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分析】韩方明:中新关系堪称中国外交“样板”
【外交分析】韩方明:中新关系堪称中国外交“样板”
来源:联合早报 11月6日
转自:察哈尔学会
作者:韩方明
位于新加坡市区黄金地段奎因街217号的中国文化中心已竣工并将于明天正式揭幕启用。五年前,习近平以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身份访问新加坡,与时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出席了中国文化中心的奠基仪式。据悉,习近平2015年的新加坡之旅,将为他亲自奠基的中国文化中心揭幕。
新加坡的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海外最大、基础设施最先进的文化中心,将成为在新加坡传扬中国文化的舞台,也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
对此,笔者颇有感触。早在2004年,笔者就在中国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在海外广泛设立“中华文化中心”的提案。我当时提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也日渐增强,拥有广泛和深入的文化影响力同样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和非洲、拉美、东南亚的一些外交重点国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中华文化中心”以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如今,中国的外交事业和外交舞台格局大不同于十几年前。抚今追昔,更为这一中心的落成并投入使用感到鼓舞。
其实,这些年中国在世界各地不乏文化中心的建设。在号称东西方十字路口的新加坡设立文化中心,具有特殊的意义。新加坡既属于东方,又属于西方;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她和中国有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这里传播中国文化,做到很容易,做好很难。
我认为,新加坡的中国文化中心运营,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积累经验,成为公共外交的“样板”,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传播。
中心的建设用了五年时间,而中新从1990 年建交到2015年,也只不过25年。对此,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同文同种的新加坡也应该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已故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曾说过,新加坡要做东南亚最后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确实也做到了。
其实,用历史的眼光看,这也不是坏事。
中新建交一年后,邓小平南巡,中国的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这个时节建交,让中新两国的交往没有了历史包袱,也避免了大起大落。两国的关系,没有过像同志加兄弟那样亲密,当然也不曾兵戎相见,有些像古代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彼此扶助却又不过分依赖,堪称“样板”。当年的“辜汪会谈”和后天即将进行的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会见都选在新加坡,可见新加坡这颗“小红点”的分量和地位。
祸福可以转化,而外交关系也会从友好的极端向破裂的极端转化。幸运的是,中新关系避免了极端,而是一直稳定地向前发展。
外交关系的稳定促进了经贸关系的发展。以数字为例,2014年两国双边贸易额为797.4亿美;2013年和2014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新加坡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投资来源国。
中国有句古语,叫吃水不忘打井人。中新两国有今日之良好关系,不能忘记老一辈领导人李光耀先生和邓小平先生。我们更不能忘记,李光耀先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
李光耀访问过中国大陆33次,1976年5月就到过中国,他被称为“西方认识中国的领路人”。他给邓小平的许多建议,都被接受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投资中国的海外华人都来自新加坡,两国间通过新加坡在国际上的特殊角色,给当时的中国以更多的发展机遇。
时至今日,中国和新加坡的合作依然大有可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新加坡都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中国的大市场,更是新加坡谋求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地方。
本次习近平主席访问新加坡,可以说是继往开来,在中新建交25周年之际,为今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勾画美好蓝图。习近平主席访问前,新加坡又郑重其事以中国国家元首夫妇名字为胡姬花新品种命名,昭示着两国人民的友谊风华常在、历久弥新。
(作者为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主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