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专家:中美应“合作共存”缓和双边关系
来源:参考消息智库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2月6日刊登题为《中美冲突一触即发——关系缓和能否挽救局面?》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荣休教授约瑟夫·卡米勒里。文章编译如下:
曾担任过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的鲍勃·卡尔和加雷思·埃文斯呼吁“美中关系全面缓和”既及时又具有建设性。但正如与和平和战争有关的所有事情一样,问题错综复杂,前进道路困难重重。
中美关系紧张确实是件令人深感忧虑的事情。无论是蓄意设计,还是意外误判,中美关系的紧张可能很容易升级为具有破坏性的地区冲突,甚至是全球战火。
近几个月来,中美双边关系的紧张有所缓和,这令人高兴。重新开通沟通渠道、成立工作小组以及在有争议的贸易问题上取得些许进展,都让人对两国关系好转抱有希望。卡尔和埃文斯正是抓住了这些充满希望的迹象,提出了美中关系要全面缓和的理由。
然而,美中关系全面缓和之事引出了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全面缓和?全面缓和是否能充分且持久地适应我们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分歧?
卡尔和埃文斯的提议部分借鉴了冷战时代的两段缓和时期的模式:第一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第二段是1984年至1990年。然而,这两段时期的关系缓和都不可能复制,也不是可供复制的模式。在这两段时期,美国和苏联达成了一些协议,但双方尤其是美国是否将关系缓和视为博弈的终局,还值得怀疑。
不出所料,柏林墙的倒塌、华沙条约组织以及苏联的解体,让美国政府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在冷战中取得了胜利。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已成为永久的全球超级大国。中国清楚这段历史,因此决心汲取苏联经历的教训,确保中国不会遭受类似的命运。卡尔和埃文斯正确地指出,美国和中国都需要“平等地相互尊重”。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双方应平等地尊重对方,是什么意思?美国还能在将近80个国家维持大约750个基地并认为这很正常,同时却谴责中国试图利用亚洲或非洲某地的港口设施或与某个太平洋岛国达成安全协议吗?
在20世纪,美国参与了38次武装冲突,相当于每三年一次。自2000年以来,美国至少参加了12次战争,相当于每两年一次。但对中国的行为,美国却采用截然不同的标准。事实上,每当中国选择不跟随美国,拒绝对俄罗斯、委内瑞拉或伊朗等国实施制裁时,美国都会感到不满。
同样,美国的军舰和飞机也经常被派往南海和东海有争议的水域,对这些行动,美国援引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的原则为自己找理由。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援引同样的原则中国的船只和飞机在美国太平洋沿岸附近海域行动,美国会作何反应?
简而言之,仅仅申明平等原则是不够的。如果要使平等原则有分量,就必须赋予其实际内容,不能有两套规则:一套是美国准备遵守的规则,另一套是美国自己不遵守却期望其他国家遵守的规则。
所有这些都引出了所提中美关系要缓和的一个相关方面。卡尔和埃文斯煞费苦心地强调,中美关系缓和应该是“全面的”,这是有充分理由的,不过,他们选择不详细说明这一点。除非中美关系全面缓和,否则,美国和中国就不可能自视为平等,也不能被其他国家视为平等。否则,中美双方就可以挑选愿意在哪些方面合作——在适合自己的方面进行合作,而在认为不利于自己战略利益的方面就拒绝进行合作。
卡尔和埃文斯指出,有必要在核军备控制、气候变化、反恐和网络监管等领域采取联合行动。合作应对这些挑战确实非常宝贵,但中美两国不能孤立行动。因为这些挑战都是些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
因此,关系缓和的首要目标之一必须是就影响深远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式达成国际共识,否则,就仍将难以采取有效的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看法。在过去50年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要修补中美关系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缓和美苏关系的紧张大相径庭。二者之间有三点不同。
第一点不同与全球南方的崛起有关。现在,全球南方想在许多方面展现自己的地缘政治存在,而中国完全打算在这些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第二点不同是,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崛起,成为一个重要角色,中国正与俄罗斯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三点不同与中国崛起有关。中国崛起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地缘政治影响力,尽管经济增长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仍将十分重要。中国不仅仅是另一个国家,中国是一种文明,它是在饱受屈辱后重新自信起来的文明。这就是为什么与中国的对话既需要是经济与政治的对话,也需要是文化与文明的对话。
在任何未来的中美对话中,都需要密切地将全部这三个方面的考虑联系起来。“合作共存”或许能更好地概括雄心勃勃但姗姗来迟的美中关系缓和的意图与内容。
监制 | 张诚
审核 | 冯灵逸
编辑 | 霍丹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