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变形记:一道伤为什么69年都没有愈合

编辑:澎湃新闻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14-09-19 14:34:33 共1920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日关系变形记:一道伤为什么69年都没有愈合

 

中日关系变形记:一道伤为什么69年都没有愈合

澎湃新闻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而当年战场上互为敌手的中日两国,也再次走到了一种危险的对立状态。在这个时候,了解对方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对二战的态度为何总有反复?他们怎么看待今天的中国?这些问题在暗中决定着今天中日关系的走向。

    日本人眼中的二战与中国

    日本人对于二战及其结果的看法和很多国人想象的并不相同。

    在今天的日本,对二战的讨论有“去是非化”的倾向:似乎二战和一战等帝国主义争夺战并无本质的区别,甚至是“优等生”日本将亚洲从白人手中“解放”出来的正义之战,日本成为“恶人”仅仅因为是战败了,被剥夺了自辩权。这当然是错误的思维,但对于将明治维新之后的历次战争与日本“富国强兵”之路相联系的一部分日本人来说,这才是一种“正确”的非“自虐史观”。

    而对于被迫投降,日本人始终认为是被美欧国家打败,而不是输给了中国。日本雅虎网站上关于中国纪念抗战胜利的新闻下,90%的网友留言都是抨击的意见,“日本是败给美国,不是中国”之类的意见占据了大多数。

    正因为始终存在这种“不服气”的思维,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多次反复。战后中日分属苏美两大敌对阵营,尖锐对立。70年代后期,因为对抗苏联扩张的需要,日本和美国一起,成为了中国事实上的盟友。出于对侵华的负疚感,日本认为有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不久开启了对华大量援助(ODA)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崛起,中日之间却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尤其是到了2010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另一件是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爆发。尽管这两件事自有复杂的背景,但在日本人看来,就代表着拿了日本援助的中国崛起后开始“欺凌”日本了。

    更麻烦的是,随着中国崛起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的回归,日本越来越担心中国会向日“复仇”,而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爱国教育完全是“反日教育”的代名词,在这种“仇恨教育”中长大的中国人,早晚会向日本报复。

    笔者在日本生活时,一位日本女生(她的男友是中国人)就曾告诉笔者,在和中国人恋爱前,她始终对中国人抱有恐惧,即使交往后,她也没敢把此事告诉家里和朋友,担心别人的“误解”,这还是发生在中日关系不算最坏的2009年前后。

    “仇日”情绪到底体现在哪里

    应该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看法存在着片面性。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认同的形成,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而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他者”正是侵略者日本,因此,日本被作为中国爱国教育的“靶子”,更多是出于一种历史的事实,并非刻意煽动“仇日”情绪。对于今天的日本,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能保持一种理性的、甚至是学习的态度,所谓的“仇日”情绪,往往是在网络或是游行“打砸抢”氛围中,被周围群体激起的一种“集体的癫狂”,在正常生活中,是极少存在的。

    不过,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诚然,由于战后美国的纵容,日本政界和媒体始终存在为“二战”翻案的声音;但作为日本国民的大多数,对于战争给邻国带来的伤害还是承认的,“决不再战”也是社会的主流民意。可以说,由于原子弹等带来的惨痛经验,在普通民众中,无条件甚至“无原则”的“和平主义”是普遍存在的。

    在安倍一意孤行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担心其会将日本带入战争而站出来反对,这对安倍形成了远比中韩抗议更大的制约。另外,日本已经是高度老龄化社会,其人口甚至出现了缩减,同时日本也不存在二战时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获取资源的情况,日本并不存在对外扩张的动机。仍用旧有的眼光判断日本社会的民意,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人为推动双方对立。

    法德可以和解 中日为何不能

    既然中日都不存在“致对方于死地”的想法,为何两国无法像欧洲的法德那样实现民族和解,而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敌对状态?马立诚先生认为,可能是发展阶段的差异,以及中日民族主义飙升的原因。这当然有其见地,但从心理建构的角度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对方的心理定位发生了变化。

    中日并非没有出现过法德那样的机遇。2009年,鸠山由纪夫和小泽一郎率领的民主党首次夺得政权,很快就提出实行更加独立于美国的外交、安保政策,加强和中国等亚洲邻国的关系的新主张。事实上,日本自明治时期起,就存在联合中国等亚洲邻国,共同对抗欧美列强的“东亚共同体”的思想,这次再次提出,是在中国重新崛起,而美国因次贷危机相对衰落的背景下,日本统治精英中一派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中作出的一次重大尝试,目的是帮助日本在变化了的世界格局中重新定位,其中不乏“联华入亚”的大胆构想,如果实现,可以说就是亚洲版的“法德和解”。

    可惜,结果并不如愿,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鸠山本人不得不在冲绳基地等问题上屈服,并最终黯然下台。在随后同为民主党的菅直人政府时期,中日之间爆发了钓鱼岛撞船事件,两国从此渐行渐远,最终走到了今天的对立局面。

    如前所述,钓鱼岛撞船事件及之后中日的冲突,完全改变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心理预期。如果说之前中国的经济腾飞主要被看成机遇,从那以后,日本人更多地看到了中国对日本威胁的一面,中国越来越多地被看做在亚洲对日本地位的一种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中日的“敌手”关系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双方互相的猜忌促成了削弱对方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反过来又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和对立。时至今日,安倍政权已经发展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地步,拉拢菲律宾、印度等国共同反华,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之间的对立。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改变中日今天的敌对关系,必须改变国民的心理预期。日本的民主制度正是对安倍等保守势力的制动阀,当日本社会民意重新回归理性认识中国的时候,安倍政权利用对华恐惧推动“修宪”的伎俩就难以成功,也就不得不像其第一次任期时那样,主动坐到对华谈判桌上来。

    为此,我们可以做的是,更加努力地向日本国民说明中国的意图,避免“中国想要报复日本”之类的认识成为日本国民心中不去的“刺”;同时,尽力向中国国民展现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日本,让鼓吹仇恨的声音没有生长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融两国国民心中已经形成的“冰山”。这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但却是中日关系改善的必由之路。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6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日本是败给美国,不是中国。不服,更不認同抗日勝利之說。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性早在甲午战爭前已经看不起中华民族东亚病夫。迟早,可能很快,将會再發動一埸侵华战爭。本性难改。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完全不同意该文观点,本人在日生活至今已有24年,日本从来没有社会正义,现在集体向右,中国人在他们眼里不是人,只要有可能,日本人还会卷土重来走侵略道路。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完全不同意此文的观点,国家之争是生死存亡之争,我在日本生活了24年,非常了解日本人在想什么,整体向右,社会没有正义之气是真实的日本,中国不能退缩,日本总像狼一样在盯着中国这块大肥肉。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