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答案年终秀】施洋:两岸关系要健康发展,就不能有“中间商”
来源:底线思维
【编者按】“台湾主流民意”向来是一个被塑造的话题,根据各个利益集团的需求可大可小,随时变幻风向。至于两岸未来如何,恐怕也不是自称掌握“台湾主流民意”的民进党所能主宰的。
在观察者网2023“答案”年终秀上,军事评论员施洋从对“台湾主流民意”的剖析入手,指出了这个民意形成背后的历史因素,并认为两岸关系要健康发展,不能依赖于台湾当局这样的中间商,至于美国向台湾兜售所谓的“不对称作战”,不过是想多卖一些过时武器罢了。
施洋:
2024年1月1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一天之内快速地分出了胜负:民进党推出的候选人赖清德、萧美琴组合得票558万票,以所谓40%的得票率打破了过去20年里台湾地区领导人政党轮替的“8年魔咒”,击败国民党和民众党的候选人,实现了民进党在台湾的继续“执政”。
作为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登记选民1900万的省份,民进党在本轮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得票数既没有占据人口的多数,也没有达到选民的绝对多数,甚至连投票选民的简单多数也没有达到。按照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民进党本轮得票数量虽然远少于上届选举,但只要“比其他参选人多”,就不仅依旧能够作为执政党,还能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全部主张“代表台湾主流民意”。
尽管作为“双少数”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岛内外都已预言赖清德在未来的任期中注定不会轻松;而因为在同期举行的“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获得了超出往年的席位,实现了与民进党的某种“势均力敌”,从国民党的视角看,这轮“选战”打得也不算坏;至于首次参选就获得近370万票的民众党,在“民意代表”选举中则成了能够左右逢源的关键力量,在未来的政治活动中也必然要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比“各有所得”的选战结果,本轮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统独或者说两岸政策议题,虽然因为当下紧张的台海局势显著上升,但在大陆民众看来,无论是民进党、国民党还是民众党,给出的观点都基本一致,那就是以各种形式拒绝两岸走向统一,反对“一国两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有岛内人士叫嚣“台湾主流民意反对统一”,大陆民众中也会有类似“留岛不留人”的不冷静声音。
这种所谓的“主流民意”显然是台湾当局长期塑造而来的,因为从两蒋时期到现在,任何主张两岸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说法,都不为本性反共的台湾当局所容纳,而反向的两岸统一则在中国大陆压倒性的软硬实力面前,属于某种“智力硬伤”根本站不住脚。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台湾民意”对于“大陆政权”以及“中国”概念的感知与形成,则经历了从日本殖民至今超过100年的漫长演变。
从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台湾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被持续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中,日本在经济上对台湾大肆掠夺,在政治和文化上则通过隔绝中国大陆的信息,以“皇民化教育”侵蚀台湾的新一代人特别是原住民,一方面以“内地人”自居,对台湾岛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原住民一概以“本岛人”的称呼进行歧视性对待。这样的情况下,反抗的台湾人像雾社起义中的赛德克族被日本军警残杀;被“皇民化教育”的部分台湾人则以大陆称为“汉奸”的形式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力,甚至出现了“高砂义勇队”这样可怜的军国主义炮灰;更多的人则怀着对中国大陆懵懂而真挚的爱生存下来。
面对台湾光复,台湾人民第一时刻是欣喜的,他们不仅自发地庆祝日本的投降,也自发地欢迎来到岛上的“接收大员”。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作品《悲情城市》里有一段描绘日本投降后台湾人民的绝妙片段:几位主角在一起喝酒庆祝日本投降,听到有人唱中国大陆歌曲,便提议“我们也来唱歌”,但因为长期的隔绝与文化压制,他们一时间竟想不起适合的大陆歌曲,于是便一起唱起了描绘东北沦丧后难民逃亡悲惨遭遇的歌曲《松花江上》,这种强烈的矛盾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对中国的热烈的爱。
但很快台湾人就发现,自己千辛万苦等来的“大陆政权”,竟然是国民党这样一支只顾搜刮民脂民膏、不顾台湾百姓死活的反动势力。在1949年以前,赴台的大陆人以国民党的各种所谓“接收大员”居多,而这一批“大陆人”给台湾人留下的印象之坏,最终引发了“二二八”事件这样的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运动,以及国民党对其的血腥镇压。
反对国民党的群众运动中,相当多的进步人士开始了解和加入左翼革命运动,其中的大部分又在台湾岛内从1950年代开始持续数十年的白色恐怖中,被国民党反动势力屠戮殆尽,以致台湾左翼运动的话语权为其他人士所窃取。另一部分人,比如前几天刚刚病死的硬核“台独”早期运动人物,父亲在“二二八”事变中被国民党迫害致死的施明德,则得出一种“外省无好人”的朴素判断,甚至在“二二八”事件出现过反抗群众以“会不会说日语”来区分所谓“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讽刺景象。
至于国民党败退来台之后,这种“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分歧没有弥合,反而进一步加剧:上百万国民党军政机关人员和几十万败退国军以“外省人”的身份大量涌入,让台湾人口暴增30%。他们不仅占用了台湾大量的城市空间,两蒋政权也作为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延续,自然而然地把持了退据台湾国民党政权的高位,成为了台湾实质上的“上层阶级”。长期“戡乱戒严”和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加上两蒋时期长期只是将台湾看做所谓“复兴基地”,只将台湾当做军费税收来源和大型军事基地,将台湾“本省人”当做兵员来源,没有在实质上给予他们与“外省人”平等的政治地位,进一步败坏了台湾人民对“大陆政权”的印象。
与此同时,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已经沦为台湾当局的国民党政权,千方百计地向台湾人民隐瞒中国大陆的现状与发展成果,不遗余力地配合全球反共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进行肆意抹黑与妖魔化。这种反共宣传与国民党反动派作为另一个“大陆政权”的印象相叠加,让台湾大多数普通人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缺乏认识也缺乏好感。
上世纪末,随着台湾岛内逐步开放与大陆的交流,加上台湾经济的发展与民主转型,两岸之间的确获得了相当的交流,但一来最积极前往大陆的是那些早年背井离乡迁居台湾的“外省人”,台湾“本省人”见识中国大陆的机会相对较少,二来当时的中国大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与台湾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乡愁给故乡戴上了滤镜,但中国大陆贫穷、落后的印象却深深留在了他们心中。
加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一下子让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后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和台湾眼里显得不那么“牢靠”,凭着短期的经济优越感和虚妄的“民主转型正义”,当时台湾很多人谈论的统一是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而当他们发现中国大陆迅速发展让这种“统一”成无稽之谈之后,就又把视野缩回了台湾本岛,将中国大陆政治、军事、外交领域的反独促统妖魔化为“文攻武吓”,当做“大陆政权坏”的所谓证据,继续凭对大陆的污名化扭曲报道和所谓的“民意”,宣扬“不战、不和、不统、不独”的维持现状论,并用各自的政党目标对这种本质加以粉饰包装。这种“民意”到了中美关系紧张的今天,更为一批美国别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借此将台湾拉入到中美对抗的大棋中,让台湾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
对中国大陆而言,这种被扭曲的台湾民意不利于两岸人民的进一步交流,也难以让和平统一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顺利推进;对于台湾人民而言,被扭曲的“大陆印象”不仅让他们无法正确认识周遭世界,也让他们在两岸议题中无法做出真正有利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和台湾前途的正确抉择。
而唯一在这种扭曲而对立的两岸关系中能够获益的,只有居间其中的台湾当局——没有两岸高度的政治、军事对立,它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这些政客无论要谋得台湾岛内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还是要获得中国大陆的“让利”或者“实惠”,都需要站在大陆与台湾人民之间,“建站设卡”,当一个中间商赚取两边的差价。
因此,对我们而言,眼下要一个健康发展的两岸关系的关键,就在于不能再依赖于台湾当局这样一个为了自身存续和利益,不惜扭曲和破坏两岸关系的“中间商”,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新状态,以改变、扭转当年两岸关系的不良现状,实现两岸人民的平等自由交流与两岸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解放军在台湾岛周围进行海空联合战备警巡
那么台湾当局现在在干什么呢?随着民进党再度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毫无疑问,之前几年台湾当局进一步强化军事力量,谋求“以武拒统”的行动依然会在继续,而在这一系列军事力量的建设中,“不对称作战”无疑是台湾媒体和台军提的越来越多的一个词汇。这个词背后的直观表现,就是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军队大量动员部队,依托城镇、居民点和工事阵地,通过巨大的伤亡迟滞俄军,将俄军从大规模穿插的运动战拖入阵地战、消耗战的战争实践。
不过“不对称作战”虽然在俄乌战争之后被台湾岛内媒体大加吹嘘,甚至被不少人视作克敌制胜的良药,但这一思想对台军建设的指导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
当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研究副教授威廉·S·莫瑞在《海军战争学院月刊》中刊文《再论台湾的防御战略》,最早提出了与后来“不对称作战”心意相通的作战思想。莫瑞在文章中提出,“台湾必须重新思考和设计自身的防御战略,发扬其作为防御方的不对称优势,寻求拒止中国达成其战略目标,而非摧毁其武器系统”。
次年9月,时任美国国防部亚太安全事务助理副部长的美国陆军中将华莱士·格雷格森于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8届美台防务产业会议,讨论台湾战略融合、战略创新与军事转型时,代表美国官方立场向台湾提出了台湾军事转型“创新与不对称”的发展方向。在此之后,台湾在防卫报告书中开始将“创新与不对称”作为其建军思想的转型方向,开始发展不对称战力。
由于“不对称作战”构想是美国提出、台湾付诸实施的一种战略,因此它在台湾的执行过程从一开始就带有非常鲜明的“答题”性质。在这种“答题”中间,最为明显也是最为直白的回答,便是以台湾“后备兵力建设”为核心的陆军地面部队的扩军过程。与台军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着重建设装甲机械化部队、陆军航空兵部队,精简淘汰轻步兵部队的趋势相反,如今的台军正在想方设法增加各种步兵旅的编制数量,以增加台军的兵力规模。
自2020年台军提出“提升后备战力”专案报告,改革强化台军后备力量以来,台军已经将编制中的甲种步兵旅增加到12个,还新编了3个后备招训中心。2023年,台湾宣布兵役改革政策,义务役从现行的四个月延长至一年,2024年元旦开始生效。这些步兵旅每个兵力5000人左右,编制五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没有坦克,没有装甲车,没有反坦克导弹,也没有防空导弹和高炮,榴弹炮还是卡车牵引的,无人机巡飞弹这些更是别提,真打起来战斗力岂止是堪忧,完全是战场上待宰的羔羊。
至于台军正在编制的所谓县市后备旅,那更是百鬼夜行,千奇百怪。县市后备旅说起来基本就是台军的乡土部队,编制上还是五步一炮,但是装备和兵员上都更加糟糕,不仅步枪机枪型号都要老一号,连牵引榴弹炮有的都是如假包换的二战美军用炮,上面还铸着1942铭文的那种。人员则主要来自本地的“教育召集”,甲种步兵旅是多数现役加一部分教召的后备人员,哪怕现役大多数是一年步枪兵,那也比一年摸几天枪的后备役人员强。而县市后备旅一个旅几千人里只有最多150人是现役,其他都是临时动员起来的阿伯阿叔,战斗力可想而知。台军计划全台组建18个后备旅,做到每个县市一个,目前已经组建了8个。
这样看来不难发现,台军自己在后备部队建设上没有动用太多的军事资源,核心思路只有一个:美国人不是要我有足够多的旅和部队员额么,那我就想办法凑步兵旅,凑军人数量。只要达标,美国人就没理由不帮我台军。
相比美国和北约在乌克兰动员部队的时候,几千发几千发地援助“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美国人对于台军的这种“答题”是如何回应的呢?最近的一个新闻可以很好地解答:2023年11月,美方以“国防授权法案”军援台军8万套美军现役单兵战斗装备,以及1000挺M240B型排用机枪,所谓单兵战斗装备就是士兵身上的钢盔、军服、防弹衣、战术背心之类。这两样援助基本也和凑人头差不多,美方对于所谓“军援台湾”这事儿的真心能有几分,想来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其实台军自己对于所谓的“不对称作战”有多少热情,从台军自己的军费预算真正花在哪里也不难看出来。2023年,台军号称的“自制潜舰”进行了所谓的下水仪式,岁末年初,台军的自造轻型护卫舰的防空型和反潜型先后开工。除此之外,台湾还向美国采购了70架F-16V战斗机,108辆M1A2T主战坦克……不难看出,这些正儿八经的主战装备虽然在美国的“不对称作战”理论里派不上用场,但却依然是台军重金求购的关键所在。
由此看来,台湾所谓“不对称作战”来搞“以武拒统”的成色能有几分,自然也就能看个一清二楚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