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祖国、祖籍国、胞波(雅泉)

编辑:缅华文化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1-03-14 21:54:18 共3492人阅读
文章导读 随想:祖国、祖籍国、胞波(雅泉)

 

随想:祖国、祖籍国、胞波

雅泉2007.12.22

    祖国!您在海外儿女心中,永远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亲切。我们虽然生在海外,但是,从小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老师们从小就教育我们热爱祖国,每一个生长在海外的华人都知道自己有一个伟大的祖国,那就是中国!祖国-中国,这在海外游子的心里,已经成了恒古不变的真理!
    缅甸与中国唇齿相依,青 山绿水,脉脉相连。自古以来,缅甸人民就亲切地称呼当地的华人华侨“胞波”,意思就是同母生的亲兄弟。记得小时候常有比我年长的缅甸朋友叫我“胞波勒” (小胞波),那时候不懂事,不知“胞波”的含义,但知道这是很亲切、很友善的称呼,因为我也能从他们的眼神里感觉到那是发自内心的声音!长大以后我渐渐明 白了“胞波”这两个字的内涵和分量,也渐渐从内心里萌发出将来长大一定要报效祖国,也要报效第二故乡的情怀!
    随着时间流逝,这一发自 缅甸老百姓内心的称呼几乎再也听不见了,“胞波”成了官方报纸上才能见到的文字。我一直苦思冥想,是缅甸老百姓已经认同了我们,把我们当作其中一员,再也 不用像过去一样特意亲昵地称呼华人为“胞波枝”“胞波勒”了?因为“胞波”几乎就是华人的代名词,既是自家亲兄弟就不用那么客套了?还是我们与第二故乡的 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到了伤害?至今我还找不出准确的答案。但是,我坚信中缅两国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友谊,在我们这一代更要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六十年代后期,中缅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甚至在心里留下了伤痛!历史的长河一去不返,记忆的烙印却难以磨灭。但是,只要我们正视历史,勇敢地去面对,去探讨,去找原因,不难发现,我们中国人也有做错事情的时候。错了就要勇于改正,历史的伤痛总会愈合,友谊鲜花总要绽放!
    七十年代初,缅甸当时的 领导人奈温重访了中国。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互相谅解,中缅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为了表示诚意,当局要求华人团体参加一年一度的“德桑岱”点灯节活动。当时 参加演出的文艺单位有伊江合唱团、海燕歌咏团、闽南歌剧社、业余话剧社、巨轮铜乐队等。在百尺路区,河滨街龙山堂会馆前,两个简单而实用的小舞台平地而 立。晚上配上彩色灯光,悠扬的乐声,艳丽的服饰,别具一格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不少缅甸朋友的围观。连续三天的露天演出,观众将河滨街围得水泄不通,使当年 的点灯节增添了不少光彩,热情友好的气氛重现民间。
    接续而来的缅甸新年泼水 节,当局也要求华人华侨参加活动。各侨团经过多次认真研究讨论后,准备在华商商会前面,海滨街设一个泼水站,站名延用六十年代初泼水节花车的名字“瑞苗胞 波”。但是“胞波”两字被当时仰光区负责人否定了,理由是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是缅甸的朋友,我们都一视同仁,最好改成“瑞苗朋友”。当时的侨团代表与理据 争,“胞波”一词是缅甸人民几百年前就这样称呼华人,并非我们创造的名词。但是,最后还是被否定了!这在当时成了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渐正常化,中缅两国领导人的频频互访,历史的伤痕也应该渐渐抚平了!每当中国领导人访缅时,双方都会提到双重国籍的问题。周总理早在1956年12月18日的 旅缅华侨欢迎大会上就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双重国籍,鼓励华侨志愿加入缅籍,并生动地比喻,入了缅籍的华人是嫁出去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又说华侨入 缅籍是给缅甸添丁,对中国来说是增加一门亲戚。周总理的演说受到了参加欢迎大会的广大侨胞、缅甸领导和缅甸朋友们热烈的掌声。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讲话,当时 大部分的华侨出于对总理的无限崇敬,接受了这个观点。但是远远还无法体会出总理的讲话对将来华人在缅甸长期生存意义有多么重大,对中缅两国人民友好相处有 深远的影响。周总理的教诲在今后缅华的历程中不断得到证实是非常有远见的。
    缅甸领导人曾多次表示会 让更多的华侨加入缅甸国籍,但又多次向中国领导人说出他们的担心,华侨加入缅籍只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并没有把缅甸当作自己的国家,在他们的心目中祖国 还是中国。根据这反映,七十年代末,中国政府当时要求所有侨团的负责人必须是华籍,缅籍不能担任侨团的主要负责人。这一决定在当时伤害了许多缅籍华人的感 情,甚至给侨团内部团结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执行过程中可能过于简单化,致使不少侨胞产生抵制情绪。事过二十几年,现在冷静下来想想,该政策 可谓用心良苦,只是在贯彻的过程中技术上出了问题。
    目前所有侨团的负责人, 百分之百都是缅籍华人,他们除了在侨团里有所作为之外,对缅甸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代华人对中国和第二故乡缅甸都有割 不断的情感,祖国成了这一代人的困惑名词。祖国-中国!祖国-缅甸?他们知道祖国这两个字的分量,但是,一直无法摆正好自己的位置。
    二十世纪末,一位中国大 使在缅华春节联欢晚会上被邀讲话,演讲词中说到:缅籍华人应该为你们的祖国缅甸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要为你们的祖国缅甸和你们的祖籍国中国之间搭好 友谊的桥梁。一句话道醒梦中人,祖籍国是中国,是我们的娘家;祖国是缅甸,是我们的婆家。祖籍国这样的称谓让人感到新鲜、陌生,但也使人感到亲切!这和周 总理的女儿和娘家的说法是有多么相似之处啊!总理的话像是在诉说家常,让人感到亲切。那位娘家派来的亲人传递的是中国政府对缅籍华人定位的信息。
    从此,祖籍国这一新名词就这样传开了。在缅甸土生土长的华人新一代,感到身上挑有两副重担。我们有一个祖国缅甸,她是我们实实在在生活所在的婆家;我们又有一个祖籍国中国,她是我们从小就热爱向往的娘家。要当个好媳妇,又要当个孝顺的女儿,担子不轻啊!
    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缅华的侨运何去何从?人们逐渐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八十年代初,我曾经参加“娘家亲人”举办的座谈会,主题是华侨华人如何更好的在当地长期生存下去?座谈会中谈到遵守当地法律,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消除当局对华侨华人的疑虑。华侨华人的活动不应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特别是文艺节目演出,应多演缅甸节目,多演中国民间传统节目。今后华侨华人的庆典应以春节为主,国庆为副。春节是全球华人的新年,搞得热闹些无妨。国庆是娘家的庆典,在婆家搞得太隆重不合适。并提出,缅华搞国庆最好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其余每年的国庆用茶会庆祝即可。要发扬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婚喜丧事一切从简。缅甸贫苦百姓对华侨华人在婚礼和丧事上的挥霍很反感,这种情绪常常会被西方的反华分子利用。座谈会还谈到要学习缅甸人的喜施善布的精神,关心当地的慈善事业,发展经济,为当地的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以上座谈会的内容体现了娘家开始注重华人华侨的切身利益,开始务实不务虚了。
    新一代华人,应该提高自 身的素质,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文化,融入当地社会,塑造新的形象。华人新一代应该更有亲和力,更能成为娘家与婆家的桥梁。娘家与婆家的关系牵携着女儿的命运,一个聪明能干的女儿,能使娘家与婆家的关系更加和谐美满!但愿“瑞苗胞波”的歌声永远飘荡在伊拉瓦底江上!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