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访台与民进党「短线操作」
镜报 莫能御
当几乎所有政党均在政治上认可并进行「短线操作」时,相关议题特别是两岸关系、对外关系议题将失去理性讨论的空间,各党支持者也受误导而不觉。一旦大陆认定岛内政党、民众已普遍「亲美反中」,认定支持统一的力量渐趋消散,认定已无政党愿扮演阻止「台独」暴冲的「剎车皮」角色,届时台湾政治人物心心念念的「选择权」和「自主空间」恐所剩无几。
美众议长佩洛西访台,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此过程中,民进党当局依旧采取「短线操作」手法,以尽可能快地获取政治利益,但在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已严重失衡的现阶段,这对台湾长远发展是否有利,甚至对该党一心要实现的「台独建国大业」是否有利,均不无疑问。事实上,政治上特别是在涉及两岸关系、对外关系议题上进行「短线操作」,为民进党惯用手法,一定程度上也助推该党从小到大;台湾其他政党亦步亦趋,不少岛内民众随之形成「抗中、反共、亲美、靠外」等急躁、短视心理,很少有正当风头的政治人物愿冒被「抹红」的风险而引领民众对两岸关系、对外关系进行理性、长远思考。最终结果是,台湾处境愈加危险,在两岸关系中逐渐失去与大陆商谈的筹码,届时醉心于「短线操作」的政党也必将为觉醒的民意所吞噬。
一、邀佩洛西来台对民进党短多长空,有利于扩大对外交往、稳定对内统治、拉抬低迷选情,但加重台湾不利处境
佩洛西访台,固然是中美战略竞逐加剧背景下美国对华打「台湾牌」的需要,也有其个人政治利益的算计,但更是民进党当局及「台独」势力长期游说、主动邀约的结果。媒体报道,佩洛西今年1月和4月两度研议访台,基于种种原因放弃。8月佩洛西受邀终于成行,蔡英文和民进党对此又大张旗鼓宣传,使自身得到诸多「益处」:一是强化台美实质关系,提升官方交往层次,有助于继续争取美国对台各方面支持,营造「准建交」效果;二是提升台湾在国际社会能见度,增进「价值理念相同」国家对民进党当局「台独」主张的了解,一定程度上拓展「生存空间」,进一步彰显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三是向大陆示强,反击大陆对台「外交封锁和打压」,通过加强与「自由民主阵营」的互动来壮大与大陆对抗的声势;四是实现「出口转内销」,向台湾民众展示其「外交成绩」,凝聚泛绿基本盘、扩大中间选民支持,转移民众对其施政绩效不佳的关注,冲淡当时提名的桃园市长参选人林智坚「论文门」「球场门」争议,进而扭转对绿营整体不利的「九合一」选情。概言之,民进党通过此番操作,一定程度上达到体现台湾「国格」、形塑「聚旗效应」、巩固执政基础、助推县市选情的目的。台湾议题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佩洛西访台后,国民党网络负面声量比民进党多6%、正面声量少4%,「似乎救了原本陷入年底选战攻防泥淖的民进党」。
然而,与20多年前时任美众议长金里奇访台不同的是,世界格局和两岸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美国更不愿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对抗,大陆也更有实力和底气实现国家统一。佩洛西到访前后,大陆对美、对台分别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划出6块区域,持续组织多军兵种联合演习,被普遍解读为实施对台封锁演练;而原本向台海逼近的美「里根号」航母战斗群驶离该区域,更引发美不想也无力「保台」的猜测。此外,大陆虽未承认所谓「海峡中线」,但此前很少有军机舰跨越,经过此次演习,已有不少评论指出,「海峡中线」默契已不复存在。总之,大陆虽未能阻止佩洛西赴台,但通过军演顺势在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势力干涉上取得进展,形塑台湾「被统一」的战略态势,不失为化危为机的高招;另一方面,对民进党当局则意味?让台湾陷入被动不利的困局,台海形势现状某种程度上被打破,台湾与大陆抗衡的筹码逾少、可选择的空间逾小。
二、民进党政治上「短线操作」行之有年、获益匪浅,已成为其政党性格的重要组成
民进党成立以来特别是通过「台独党纲」后不久,在岛内部分选举中迭遭挫败,引发党内「台独优先还是执政优先」的争论;在得到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胜利和1996年「大选」失败一正一反的经验教训后,该党于1999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对「台独党纲」进行淡化处理,以减轻中间选民疑虑,助推陈水扁赢得2000年「大选」。2007年,由于陈水扁家族贪腐和民进党执政弊案频发,「绿色政权」岌岌可危,民进党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重拾激进「台独」路线,进一步凝聚泛绿支持者,最终未能「力挽狂澜」,但维持住政党基本盘,为后续「东山再起」保留有生力量。2015年,形势转为对绿营有利,蔡英文提出「维持现状」说辞,表示依据「一法一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再次遮掩「台独」主张,进一步抵消国民党两岸政策优势,2016年民进党首次实现「全面执政」。2019年,「韩流」挟2018年胜选之势续卷全台,对民进党政权造成严重威胁;绿营遂将「抗中保台」作为选战主轴,极力凸显「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反复炒作「亡国感」,促使蔡以前所未有的得票数连任。上述事实表明,民进党出于选举利益考量,根据实际情势需要,频繁变化两岸政策主张,每隔一段时间便从一端剧烈转向另一端,当然也基本实现稳固(夺取)政权、聚拢基本支援的政治目的。
除两岸政策外,族群议题也是民进党「短线操作」的重点领域。
民进党无视「外省人」及其后代早已融入台湾社会的事实,不厌其烦大玩撕裂族群游戏,通过构建「我者」「他者」来谋得一己一时私利。陈水扁1998年参选连任台北市长时,为压制国民党籍市长参选人马英九强大声势,祭出「族群牌」这一「大招」,称马是「贵宾犬」(指高高在上的外来统治者)而自己是「土狗」;虽然马通过「新台湾人」的论述抵挡住陈的攻击而当选,但陈依然获得约46%选票,超越民进党基本盘局限。
2000年陈执政后,碍于「朝小野大」的政治现实和政绩欠佳的不利因素,继续形塑自身为「台湾之子」,而将连战、宋楚瑜和马等蓝营竞争对手统统打为「外省统治集团」代表,尽可能将台湾省籍民众争取过来,强化后者「台湾人出头天」的诉愿和「不能让外来政权复辟」的危机感;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中南部「深绿」民众认为陈贪腐被判刑是国民党「迫害」。
蔡英文上台后,由于「族群牌」已被陈用烂,将「转型正义」议题作为分化族群、打压异己的手段。此时民进党已在「立法院」占据多数席次,先后制定「不当党产条例」「促进转型正义条例」「政党法」,并据此成立「党产会」「促转会」等,专门对国民党及亲蓝团体、人士进行司法追杀,进一步瓦解蓝营力量、为实现「一党独大」创造条件。「促转会」前副主委张天钦的「东厂说」,更充分暴露上述机构作为「政治打手」的本质。但这种将「转型正义」窄化为清算国民党的做法,已完全背弃「追求真相」「重建公平」「平复冤狱」的初衷。民进党正逐渐沦为一个经常在政治上通过「短线操作」来哗众取宠、攫取选票的政党。
三、基于台湾实施西方政党轮替制度,「短线操作」已渐为岛内各党所接受,但也带来相当不利后果
民进党惯用「短线操作」手法来快速获取政治利益,进而不断发展壮大,这是由台湾政治制度所决定。上世纪90年代以后,岛内民众不仅直接选举产生县市长、县市议员等基层公职人员,而且可通过选票决定「中央」政权归属,遂成为各方政治势力争相笼络、影响的对象。「唯选票论」已有被岛内各党奉为圭臬的趋势。鉴于民进党频频通过「短线操作」获益,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其他政党也自然跃跃欲试,更严重的是,如自视清高、坚守价值而拒不跟风,则有在政党竞争中被淘汰的危险。以「抗中保台」为例,民进党已成功挑起相当多台湾民众「反中、拒统、靠美」意识,又持续给国民党贴上「中共同路人」「媚中、反美、卖台」标签,国民党若续唱「两岸和平发展」论调,则将在岛内政治角逐中更为被动。是故除统派外,岛内各党面对大陆反制佩洛西访台的一系列举措时,均异口同声表示反对、无一例外谴责大陆。
当几乎所有政党均在政治上认可并进行「短线操作」时,相关议题特别是两岸关系、对外关系议题将失去理性讨论的空间,各党支持者也受误导而不觉。一旦大陆认定岛内政党、民众已普遍「亲美反中」,认定支持统一的力量渐趋消散,认定已无政党愿扮演阻止「台独」暴冲的「剎车皮」角色,届时台湾政治人物心心念念的「选择权」和「自主空间」恐所剩无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