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生(巴巴)和缅华社会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3-12-20 21:01:29 共2070人阅读
文章导读 侨生(巴巴)和缅华社会

 

侨生(巴巴)和缅华社会

了因

    了因在九月廾三日二零一三年金凤凰报“华文教育”版一篇論文中读到这么一段,照录如下,以免他人说了因“断章取义”……

    『如上所述,“父母是无法选择”的,自己的民族屬性肯定也是无法选择,这种民族认同感錯乱,也是不能忽视的,更不能任由其发展。

    民族认同感的錯乱当然是不能接受。但是,仔细“研究分析”不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群体,会吃惊地发现另一个原因;不是源于他们自己不认同自己的民族,而是,跟他们同族的群体(即;缅华社会)不认同,不认可他们!这才是最大的原因。

    接触许多多“缅化”了的华裔青年,他们的確对华人社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隔阂。生疏,甚至最后有点仇视。仔细询问他们才发现,他们不是不想融入华人群体,但是每当他们稍微接触,立即受到许多的歧视!他们说:“原本一个非华人不懂汉语,似乎沒有多大的“罪过”!但是当知道自己是华裔,却又不懂汉语文化时,立即受到巨大的冷嘲热諷!甚至自己的父母都被奚落!而对如此“冷漠”的緬华社会还会有誰,能够“回头是岸”!而且“缅化”本身也不是他们的罪过,。”缅化”本身更不是罪过!居住于一个社会,同流于主流,这算什么罪过呢?

    不要忘记汉语教学都在國际化的今天,包括非华人在内的人人都可以学习汉语的今天,为何要将这些原本是华人的群体,排斥在外呢?这不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不认可,而是中华民族的缅华社会不认可,不接受他们!这一錯乱也必须得到纠正!中华民族是包容的伟大民族,为何连自己的”同根”  都不能包容呢?』

    了因出生在緬甸,生活在华人社区,读了这段論述,非常驚訝,缅华社会竟然“丧智理盲”到如此不堪”?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了因们竟然毫无察觉!?是否真如缅语所说:“智者有所见”?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同样在金凤凰报“缅华社会”,了因又不拜读了一则题为“崇竺圣会庆祝115周年  老人院封顶  爱心善举即将实现”的报导,还是照抄,以为自保。

    『十一月六日崇竺圣会迎来创会115周年的重要日子,当日上午,崇竺聖会于仰光丁因镇区修建的华人老人院也迎来封顶的重要时刻,这也预示着筹备,建造数年时间的老人院将于不久后完工,为缅甸华社会再添爱心善举。

      崇竺圣会自创会以来,始终以加强緬甸华人之间的团结,弘扬佛法,发扬善事为本会宗旨。本次祟竺圣会筹建的华人老人院选址于仰光丁因鎮区吉靠塔(KYAIK  KAUK  PAGODA)附近,占地面积约两英畝,地皮由高僧吳欧德馬达亚所捐赠,建设一期工程竣工后,将有60个床位用以收容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缅华老人。入住的老人必须经由各侨团推荐。

    当晚,崇竺圣会成立115周年暨优秀生颁奖庆典在仰光梅花大酒家举行。

    崇竺圣会李正万主席首先致辞说,我们崇竺圣会是弘扬佛教,做慈善工作的团体,我们每年都在大金塔和会所举办了各种慈善活动,为了全体华人的希望,我们大胆地跨進一步,正日夜建造一所崇竺圣会敬老院,我们这一圣举得到各团体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在此表示万分谢意。

    活动上,崇竺圣会还向缅甸2012—2013年十年级考试优等生,多次输血志愿者,新会员,大金塔周六誦经组等颁发了証状和奖品。』

    了因们暂且不谈该报导的行文,只说缅华社会百年老店之一的崇竺圣会。该会在华侨,华人市区的俗称叫“巴巴会”或“侨生会”,要加入该会必须是中缅血裔或缅中血裔,要有一定的身价,不然须是政府部门相当官阶的公务员。根据了因从傍了解,该会会员都要有中国姓,从母从父都行,是约定俗成,无明文註定。二,三十年代的缅华已故著名作家,资深报人,诗人黄绰卿先生在他的遗书“蚩绰卿诗文选”中有一篇“华裔与宗教活动”中,谈到华裔和华侨的关係,现照抄如下,以为参考;

   『二百年來,华缅联婚的关系,迄今绵延不断,初期的老华侨居留缅甸,以当地尚未有华侨妇女,可以说是全部与缅妇结合的,据哈威缅甸史上说:“緬俗凡外国人侨居国中者,不特准许在当地纳妇,甚且鼓励不遑,待彼离境时必先缴付瞻养之资,且其妻若女,不論在任何环境下,绝不能携带出国,”有了这鼓励和限制,华侨的繁衍和归化的当然不少。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之后,华侨发跡的富戶几乎全系娶缅妇的家庭,他们的家庭陳设全部是唐山的风格,中堂供奉祖先神龛,摆设香案,门前悬挂灯笼绣彩额,内设绣金桌围门帷,家具以酸枝椅桌茶具最为讲究,以瓷器和茶具(茶巢)作摆设,新年过节依照中国的風俗习惯。由於华侨宗教观念不強,大多亦隨缅妇信奉缅甸佛教,经常举行佈施斋僧。华缅风俗並行不悖,所以华侨和缅人能和睦相处,友谊深厚,亲情笃切,为其他居缅外侨所不及。

    老华侨娶缅妇的家庭亦有全部缅甸化者,全家只有做父亲的一人懂华语,而他对缅语又不全懂,且缅语发音不准确,与兒女讲话常有词不达意的感觉,我有一位亲戚七十多岁的老华侨,他的兒女已读至大学(同学间不相信他们有华侨血统),他们就常感到有时聽不懂父亲说的什么话。

    过去华侨对娶缅妇生的兒女叫做土生子,缅语叫“甲佩子”,或沿用馬来语叫做“巴巴”,粤语叫华华子,或叫做十一点,客家话叫做脑子,今通称为华裔,最为恰当。

    在过去英治时期,华裔在政府机关,艮行及洋行服务颇多,由於他们通曉英缅语,与地方人士接触密切,华侨一切对外活动及联系,均由他们代为交涉,因有此优越条件,他们又是华侨团体的中坚份子,华裔多受英缅文教育所以他们在英治时代和缅甸独立后,为地方服务的人员较多。他们现在多已成为缅甸公民,知道你他们是华裔,已較为少了;只有从他们的脸型或膚色去辨别,或者从他说们的名字仍保存华文拼音而獲知有血统关系。

    由於华裔人数众多,早在光绪年间,仰光闽粤华裔已有侨生团体的组织,闽侨称呼为崇竺圣会,在今南勃陀路,粤侨为敦友堂,成立於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领导入为阮本仁(譯音),一九一四年改称粤侨华会支部(在唐人街),我见过该会的英文章程,主要共有六大守则,(一)了解唐人风俗习惯知识;(二)能讲最少的广东唐人话;(三)敦睦会员间的昆仲友谊;(四)学习唐人宗教礼法;(五)崇奉唐人六月十九日观音誕庆典;(六)幫助会员家庭的婚取和丧葬事务。该会己於一九五九年自动取消组织,将产业存款献作地方慈善事业(战后一度有缅籍华侨协会的组织)。

    华裔团体组织的动机大多参加当地的宗教活动,他们爱好音乐午蹈,又是活动中艺术工作者,战前仰光华侨慈善工作或缅人的庆典活动,华裔又是主要的参加者。据老华侨的記載:一八九六年(光绪廾二年)仰光天花严重流行:一九零四年(光绪三十年)仰光鼠疫流行: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恶性感冒流行;广东观音庙在这三个时期举行奉迎观音神像出游,巡行全市,由午后六时至半夜止,一连三晚,各家族館社团参加仪仗眾多,彩旗蔽空,锣鼓喧天,上述华裔敦友堂即粤侨华会也参加。战前缅人方面的宗教团体每一次的禳灾游行,亦以粤闽华裔团体为骨干,禳灾是向大金塔迎奉佛像二十六点尊巡游街道,藉以消除灾禍。游行两晚,仪仗长达一英理,沿途汽灯輝耀,法螺鼓磬齐鳴。每一队扛雕金佛龛,均有音乐为前导,男女盛装,沿街表演午蹈,大队分发“淨水”和“符帶”。华裔队员们一律穿白衣白裤,紮红黄色腰带,他们对於此种宗教迷信的虔诚,最为热烈。

    此外,缅甸各地的年节娛乐和举行佛会,即明天的缅甸澆榕节(浴佛节,佛誕日,佛成道日),也都有华侨和华裔们的祀佛斋僧的表示。』

    多好的一篇纪实文,事实求是,态度严僅,完整地反映了侨生和华人的渊源,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母体的关系,对社会的贡献。一个负责任的文字工作者,当他反映一个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前要有謹慎探究,小心求证,还原现实的态度,切忌以一概全,个案当通案,臆造假象,授把柄予有心者,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族群之间的誤解,那就贻害无穷了。

    阿弥陀佛!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