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模式”的财经浅析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5-05-27 13:39:47 共2204人阅读
文章导读 “新加坡模式”的财经浅析

 

“新加坡模式”的财经浅析

(转载自厦门鹭江报)

    “新加坡模式”,是指新加坡建国后几十年里建立起了一个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谐、环境优美国度的治国方略和模式。新加坡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的样板和追求的模式,故又称为新加坡经验。有学者认为,新加坡模式的核心部分,折射了李光耀作为主要建构者其个人的思想文化背景,如英国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中国法家思想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的糅合。

    无可替代的淡马锡:一个企业扛着国家飞

    淡马锡的定义

    淡马锡控股公司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新加坡财政部对其拥有100%的股权。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被称为淡马锡模式。

    对先先后后了解到淡马锡的人来说,淡马锡不仅仅是新加坡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淡马锡控股创立于1974年,注册资本只有10亿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新加坡政府财政部是其唯一的股东。在21世纪初期,淡马锡在新加坡国内和世界范围內的投资总额就已经达到1035亿新元。

在新加坡,淡马锡控制着大约40家公司,其中包括拥有新加坡所有本地电视台的“新传媒公司”、几乎垄断电信市场的“新电信公司”、本地最大的银行—“星展银行”、新加坡能源、新加坡港务集团、新加坡地铁等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司。曾有外国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淡马锡控股几乎掌握着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淡马锡模式的特点

    淡马锡的崛起,也造就了另外一个词的辉煌一淡马锡模式。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淡马锡为人称道的“淡马锡模式”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首先,政府绝不干预企业决策。作为淡马锡主管部门的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控股”者,但其在淡马锡治理框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只在影响淡马锡在某个关联公司股份的并购和出售的问题出现时才参与进来。

    其次,无为而治的控股方式。在公司治理层面,淡马锡控股是以“积极股东”身份与其政联公司之间始终保持着“一臂之距”的交往。一方面,淡马锡通过持股或出售股权体现其经营方向,一方面作为股东积极参与其全资、控股企业的治理,即派其高管理人员进入旗下公司的董事会参与决策。

    再次,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淡马锡的经理人选择不仅与政府完全脱离,而且还拥有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其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索寻而获得。淡马锡的经理人并只局限于新加坡人,只要够牛,无论你什么身份都可以担当大任。这恰好说明了淡马锡的过硬内核。

    牵动着新加坡人的起居生活,淡马锡仿佛是新加坡的缩影,从一穷二皇到傲视群雄,讲求的无非是一个字:“硬”。

    与时俱进:从“总部经济”向“中小创业企业”转变

    新加坡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却让首次出现经济乏力的新加坡意识到,仅仅注重引包括大型跨国公司的外资企业到新加坡办公司并设厂,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这些大公司带来的管理、经验,包括推动技术的更新变为“島内”创新的关键,更为重要,硅谷式的创新驱动力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于是,新加坡开始到处开设各种“创业中心”,从各大教育机构开始。

    跟中国大陆后来选择的策略很像,新加坡政府选择了“补贴”激励,无论是吸引投资的补贴激励,还是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激励。新加坡当地的中小企业的定义:公司至少有30%的股份是新加坡当地拥有,公司的年营业额少于1亿新币(约为4-5亿人民币),或者是员工总数少于200人(两者符合其一即可)。

    新加坡对于大型企业的招商是非常夸张的,例如:如果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那么,50%的整体费用由新加坡政府承担,还有支持物流体系的建立,政府为一家公司补贴了70%的建立物流lT体系的费用。

    如新加坡信息发展局(lDA)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了各种合作项目,对通过审核的项目提供50%研发补贴。

    例如在这个季度,如果你的公司有社交文化分析(Social Analytics)的相关应用开支,或者是基于GPS地理信息的相关应用开发,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会补贴你50%研发的支出。相关的信息可以很容易的在lDA官方网站上面找到。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除了一般性的直接经济层面对于创业公司在生产开发方面的䃼偿之外,在很多其他方面也为创业公司有不同的支持,例如商业拓展有高达70%的政府补贴,对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来讲,在你只是有想法的阶段,政府就可以一次性投资25万新币,并且不占公司任何股份。

    互联网创业生态刚刚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经历从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到科技创新的几次转型,从过去被称为亚洲的“瑞士”(金融中心),随着整个全球经济创新驱动的显著性加强,新加坡整个经济体都面临着向“创新性”互联网创业经济生态转型,且内核的变化从未如此剧烈。

    一位创业者的独白:机会与瓶颈。      新加坡的lT创业可以做的东西我觉得会比中国要多,因为国内的环境管制等问题。如果你是lT创业,那么你的市场应该可以发展到全球(除非你只针对中文用户),那么新加坡会是你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说你可以在新加坡开设公司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这边的经商环境等等,然后打造面向全球(或华人世界)的产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可以在中国聘请员工。

    然而不建议只考虑本地市场,像新加坡㺯食网虽然有其固定客户圈,有其发展的瓶颈(只能局限于新加坡),相信美食网也想冲出东南亚,打入大陆的市场,但是需要很多努力和机会,目前在新加坡的竞争对手远比大陆的要少了很多。

    摆在新加坡整个创业与投资生态面前的问题无法迴避:生态系统比较年轻,刚刚涌现,并没有很多的本土积累,很多创业者仍然是比较年轻的,还没有壮大,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缺乏本地影响,很多人是小人物,对于投资人来说流动性不多。当投资人和企业家获得相关回报以后,会留给下一代,不想让它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会有限。普遍依赖于政府补贴的支持也是一个双刃剑,会依赖于政府融资而不是从市场上融资,这不会使企业更专注于客户。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

    李光耀执政数十年,对新加坡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其中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他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

    中央公积金制度创建于殖民地时代的1955年,一开始只是为工人提供退休保障的社保强制储蓄计划。后来被李光耀发扬光大,中央公积金制度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最终演变成涵盖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投资等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央公积金制度本质是一个强制储蓄计划。法律规定每个国民不分职业,只要是受雇员工,都要缴纳约20%的薪水到他个人的公积金账户里,雇主则要缴纳约16%到员工的账户内。缴纳比率在员工年龄超过50岁后会逐渐下降。

    55岁以下雇员的个人账户一分为普通账户、医疗账户和特别账户三类。普通账户的储蓄可用于住房、保险、获难的投资和教育支出;医疗账户用于住院费支出和获准情况下的医疗项目支出;特殊账户中的储蓄用于养老和紧急支出。55岁以后个人账户变为退休账户和医疗账户,其成员只有在中央公积金计划账户内的数额达到最低规定后才可以提取部分积蓄。

    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公积金局,对公积金进行全国统一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存款的利率则由政府决定的。根据规定,政府对普通账户资金支付2.5%的利息,对医疗和特别账户支付4%的利息。

    2013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余额高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其2012年GDP的74%。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为新加坡政府进行公共建设和投资提供了廉价的巨额资金,也增强了新加坡政府的财务能力。

    在过去半个世纪时间里,李光耀不仅塑造了今日新加坡的内政外交格局,他与人民行动党更是开创了享誉亚洲的新加坡模式。


 
0
0

Comment list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