡,能夠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與人為善。周公旦聽說後,就派他到魯國(周公旦的封國),輔佐自己的兒子伯禽。嵋於胡在魯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春秋時,蔡國受楚國的逼迫,曾多次遷移,平侯遷新蔡(今屬河南),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臺),稱為下蔡,於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滅掉。

    上述情講評,詳見《史記.管蔡世家》。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在轉引《史記》關於蔡國的記載後說:“相承二十六世,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這就是蔡姓的來歷。

    先秦時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內發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當地者。戰國時,燕困(都薊,在今北京市境)人蔡澤,曾游說各國,公元前255年代范睢為秦相,獻計秦昭王攻滅西周,幾月辭去相位,封剛成君,居留秦國十多年。此外,齊國有大夫蔡朝,楚國有大夫蔡洧、蔡鳩居,晉國有太史蔡墨。這說明今北京、陜西、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境內在戰國時已有蔡姓居民。漢代,已有蔡姓人居於今江蘇、浙江、如西漢蔡千秋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東漢與陳留蔡邕同時,上虞(今屬浙江)還有一個“以孝行聞的”蔡邕,但今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區。西漢有肥如侯蔡演,其玄孫蔡義,為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蔡義的玄孫蔡勋,西漢平帝時為令,始居陳留圍(在今河南杞縣南)。蔡勋的曾孫蔡携,東漢時為新蔡長,有二子:棱、質。蔡棱有一子,即東漢末文學家蔡邕。蔡質的子孫綿延不斷,縣累世官宦,所以,直至南北朝時期。陳留黑暗一直是蔡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因西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濟陽郡(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陽鎮),圉屬濟陽,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為“濟陽”。漢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太守,在當地安家,其子孫居住在朔方(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一帶。兩晉之際,蔡氏有族人隨中原土族南渡,居於江、浙一帶,如陳留考城(今河南民權)人蔡謨,“避亂渡江”,仕晉,“於禮儀宗廟制度,多所議定”(《晉書》卷77)。北魏蔡襲為高平(今寧夏固原)人,北齊蔡俊為石門(今甘肅渭源縣西南)人,這說明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已有蔡姓人徙居於今寧夏、甘肅境。蔡氏移居福建,始於唐初。據台北《鴻儒蔡氏族譜》載:“先世居光州固始(今屬河南),唐武後垂拱二年(686年),從陳元光入閩。”居於漳州、蒲州,過念都鴻儒嶼,其後子孫繁衍,分別遷往龍溪、赤嶺及廣東廣州等地。唐末,中原戰亂,河南蔡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先居於福建寧化縣,二傳又遷至廣東,梅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有蔡姨部屬隨從,後留台灣墾荒,此後,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從福建、廣東到台灣開基,有的又移居東南亞及歐美諸國。

    東漢桂陽(郡治今湖南郴州市)人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於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對造紙術的發展和提高紙張質量有較大貢獻,因被後世傳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還有文學家、書法家蔡邕,陳留圉人,雍通經史、音律、天文,也能畫;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善詩,通音律,有《悲憤詩》及《琴曲胡笳十八折》。南朝宋有畫家蔡斌,善畫人物故實,天下標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書法家蔡襄,太師蔡京,均為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南宋律學家、理學家蔡元定,學者蔡沈,均為建陽(今屬福建)人。金國有文學家蔡松年、蔡圭。元代有江西農民起義首領蔡五九。明代有四川農民起義首領蔡伯貫。清代喜慶年間有東南海上起義軍首領蔡牽。近現代,蔡姓人才濟濟,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軍事家、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家蔡鍔,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蔡廷錯,電影導演蔡楚生。於此可見,蔡氏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蔡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被排在第44位。

    柯姓的來源主要有三支,其中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齊國,相傳是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尚的後代。在姜尚的嫡系子孫(江)中,有一支被分封於柯邑(今山東東阿西南),並世代留居於此,後來便以封地的名稱為姓,姓柯。另外,在當時的吳國,有一個名為柯盧的人,是吳王的兒子,又稱公子柯盧。後來,柯盧的後代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為姓氏,也姓柯。至南北朝時期,在鮮卑族中有一支以柯拔為姓的人,至北魏孝文帝時改為單姓柯。這樣,柯姓有了第三個來源。

    上述三支柯姓人構成了當今柯姓人的主體。除此之外,柯姓還有其他一些旁族別支,以及在一些少數民族中有柯姓。如据某些姓氏書記載,古代的羌族等民族中都有柯姓,當代滿、彞等民族中也有柯姓。同樣,裕固族原有姓氏卡勒嘎爾,錫伯族有科勒特斯,後來也都簡稱為柯。至於維吾爾族,為了模仿漢姓,也把名字中的第一個字母當作姓氏,從而有了以柯為姓的人。

    柯姓在得姓以後,出自不同支派的人都有所發展,使柯姓成為今天人口較多、分布較為廣泛的姓氏。歷史上,柯姓以濟陽郡(今河南民權東)、錢塘(今浙江杭州)、齊郡(今山東淄博)、河南(今河南洛陽)等為郡望,並誕育了一批影響較大的人物。其中主要有南齊尚書僕射柯隆、宋朝散大夫柯述、元奎章閣學士柯九思、明山西巡撫柯昶、狀元柯潛、清知縣柯倫、翰林院編修柯劭忞等。另外,在分布上,柯姓雖然遍布全國,但在當代仍有以浙江最為集中的分布規律。根據在關專家的統計,浙江的柯姓人幾占全國柯姓總人口的一半。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