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新春首访”,为何又去欧洲?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应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霍伊斯根、西班牙外交大臣阿尔瓦雷斯、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2月16日至21日出席第六十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中国专场”活动上发表演讲,结合会议主题就重大国际问题介绍中方立场,并访问西班牙、法国,在法国举行中法战略对话。
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中国专场”发表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讲话。图/外交部
这是继2023年之后,王毅又一次选择欧洲作为“新春首访”的目的地。自2022年年底中欧关系出现缓和迹象至2023年持续向好后,2024年年初中欧继续维持较为热络的官方往来和联系。中欧关系之所以能在2024年继续保持高层频密交往,不外乎双方都有加强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和愿望。
具体地看,从中国角度而言,欧洲具有庞大消费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业,政治上具有全球影响,因此中国视欧洲为中国最重要进出口市场和投资目的地之一,也是在国际社会推动全球治理和解决全球热点问题的重要合作对象。尤其近些年来,随着美国不断破坏全球自由贸易,印太地区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中国有更强烈的意愿加强与欧洲合作,以共同应对甚嚣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促进经济全球化,推进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从欧洲角度而言,中国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市场,正寻求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在经济层面,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不可或缺的消费市场和投资目的地,也是重要工业原材料和上游产品的来源地,中欧经贸间的高度互补性和依赖关系为欧洲各国的繁荣作出贡献。近些年来,尤其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欧洲受制于能源短缺和高通胀困扰,未来经济复苏一定程度上仰赖中国市场的支持。在国际治理层面,中国是欧洲可信赖的重要合作伙伴,尤其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领域。中国还是欧洲在解决全球热点问题上不可或缺的合作方,包括在推动乌克兰危机的缓和上。在战略层面,欧洲也有拉拢中国的强烈意愿。基于当前国际局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在维护现行国际秩序上,欧洲需要和中国加强合作,而不是加剧对抗。
因此,从双方来讲,无论从战略角度、政治层面还是经济领域,中欧都有与对方持续缓和关系、加强合作的动机和需要。
不过,目前中欧关系持续趋暖的情况需谨慎乐观。现实地看,中欧关系会受到一些长期性因素的挑战。
首先是双方的合作与交流的民意基础仍待加强。尽管目前官方交流较为热络,但高层往来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还需要下一番功夫。近期一些西方民调显示,欧洲一些国家的对华负面认知近些年持续增加,加之政策层面的一些束缚,双方民间往来和商务交流实际上都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何在欧洲社会改善中国形象,如何提升中国民众对欧好感,认识到中欧合作的重要性,都需要做大量工作。
其次,欧洲对外和对华政策正发生变化,有些政策对中欧关系发展具有负面冲击。对华“去风险”政策的不断加码,实际上正损害中欧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人员互访、科技合作和教育交流等活动的展开。欧洲在“战略自主”口号下推动“印太战略”“全球门户战略”等,会削弱中欧战略互信,损害双方固有合作。以“安全”为借口进一步强化对欧投资审查机制、制定“反经济胁迫”等内部政策法规,也会阻碍中国企业在欧扩大经营。而在人权等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对华指责以及以人权等为借口的更广泛的对中国内政的干预,会进一步损害双方政治关系,并危及欧洲资本在华活动的信心。
此外,一些国际因素也对中欧关系造成困扰。比如乌克兰问题、中美博弈等,双方在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时立场不同,增加了双方推进深度合作的难度。
未来,中欧关系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依赖双方共同努力。目前,中欧双方似乎在未来国际秩序的建构上未形成根本性共识,但实际上双方具有不少共识,特别是双方都赞成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支持全球经济的开放性,以及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规则。对中国而言,搞好中欧关系,需要逐一发展与欧洲各国关系,不能完全依赖于欧盟,也不能只依赖个别国家。抓住重点对象的同时,应针对不同欧洲国家,针对其不同的情况,实施各自不同的对策,以务实、合理的方式和欧洲各国打交道,从而推动中欧整体关系稳健发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
作者:简军波
编辑:徐方清
运营编辑:肖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