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路上(阿凯)
走在人生路上(阿凯)
不久之前,我在美国南加州「缅华网」上,拜读了朱徐佳校友的一首诗篇“漫漫人生路,走好每一步”,诗篇的尾段如下:
路不好走
漫长的路
孤独的路
艰难的路
不能回头的路
每个人
最终都得靠自己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谢玉清文友也回应到:「时间记录着你的脚步,业绩肯定了你的努力。」
我也有同样的感悟:「是的,漫长的人生路途,变幻莫测,全是变数,时而崎岖、时而平坦,每个人都要面对挑战!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才能走出自己人生的明天。」
我不由自己地回忆起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和遇上许多帮助我的贵人,饮水思源,感恩不尽!
•在缅甸生活的日子
大金塔下,伊江之滨,金光灿灿,佛光普照的缅甸仰光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了18年。时间不算长,但我在那里读书上学、饮着伊江的水、吃着缅甸的大米饭成长、有着童年美好的回忆……
孩子们曾经问过我在缅甸生活的那段经历,他们问我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到底是缅甸人,还是中国人? 你的根在哪里……也许因我的皮肤比较黝黑,他们才会好奇地这样问。我笑着回答:我当然是百分百的中国人,并会不由自己地、滔滔不绝地述说起我的生世:
我的出生地在哪里?我的母亲是谁?我又是淮?我自已也无法理清楚?我不时问过自己。我的生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却把我卖给从缅甸逃难回乡(厦门海沧新埯村)的母亲。因她的两个孩子在战乱逃难途中, 不幸病逝,买下我和另一位姐姐两人来顶替,准备日后返回缅甸,这是1962年我的外婆病逝后,在她老人家的遗物里,找到一张我的“卖身契”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我有一个比我大五岁的同命运的姐姐这样告诉我。
1946年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年, 逃难回家乡的缅甸华侨可以复员, 乘坐缅华派来的洋轮,母亲带我们返回缅甸,投靠她的母亲(即我的外婆)。当时外婆已经近耆耋之年,经济来源全靠她的儿子(即我的舅舅)供养,我们母儿女寄人篱下, 省吃俭用, 生活还过得去。
「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乱的不幸, 家庭和丈夫为家族打理的工厂都遭遇日军炸弹的狂轰烂炸,一夜之间,工厂尽毁,生灵涂炭,亲人失散。丈夫为了去缅北探望他的胞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而被日军炸弾炸伤,自己却在密之那地区不幸染上霍乱疫症,不幸病死异地。」外婆曾经讲过养母的不幸遭遦遇。
母亲因痛失丈夫和亲生儿女, 从福建家乡再次回到缅甸仰光后, 触景生情……久而久之, 患上神精病。舅舅因经济负担的能力沉重,只好把她送到仰光郊区九咪半的神精病院。我的童年就是每个星期日,我和姐姐一起带了较好的饭菜去探房。病情严重的时侯,她也认不出我是谁。 她的后半生,就在医院里度过。我养母一生的不幸, 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下的一个牺性品!
小学时候,因家境清寒, 从我懂事开始,为了解决读书的书簿杂费,放学后我和姐姐就懂得靠卖一些小零食生意,还利用暑假和姐姐一道在一家饼家当包装临时工;也曾经上街叫卖「油炸饼」。
我的初中, 在仰光「中正」中学(原名华侨女中) 上学。她是一所热爱新中国的进步学校。 学校是在爱国侨胞和侨团的鼎力支持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办校的, 培育出的学生能吃苦耐劳, 给了我很好的锻炼,1958年9月初中毕业。(注1)。
我的高中, 在仰光九文台的华侨中学就读,该学校对贫困的学生也很照顾,可以申请学费减免,上高中的这段日子,每日下午放学,我匆匆忙忙从九文台赶乘火车去报馆《新仰光晚报》当拆报工, 学业和工作需兼顾。因年轻力壮,充满活力,也不觉得辛苦。这是在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人生的第一位贵人,认识了兴商商会的曾省三老伯,经他老人家的介绍,有了这份半工半读的工作。
1961年, 是中缅文化、体育、友好交流最频繁的一年。中国国家乒乓球队访问缅甸,激励了海内外的青年华人的乒乓球运动热情。高中同班中,有几位共同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同学志同道合,每个星期六都会约好, 在仰光百尺路《巨轮社》练球, 也组织了三黄队(指3位都姓黄) 参加缅华体育总会举办的比赛……这是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这几位学友, 年轻时,为了自已的目标和理想,各奔西东,有的移民到大洋的彼岸,有的仍留在缅甸仰光生活。 如今,时光荏苒催人老, 都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但借助互联网的科技和微信视频的功能,使半个世纪的纯真的友谊, 得以延续,互相关心,互相鼓励!
1961年10月高中毕业后, 在舅母的关怀下, 介绍我到仰光华侨小学校任教。担任初小的英文和高小的算术课老师,三年的教师生涯,积蓄了一点回国的川资之用。
1964年起缅甸政局突变,华文学校收归国有,大批华侨子弟纷纷回国继续求学。趁着我还年轾刚满二十岁,我的姐姐和舅父母也支持我回国继续升学,并叫我放心,他们会照顾在医院的母亲。就这样,我也随大流回到祖国怀胞。
后排右起第五位是本人,在该校任教三年
在中国的那段经历
1964年初,我回国后被留在昆明,那时我才20岁,很庆幸,安排进昆明华侨补校学习,有机会参加高考,我算是幸运的侨生之一,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前最后一批有机会上大学的幸运儿,被录取昆明工学院采选系选矿专业学习(五年制)。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 学校停课,学生到处串连,我也借机会跑回我养母的家乡「福建厦门新埯村」。目的是去看望姐姐的亲生父母, 因我回国时答应过她;同时也想探听一下我的亲生父母的下落。热情的乡亲们陪我骑着单车, 一起到十几里外的他村寻找,却失望而回。很欣慰,我认识了几位同住大院的亲友,特别是一位我称他为〝阿狗舅〞(闽南语), 大我十多来岁的亲友,据他说:我幼小在家乡时,他经常带我到小河边扔石头玩……
1968年至1969年间, 学院积极响应:大学生到工厂去,同工人阶级办起〝工人大学试点班〞,我们选矿专业,也派了七人小组 (5位学生,2位教授) 到云南个旧市大屯选矿厂办了起来,六个月的培训使我收获不少,学到课夲上学不到的实际技能。
1970年我毕业被分配到江苏某矿山工作,领导知道我是侨生,特别照顾我, 安排在行政部门实习。我却积极主动,要求上生产岗位上班。尔后,镇江地区,要开采一新矿石场,我被调往 “矿山指挥部” 搞设计工作。恰好68年至69年间在云南个旧大屯选矿厂办〝工人大学试点班〞时所学到的知识自然派上用场。
俗语说得好〝姻缘天注定、有缘千里一线牵",我和我的太太的相遇, 充满了浪漫的故事:
那是1971年的春天, 我接到家乡那位叫〝 阿狗舅〞(闽语)的亲友来信,关心我是否还是单身, 有否女朋友? 我回信表示:在矿山因为只有一个归侨,当地人最忌讳有海外关系的人。他明白我的表白。于是,向女方要了一张照片寄来给我,要求我本人也寄照片给他交给女方。相片里的她, 名叫亭亭,年约20出头, 笑咪咪的小眼睛,薄薄的小樱唇,秀丽可爱,引起我的冲动,于是我主动书信给她,她也回信了,就这样开始来往……听说多少男家向她提亲都被她拒以裙下。她和大哥,相依照顾,生活无忧。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学,在家帮四姑嬷助理接生婴儿。因为性格温文尔雅, 又懂得劝产妇忍耐,亲朋戚友都很喜欢她。
原来她的父亲也是在抗战时期,由缅甸逃难返回家乡成家立业。他是著名侨乡厦门新埯村〝邱振祥大院” 的后代。解放后,这个大院被公社租用成为村乡医院,称为〝防保院〞。医院有位亲友们尊称〝四姑婆〞的邱淑治的医生, 高尚医德, 受人尊敬和爱戴。亭亭是她老人家的侄孙女,跟着她学助产,为这个新埯村的老乡服务,接生了千户的婴儿,受到全村亲友的爱戴。经过半年多的了解,有了共同语言和基础。虽然远之千里, 却似曾相识。
1971年的夏天, 我跟工作单位请了一个多月婚假,回家乡相亲。我们两人一见钟情,在各方乡村友人的见证下,顺利地订了婚。1971年我们在秋意浓浓,丹桂飘香的美丽杭州西湖泛舟,在” 平湖秋月” 亭旁,以天公为证结为连理。用现代的说法,就是“裸婚” 什么婚礼费用都免了。
订婚后一起到厦门鼓浪屿岛上日光岩照相留念
移居香港至今
1973年,大批的回国归侨,可以申请出国,因亭亭的父母弟妹都在香港,驱使我和她也申请来港会亲。那年的年底我先得到批准从江苏直接来港,半年后,74年初我的太太带着两个女儿 (一个一岁半, 一个三月大) 也批准来港团聚。
初到香港的我,不大适应香港的紧张生活环境,满以为可以按自已的爱好找工作,但现实是,一家四口人,必须保证可以维持生活,养好两个女儿。幸好,我和太太可以在她弟弟当主管的毛衫厂包装部工作。一年后,也被升为包装部主管。在工友的介绍下,白天上班,把两个小孩交托在深水步〝大坑东〞的《救世军》托儿所,下午4点才领回来,交给岳父母照顾。晚上经常性加班至8点才下班,带两个女儿回家,我们向工友租了一间百尺大的租房居住。
为了生活而奔波,小孩上幼稚园的时侯,更是依赖岳父母的关爱和照料,还有小姨小舅在我们最艰难的时侯,给予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工作拼博之余,假期和休息日,我们经常带两个女儿到新界荃湾丁九泳滩玩沙游水,享受阳光,生活过得很愉快 !
1981年家庭多了位小弟弟,五人的家庭有资格申请政府公屋,约一年多申请批准,分配到新界西新城镇屯门,有了一个较象样的房子居住了。然而,由屯门到九龙上班,每天要早出晚归,当时的屯门高速公路也不顺畅,每晚回到家时约11点钟了。孩子们都已入睡。因此想在屯门工业区, 就近找一份工作。
恰巧,在1982年初, 有一家日资企业(松下精工)电风扇厂,首先来香港设厂,目的是借助在港设厂的经验再进入中国市场。新界屯门的工业大厦,底层楼面较高,适合大型的冲压设备安装。该厂登报应召一批员工,我也去应征。几次的面试, 好不容易才受聘用。
在电风扇厂工作,我有机会发挥在国内所学到的电机知识,不到半年的时间,我被领导提升为助理主管。一年后,被派往日本大阪〝松下电器集团〞海外管理人员进修班。半个月的培训, 主要是学习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管理哲学和理论:造物先造人、水库管理......等,对我日后的管理水平打下了基础。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欢迎外资企业到内地投资办工厂。1985年间,公司派我到杭州与某家电风扇厂,准备先由加工几种另部件开始合作。如:吊扇的吊杆、调速器、和扇叶等。可惜的是,该厂的对产品的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试产几批后,就宣告停止合作。
1989年, 电扇制造行业经营成本不断上涨,香港的工厂决定搬往广东顺德,那里是中国电器制造厂的小王国,与顺德工商局合资建厂,成立了《顺德松下电器有限公司》。
1992年初至1997年底,公司先后调派3位管理人员到顺德工厂, 负责培训员工和培养管理人材,我是其中之一的人选,我未上任前,先被派往日本进修高级管理课程。 我负责管理人力资源计划、采购生产需求材料、下订单和库存管理(MRP管理)。不负公司所托,这首批人材,现在都升任为高级经理和部长。我也自我欣慰,完成了历史命。1997年底调回香港。
1997年 12 月部分员工欢送本人回港留影
如今, 这个工厂已经走过28年头了,不断开发新产品,维持产品的竞争力。工厂也扩建新厂房,也为当地的就业有所贡献……
1998年初, 越南也开放了,吸引了外资 (日, 韩, 台) 企业的投资, 为了寻找和开辟人工较低的地方设厂,香港的公司又调遣我和日本方面的技术员,以及台湾负责喷粉设备装置的供应商, 与越南海防市一家国营电扇厂合作,以来料加工的方式,日方出资安装一条自动化的电风扇网罩喷粉生产线,日产量为5000个(即2500套) 。 然而, 事与愿违,由于生产方式是委托加工,工人的管理权是越南合作厂方负责,生产效率和质量标准越方面觉得要求太高,不良品太多。一年下来损失超过百万港币。恰好,香港公司更换新董事长,那条生产线自然也要彻离,无可奈何,只有强装大方,将那条自动生产线送给越南厂家。
2003年我巳60岁, 按公司规定要退休,工作21个年头,公司领导对我还不错,留我多一年当顾问,完成末开发完的部门跟催工作。 每当我回想这段工作时我感觉到,到越南的开荒厂,也许是我最失败的成绩单。
2004年有位石泽先生,他原本是菲律宾松下集团采购中心的负责人,是我的客户,多次带他到大陆开发新的供应商。他提早退休后,又受聘于另一家日本著名的电子板 (PCB)装配公司(加藤),负责来香港设立总部,工厂设在深圳。他曾听我说过即将退休,便邀请我加入这家公司工作。就这样,我又延续4年工作至到2007年才真正退休,刚好是65岁。
我常想,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命运安排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遇到贵人相助。我的体会是:只要你认真负责,对工作热诚,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退休后的生活
近两年来,在澳门《缅华笔友协会》会长康宁英和秘书长许均铨先生的关爱和指导下,鼓励我写文章,我也不怕别人嘲笑,挥笔学写几篇拙作,先后投稿在 “缅华网”, “南加州缅华网”、印度尼西亚印华日报的《东盟园地》以及〝缅华笔会〞出版的〔缅华文学作品选〕。
今年(2016)10月23日至26日我荣幸地代表笔会成员之一,出席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第十届会员代长大会,认识来自世界各大洲华人作家,以及亚洲地区,台湾,中国的文友, 相互交流心得,使我的退休生活多了一份精彩。正如缅华笔会的诗词大师,高德光老师献词给大会所书:
聚五洲翘楚,香江论剑,七奏箫韶,听取滔滔辞辩,好把壮图描,维港千帆举,逐浪秋潮。
我的三个儿女都长大成人,都是硕士生,事业有成,各自精彩。用不着我们两位老人操心。我今年已近耋耄之年,太太比我年轻几岁。孩子们都很有孝心,每月都给足够的家用。每星期日, 都会回家来吃妈妈为她们准备的美餸靓汤, 享受天伦之乐, 不亦乐乎!
孩子们问我:「香港算不算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只能这样回答:「能活在当下,生活安定,就是我的目标,其他的……不重要。」移居香港半个世纪,在这里能站稳脚跟,对于我们这些海外孤儿(即华侨)已经是最好的归宿!
走在人生旅途中,每个阶段会有各种梦想,激励着去追梦,坚忍不拔,朝向理想,敢于追梦 ! 把握住当下,生活过得充实, 就是最大的快乐 !
借此机会, 衷心感谢澳门[缅华笔会]许钧铨先生的关怀和鼓励、感谢〝缅华网〞杨民权先生和编辑部以及〝美国南加州缅华网〞的王旭山学友和朱徐佳师姐的关爱和鼓励, 让我写作水平平庸之辈,也有机会介绍缅甸上个世纪缅华侨胞的〝事迹〞,让那些飘流在海内海外老一辈的缅华同侨们有美好的回忆!
同时也要感谢2021年,因澳门写作会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小小说选” 收录了我的一篇拙作,有缘认识香港的著名作家东瑞先生,我被他的热情,无私的指导,以及慷慨地赠送他的许多著作给我而感动,让我汲取写作的营养和灵感,对我提高我写作的兴趣和水平很有帮助,表示感恩!
左起(第3,4)位是东瑞先生和太太
【注 1】缅甸仰光华侨「中正」中学,前身是缅甸华侨女子中学(简称华侨女中),是一间缅甸华侨创办的历史悠久、较有声誉、优秀的女子中学,附设有小学部及和幼儿园。在日本入侵缅甸、仰光沦陷期间停办。抗战胜利后(1949年11月20日)华侨女中校友会及师生发动筹募,由广大侨胞捐助兴建的华侨中正中学新校舍在五十尺路18-20号落成。楼高三层,上层是华侨女中校友会,下层是华侨中正中学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采用新华课本的斗争,华侨女中校友会及中正中学学治会联合起来,于1951年5月13日在新校舍举行大会:”反对夏言(校长)更改课本”、”反对学校财政不公开”,新旧两个势力在当时的中正中学的斗争就此正式展开。董事长曾顺续老先生挺身支持华侨女中校友会,夏言即带领亲信封锁校舍。
1951年6月6日当曾顺续老先生,开启校舍事件举行的会后, 在下午五时半返回海滨街寓所途中被枪杀。动机很明显,就是国民党在仰光的旧势力要破坏、恐吓这场斗争。爱国老人曾顺续老先生的牺牲惊动了缅甸当局,也激起了广大爱国侨胞极大的愤怒。出殡当天举行的葬礼是空前的,万多人的送殡队伍也是空前的。缅甸当局防事态继续扩大、恶化,下令封闭校舍。新旧课本的斗争又演进了争取校舍的斗争。
校舍的诉讼,华侨女中校友会只好仍以「中正」中学之名继续办学,为与原中正中学有所区别, 即把中正另加上引号,自此,缅华社会就分成「中正」中学和中正中学。
由“华侨女中”改名为华侨「中正」中学,再由「中正」中学,恢复为原名“华侨女中”的历史事件详情,请到以下网址 《缅华网》“历史回眸”专栏:“我所知道的缅甸仰光「中正」中学”(作者 阿凯)查阅:https://mhwmm.com/lishihuimou/15389.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