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中国经济七大麻烦与治本之道
神州动态
中国经济七大麻烦与治本之道
来源 :香港镜报 渔樵夫
当前留给中国的改革时间已然不多,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境必须主动出击:一方面要有决心有勇气消化「高杠杆高产能」,另一方面要真刀实枪打破改革僵局,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唯此,中国经济才能顺利走出寒冬,不在「二次危机」中伤筋动骨。
时近年终,中国经济再闪双重警报:从周边看,七年一轮回的「二次金融危机」可能风暴重临,全球资本市场风声鹤唳,加之下半年中国股市连续暴跌,人民币突启贬值模式,更吹大经济淡风,在外媒眼中,中国已从世界经济火车头变为全球经济大麻烦。
事实上,经历上一轮金融危机洗礼,全球新兴市场并未对扭曲低效经济结构进行彻底校正,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嫌,从而可能引爆「二次衰退」炸弹,此并非中国之错。但「二次危机」脚步逼近,却已拉响危险警报,昭示单纯依靠「中国式刺激」,以及用楼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已行至末路。中国必须与危机赛跑,大刀阔斧破旧立新,推进「真改革」「强改革」,背水一战打破改革僵局,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才能顺利为「十二五」收官,为「十三五」开局,才不会在「二次衰退」中伤筋动骨,并重获投资者信任票。
中国经济遭遇「大麻烦」
2015年作为「十二五」收官年,中国经济并未靓丽作结,反成全球经济下滑「风暴眼」。当前中国经济淡风大吹,资本外流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双面夹击,非但不利于中国经济复苏反弹,对目前的改革转型亦是重大利空。
自从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增长瓶颈期,2014年经济增速7.3%,达1990年以来最低,今年经济形势更是每况愈下,「保七」难度陡增。持续萎靡的PPI、CPI、PMI,以及「克强经济学」最看中的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基础指标均不尽如人意,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超过预期。
从实体企业看,需求不足、投资疲软、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严重困扰中国企业。已经公布半年报的金融特别是银行利润大幅下滑,不良贷款率大幅攀升;煤炭、钢铁等行业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重重,特别是出口企业倒闭破产大面积发生。长江商学院发布《中国产业经济报告》指出,今年二季度高达53%的中国被调查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这一比例为过去五季度最高。
从区域经济看,以国企为主的东北、以矿业为主的西北,经济失速现象令人忧虑;靠出口拉动的广东和江浙经济,经济增速亦是低位徘徊;另有不少地方政府挣扎于高额债务泥沼中极为被动。
中国拉动世界经济的动能亦在减弱。今年前8月,中国对原油、工业金属、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均出现下滑。外界忧虑,中国经济缓慢性滞涨不但会失去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地位,反而有可能拉低全球经济增长。
习近平在9月访美前更罕见响应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失速的忧虑,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这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迭加的结果。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经济仍然拥有巨大的潜能、回旋余地、内在韧性,完全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概括而言,中国经济当前可谓遭遇七大麻烦:
麻烦一:股市「熊出没」 上半年还在5000点昂首阔步的中国股市,下半年动辄以千股跌停的暴跌模式急速入熊。上证综指从6月份峰值5178点最低跌至2850点,跌幅高达45%。A股两市流通市值减少了22万亿元。两市蒸发的总市值超过了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的年产总值,是希腊国内生产总值的16倍。
麻烦二:货币急贬值 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随后人民币出现急贬。前9月人民币贬值幅度为2.41%。大和资本发表研究报告指,人民币会持续贬值,预测明年底由6.83下调至7.5人民币兑1美元。当前环球经济风雨飘摇,人民币急贬正引发大规模资金外流。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至35141.20亿美元,较8月减少432.61亿美元,这是中国外汇储备连续第五个月出现减少。而8月份,更创出中国外汇储备有史以来最大单月降幅。高盛指出,中国正经历史无前例的资本外流。
麻烦三:债务埋炸弹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债务杠杆率已是GDP的200%,中国企业部门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25%,位居全球最高之列。地方债更是危险炸弹,短短十年里,已翻了五、六倍,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投资意味?高债务,中国正在为过去的「投资依赖症」买单。地方债炸弹可能触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值得高度警惕,其在金融领域里发生「骨牌效应」式的连锁反应,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大摩认为,中国是有史以来短时间内举债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需要一次金融危机才能清理市场。
麻烦四: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近年来已成为中国经济之殇,包括与重化工工业相关的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只要这些产能过剩不消除,中国PPI下行势头就难以勒住。中国产能过剩局面下已出现了恶性循环:高债务企业将资金优先用于偿债,而非投资;由于产能过剩导致投资机会匮乏,投资回报率低,好企业投资会更趋谨慎,最终造成实体经济欲振乏力。
麻烦五:楼市寒冬 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自2014年起,连续20个月呈下滑趋势,从两年前的20%以上跌至不足4%。1至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仅3.5%。与此同时,土地购置费增速一路下行。中国房地产去库存前路漫漫。在已经公布2015年中期业绩的40多家房企中,27家房企净利润出现了下滑,7家房企的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了50%,5家出现亏损。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已成为过去。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房地产从炙手可热滑落到冰点,现在房地产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以至于没有地产公司愿意投资,可以说中国以城市化带动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已经结束。
麻烦六:人口挑战 从2011年开始,中国15-64岁的生产性人口比例出现下降。这意味?「人口红利」的拐点出现,老龄化社会已经提前到来。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负面效应将在未来二十年里不断显现。因此,未来二十年,中国如何在没有「人口红利」的情况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可谓是一大难题。
麻烦七:资源环境瓶颈 除了「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外,资源和环境因素亦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瓶颈。中国在经历多年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后,资源消耗越来越多,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因此,若想未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必须在获取资源上付出更高成本。此外,当前中国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治理需要的投入亦越来越多。IMF报告预计,中国经济在2015年的增速将为6.8%,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滑至6.3%。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从目前看仍处于可预见的范围内,但其溢出效应正越来越明显。
过去的经验显示,中国的「麻烦」再多,只要经济在持续发展,一切都可以被暂时掩盖或拖延,但经济一旦持续下行,所有深层的问题就将浮出水面,并可能造成连锁反应,触发系统性危机,这亦是当前中共高层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次危机」黑云压城
除了内部面临的七大麻烦外,当前中国经济所遭遇的国际发展环境亦不乐观。10月上旬,美国财经网站Business Insider发布报道称,新加坡正处于第三季度陷入经济衰退的危险当中,这将是整个亚洲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的又一?象。亚洲国家货币最近陷入了集体竞相贬值的恶性循环,其中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币值刷新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新低。亚洲货币的集体贬值竞相加入货币战争,引发了外界对亚洲金融危机二度重来的担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如果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对市场稳定风险应对不当,世界可能陷入一场新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衰退。事实上,新的全球衰退可能已经开始。经济放缓、货币贬值、资本市场集体滑入熊市,种种?象都显示,新兴市场正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险境。
有分析指,新兴市场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已经达到35%以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超发达经济体。一旦这一切逆转,资金外逃,机构和投资者沽清新兴市场的资产,这种「崩盘」的走势势必引发「由新兴市场引发的全球衰退」,从而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七年一轮回的「二次危机」。
「中国模式」亟待破旧立新
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动力,依靠的是大量廉价劳动力,低廉的土地和环境保护成本,但当前,人口优势已然不再,环境、资源瓶颈愈发凸显,加之楼市遇冷,出口不振,昭示固有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大央行都开启了货币宽松的救市政策,中国政府亦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短期内使得经济增速重回高位,但其留下的后遗症却遗毒至今。如今,投资刺激的边际效应正迅速递减,显示「扩张依赖症」已是此路不通。
2008年金融风暴过后,美国之所以率先复苏,正是因为美国进行了迅速的去杠杆。而欧洲、日本等国的教训表明,越是不愿面对去杠杆、去产能的痛苦,经济衰退时间就越长。
除了高杠杆外,当下中国经济困境更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关。庞大而低效的国有企业,垄断了能源、电力、通信、铁路等重要基础行业,挤占消耗了大量廉价金融资源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成为了中国经济前进和改革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为避免国民经济出现硬?陆甚至断崖式崩塌风险,内地高层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济战略与对策。当前,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的结束、房地产长周期拐点的出现,以及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均要求中国要大刀阔斧破旧立新,从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
因此,化解高投资后遗症、转轨固有经济模式,通过存量资产和金融投资的结构调整,实现宏观经济去杠杆,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其中,摆脱「房地产救经济」的固有发展模式,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复苏的关键所在。过去数年,房地产虽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却挤占大量社会资源,制约创新创业,造成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中国只有卸下房地产这个包袱,才能让实体经济恢复活力,中国经济重新出发才成为可能。
当前留给中国的改革时间已然不多,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境必须主动出击:一方面要有决心有勇气消化「高杠杆高产能」,另一方面要真刀实枪打破改革僵局,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唯此,中国经济才能顺利走出寒冬,不在「二次危机」中伤筋动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