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研究的“孤独星球”:一起来国家档案馆吹灰(尤晨雪)

编辑:澎湃新闻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6-11-19 03:19:04 共2036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研究的“孤独星球”:一起来国家档案馆吹灰(尤晨雪)

 

作者:尤晨雪

2016-11-1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对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无论是历史学、政治学还是社会学,一个国家的档案馆和图书馆是必踩的“田野点”。档案馆积累的历年政府文件、报纸等历史事件记录都是极其重要的原始资料。这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缅甸档案馆、图书馆漫游指南,对于即将跳入缅甸资料海洋的研究者而言是难得的一手经验。文章原载微信公众号“缅甸联合议评社”,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作者对转载文章有修订。

    我是尤晨雪,研究中缅冷战外交的历史学人。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本科和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硕士毕业。明年将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方向初定为1949-1962年间的中缅关系,导师为Michael Charney教授。我是从冷战时期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做到中缅关系的。那段时期,缅甸作为重要的中立主义国家,对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建立联系以及为中国同亚非国家相处树立模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国对缅甸的各种友好和退让多少有些战略目的。缅甸对中国掺着恐惧和疑虑,但也非常主动交好,事情都摊开了讲,中国自然不能总是搪塞。

    历史学人最重要的田野当然是档案馆。今年休了间隔年,来到缅甸。从今年7月份到明年3月份到仰光大学学习缅语,同时再次去往缅甸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of Myanmar)搜集档案。今天主要讲讲我的档案馆和图书馆经历和一些杂七杂八蹦到脑子里想讲的东西。

缅甸国家档案馆

缅甸国家图书馆

    缅甸国家档案馆是缅甸最重要的历史档案馆。馆藏丰富,按时期分组,包括独立前、二战时期、独立后、革命委员会、革命政府时期等;按照档案来源机构分组,包括内政部、总理办公室、外交部等。还有一些重要档案,如政府的协议合同和国务院的记录。比如彬龙协议,吴努-艾德礼协议等。除了纸质的档案,档案馆还藏有以缩微胶卷、缩微胶片、磁带形式储藏的口述史、幻灯片、电影和图片。现在的档案开放到1963年左右,敏感时段的还是比较少的。馆藏分类及经典收藏如下图。

    国家档案馆并不难找,离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非常近,往印度尼西亚大使馆那条路走进去,具体地址是No. 114, PyidaungsuYeikThar Road, Dago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除假日外。在进出档案馆都需要在门卫处填写自己的信息和出入时间。档案室(Reference Room)在二楼,说明来意后上交如下材料,馆员会记录信息、复印护照、抄写一份“致馆长”、上缴注册费、制作读者卡。

注册需要的材料(外国研究者):

•    学校或大使馆的推荐信

•    缅甸历史学家的推荐信

•    护照原件

•    两张护照大小的照片

•    注册费30美元(按照汇率收取缅币),时效一年

    材料里面比较困难的是缅甸当地历史学家的介绍信。第一次去缅甸国家档案馆是2015年的1月份,我当时正在做中缅边界谈判的硕士论文,苦于无法获取国内的档案,谢尔盖•拉琴科(Sergey Radchenko)鼓励我去缅甸拿档案。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宁诺,我们还在通信。他之前去过,说那边的档案馆没有想象中的封闭。他帮我联系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梁志老师,之后通过梁老师联系到了仰光大学历史系主任玛格丽特•黄(Margaret Wong)老师。她是华人,在武汉大学念的博士,中文非常好。她平常很忙,总是开会。近来缅甸开放了,来找牵线的人也很多。黄老师很和善,询问了我的研究问题之类的,给我开具了去国立档案馆的介绍信。

    今年我托黄老师介绍可以学习缅语的地方,她帮我介绍了隔壁缅语系的外国人缅语课程,还没有满员。我们班有三十个同学左右。大部分是韩国人。听说都是基督教徒。剩下的同学有来自柬埔寨的,日本的,菲律宾的,美国的,波兰的。也有另外两个中国来的,但是直到课程结束我才见到其中一个。虽然落了六周的课,我坚持报了班。每周四天每天两小时,直到九月初结课。因为是插班生,所以我也在雷丹中心附近的语言中心报了个班。我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再加上有语言环境,所以经过两个月的缅语学习,我已经可以赶上班里同学了。她说我该去上前亚非学院缅语老师John Okell在仰光开设的课程,他的缅语比本国人还要好,只是可惜我到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仰光了。我本想是否有机会去听听历史系的课程,不过虽然讲义大部分是英文的,老师上课都是缅语讲的,对我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今年档案馆明显开放了很多。去年的时候,我们先是被请进馆长办公室聊天。我给他看了黄老师的介绍信和宁诺我导师艾文皓(Joseph Askew)老师的介绍信,呈上了我的护照等资料。馆长再三确认我说的“China”具体位置,我说是浙江宁波的,上海边上。他说上海他知道。只要不是香港或者台湾,事情就好办得多。档案馆的助理主任也是仰大历史系毕业的,研究缅甸档案馆的历史,其他两位助理馆员的学术背景我并不是很清楚。她们都很热心。另外,带照片这个事情容易被忽略。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什么都备齐了,单是忘带照片了,她们不能通融让我当天完成注册,所以直到第二天早上在中国城找到了照相馆,下午带着照片完成登记,才看到档案。

    注册完成之后,就可以用档案室的电脑查找资料。输入关键词可以查找相关档案。点开链接,如是需要的档案,可记下档案号。可一次性给馆员多个档案号,因为她们找出档案挺费时间的。馆内禁止拍照。如需复印或者扫描,馆员会做好记录,告知何时可以完成。如果数量多的话,通常得花1-2天来完成。费用的话,复印每张60缅币,扫描每张100缅币。个人觉得还是扫描划算。因为单面打印费纸、搬回国比较重;缅甸政府机构的用纸是“legal size”,比A4更长,所以拿回国扫描比较费心思。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呆的不久,就直说了我时间紧迫,她们就赶忙帮我找档案、登记、复印档案。对此我十分感激。

档案馆正在做档案的数字化,但目前还没有完成。去年的时候所有档案都是纸质查阅的,今年九月份,部分档案是在笔记本上查看的。当馆员托着厚厚一叠文件放到我面前,总觉着可以看上一下午了。当然,如果只是粗略地看,不要复印带回国的话就快很多。泛黄的纸张非常脆弱,很有年代感。储藏不慎的虫蛀从第一张一小点扩散到第二十张的大洞。翻页不敢用力,动一下都觉得档案被自己弄疼了。

缅甸国家图书馆

    缅甸有三个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内比都一个,仰光两个。我去的是仰光位于No. 85-A, ThirimingalarYeiktha Lane, Kabar Aye Pagoda Road, Yankin Township, Yangon的总馆。我当时是周一没课的时候去,走路坐公交接着走路,一通好找,可是它却关门了。谷歌地图上显示的开放时间是不对的,它的开放时间是周二到周六,早上10点到下午4点,我当天就在系统上改了。旁边的历史图书馆倒是开着,具体什么名头我不太清楚,好像是文化部下面直属的一个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员就领着我进去了,探探也好。一问外国人需要推荐信,注册费要八十刀(本国人的注册费只需一千缅币)。外国人果然是特殊待遇。身上就揣了两万缅币出门的我,心想穷人是做不起研究了。我想是不是能先看看英文书的书单再决定是否注册。U Mya Han先生路过,问明了我的难处,他建议我回去和黄老师商量,这里关于中缅问题的书不多,黄老师可能有收藏,也可以去仰光大学的图书馆看,还留了号码给我让我有事联系他,人真的非常好。回去的时候,就顺便逛了茵雅湖,好些青年男女在这里约会呢。第二天来到仰光大学的图书馆,算是找到了依靠。

大学中心图书馆

    仰光的大学中心图书馆(Yangon Universities’ Central Library)是我去的最勤的图书馆。看介绍,它曾是东南亚专注于历史文化最好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图书馆在仰光大学里面,不难找,谷歌地图位置准确。周一到周五开门,上午9:30到下午4:30。我常去的英文区(English Section)是早上10点开门的。缅文书我还没有能力读,只去坐过一个早上,看了基础缅语的书。图书馆还保留着古老的卡片检索方法,我用“China”,“border”,“history”做关键词就找了不少书。(也可以用电脑来检索查找的。)把检索号写在纸片上,前台会帮忙找书。有的在英文区,有的在报刊区。因为我没有学生卡,所以不能借出馆外。我用我身份证押着,一次性可以从前台借四五本。

仰光大学中心图书馆

    馆内书非常多,我还没摸透。关于缅甸历史政治的馆藏是不消说的,还有很多六七十年代关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东南亚的书,比如DevendraKaushik的《中国和第三世界》(China and the Third World), IshwerOjha的《中国转型时代的外交政策》(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an Age of Transition), Garth Alexander的《无声的侵略:东南亚的中国人》(Silent Invasion: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Union Research Institute 出的《共产中国》(Communist China)系列,Harold Hinton关于中国外交的书等等。具体到中缅的不是很多,也有MaungAungMyoe的《以胞波的名义:1948年以来的缅甸对华政策》(In the Name of Pauk-phaw: Myanmar’s China Policy Since 1948),David Steinberg和范宏伟同著的《当代中缅关系:相互依赖的困局》(Modern China-Myanmar Relations:Dilemmas of Mutual Dependence), 宁诺的图书馆不容易看到这个年份的书,我可算是见着宝贝了。

    里面的馆员工作人员十分友善。我缅语不好,表达不清楚,说着说着又讲英语了。她们很耐心听我说完,她们讲的时候我不懂的她们就再说一遍。手势有时是很重要的沟通方式。我有一个柬埔寨的同学,班里的尖子生,也常常做我们的翻译。我简直是赖上这个地方了,上完课9点半就赶过去。看书去,复习缅语知识点去,练习缅语对话也去。她们也喜欢我去,说可以练英文。我就买些饼干什么的分给大家吃。英文区的三位老师,两位是印度裔,一位是华裔,她的祖父从云南过来的,可她不会中文,会的云南话也只限于吃饭和睡觉。复印室的一位老师也是华裔,她说她的祖父辈在二战的时候逃到缅甸的。她们还经常带缅甸小吃给我,真是要宠坏我了。因为沟通的障碍,再详细的就没办法了解了,我要好好学习缅语啊。啊,努力。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