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中国经济决战「三大战役」(白雪冰)

编辑:香港镜报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6-01-30 13:36:14 共1539人阅读
文章导读 封面特稿 中国经济决战「三大战役」(白雪冰)

    中国经济转型已至关键时刻,最终的命运取决于改革能否强力推动,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正是中国经改大棋盘中的三大重要棋子。决战「三大战役」,除了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防范改革过程中出现经济硬?陆或系统性风险。对此,要提前筑起「维稳长城」,将防控关口前移,做到未雨绸缪。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继续完成筑底的关键之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高产能、高库存、高杠杆「三座大山」压顶,由此可能引发的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风险已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

一直以来,中国以加法、乘法催谷经济可谓得心应手,但所留系列后遗症却遗毒至今。面对挥之不去的经济雾霾,中南海欲成功驱霾,为「十三五」顺利开局,2016年就要转变思路,除了做好加法、乘法,还要做好减法、除法,即打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三大战役」。

    此「三大战役」将成为2016年「国家任务」,对此,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内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已予以确认。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已至关键时刻,中国经济最终的命运取决于改革能否强力推动,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正是中国经改大棋盘中的三大重要棋子,决战「三大战役」,是中国在新的经济周期打赢逆境战的必然政策选择。

    但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所触发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震荡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对于可能引发的「第三轮下岗潮」不能等闲视之。因此,决战此「三大战役」,既要有勇闯地雷阵的决心和勇气,又要同时做好保就业、稳民生、防风险课题,惟有两者不容偏失,中国经济才能顺利拆弹,经济改革也才能阔步而行。

    去产能打响「攻坚战」

    「稳增长」一直是近年中国经济的「一号工程」,但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改弦更张,首次把「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作为2016年的首要工作任务。

    「去产能」成为2016年新「一号工程」,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此8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导致PPI连续45个月下跌。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在3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5%。

    产能过剩乌云压顶,地方政府收入增幅下滑,企业效益恶化,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出现持续1年的负增长,特别是国有企业出现了下滑幅度高达-30%左右的利润恶化局面。东三省、山西、河北等过剩产能地区,GDP增速堪忧,区域性经济下滑已对中国经济整体复苏步伐造成巨大拖累。

    过剩产能已演化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毒瘤」。近年内地信贷规模猛增,天量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过剩产能的「僵而不死」,消耗大量信贷资源,埋下金融风险炸弹。据里昂证券的研究,中国银行业实际坏帐率可能高达8.1%。去产能如推进缓慢,还可能会进一步放大金融资源的错配,延缓经济转型进程。

    因此,向过剩产能「宣战」,当前已成为各界共识。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额显著下降,首次明确了「去产能」具体时间表。2015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去产能」都?墨甚多。

    中南海深知,只有大刀阔斧退出一批、清理一批、死掉一批,才能真正地再生一批,中国已步入大规模存量调整的机会期和窗口期,2016年,或将真正迎来去产能元年。

    但去产能无疑又是一场「攻坚战」。

    其一、就业风险  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是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但在经济下行、利润缩水、市场低迷诸多不利条件下,不少产能过剩企业经营步履维艰。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将可能导致短期内大量失业人员增加,潜在失业风险巨大。

    根据有关测算,2015年10月末,煤炭、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九个产能过剩严重的工业行业就业总人数273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9%,九个产能过剩行业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5.6%。

    有说法认为,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失业高峰,把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算作第二次失业高峰,那么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可能导致第三次失业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业产能过剩对应的冗余人员更多是由受教育程度较低、工资待遇较差的脆弱群体构成。所以,在去产能过程中,如何防范和化解就业风险,可谓政府和企业一道紧迫命题。

    其二、金融风险  产能过剩企业在去产能过程中,企业投资回报降低甚至出现大规模亏损,很大程度上对银行构成逆向绑架。且不少企业会走向破产倒闭或重组合并,遗留大量呆坏账,随之而来的信贷凛冬不能不察。另外,也有不少产能过剩企业,还是地方政府支柱企业,如这些企业宣布破产,无疑会冲击地方税收,令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其三、经济风险  一直以来,靠投资拉动经济都是各地方政府「看家本领」。2009年更是有4万亿经济刺激大单「护航」,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加剧。此番中央明确提出淘汰过剩产能,长期而言,虽利好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却不容小觑。明年中国经济要完成筑底过程,可谓难度不小。

去产能虽会引发多重震荡波和遭遇不少阻力,但为经济结构调整腾空间,为推进供给侧改革铺路却已是势在必行。惟有大刀阔斧去产能,才能通过优胜劣汰机制,给新兴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目前,去产能「攻坚战」已是开弓之箭。但可以预见的是,与众多关键改革一样,去产能所遇阻力必不会小。去产能关涉地方政府「钱袋子」,且会带来大量就业问题和银行信贷风险,欲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就要改变地方政府官员「唯GDP是从」的政绩考核制度,提高生态环境、资源节约、能源效率、淘汰落后产能等指标的权重。而这一切,根本途径在于深化体制改革。此外,去产能的主要对象是重工业,国企在相关行业占比最大,故将成为此轮「大手术」主体。

    近期,中国中钢、云南煤化工等曝出相关债务危机。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在石油石化、运输、矿业、冶金、机械制造等八大行业约占80%的资产份额。随?行业周期性走弱,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的企业的生存困境和经营风险凸显。因此,2016年将成为国企的「改革大年」,利润下滑将倒逼国企改革,从解决僵尸企业入手,加速关停并转,此役殊为不易,但如成功推进,将为「十三五」中期经济反弹,打下良好地基。

    去库存打响「持久战」

    与「去产能」同时成为2016年「国家任务」的还有「去库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前11月,中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37万平方米,同比升幅达16.5%。其中,住宅待售面积比10月增加439万平方米至44093万平方米,同比增12.1%。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截至今年底,中国商品住房总库存预计达到39.96亿平方米。其中现房库存约4.26亿平方米,去化周期23个月;期房库存约35.7亿平方米,需要4.5年来消化。今年中国楼市呈现的特点与过去十年间供不应求的局面完全不同。

    由于前几年开工的项目还在不断竣工,今年房地产不仅没有去库存,反而在被动加库存。分析人士指,2016年去库存压力比今年更大,房地产投资大概率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

    多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在20%以上,且增长速度远超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但2015年以来,受库存压力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同比增幅持续放缓和快速下滑,房地产住宅投资同比增幅已接近2009年2月的历史最低值。初步测算,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已降到只有0.04个百分点,创下2000年以来的新低,几近落入负增长贡献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性利好已基本释放,但对三、四线城市的提振效应并不明显,楼市热销地区依然是一线城市。中国楼市分化已成常态,分化性变化过程很有可能产生强烈虹吸现象,导致局部区域问题,进而更增加三、四线城市消化库存的难度。

    楼市寒意十足,令下行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有观察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痛点、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隐患是巨量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压力已是刻不容缓。

    去库存成为2016年中国经济重要课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利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消化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必须在户籍制度、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上?力改进。长期而言,全面深化户籍改革,消除城乡藩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实现公平平等,进城买房才能成为现实。

    2016年,去库存将由政策发布年转为改革落地年。对积弊甚多的中国房地产去库存,无疑是复杂的大手术,既风险重重,更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曾表示,「现有的库存恐怕不是一两年能去除的,有的地方甚至需要花上五十年才能化解。」

    中国房地产库存严重过剩,强力「去库存」下,无疑会带来楼市冲击波,甚至会触发部份房企债务违约甚至倒闭,冲击银行与金融市场稳定。此外,对于严重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而言,去库存无疑会影响他们的「钱袋子」,所遇的阻力也不可小视。

    去杠杆打响「歼灭战」

    2008年以后,全球杠杆率快速上升,若不施以有效管理,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下一场债务危机的主角。2015年中A股连爆「血腥股灾」,直至2016年初,A股仍赢弱不振,加之地方债「隐雷」风险挥之不去,以「去杠杆」为主题的泡沫歼灭战,无疑将继续成为2016年的「关键战役」。

    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在2013年下半年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上升了70%,达到了20万亿左右,相当于中国GDP规模的40%。2016年估计需要偿还的债务利率将达到GDP的17%左右,总体债务率将超过260%。根据社科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非金融企业负债率从2007年的54%上升到2014年的60%,负债占GDP比重从195%上升到317%,杠杆率从98%上升到149%。

    按照穆迪的预计,今年前三季度爆发的企业债违约已经超过去年的总和,而中国的不良贷款在前三个季度已经攀升至1.59%,比去年同期上升0.43个百分点,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再次突破了2%的警戒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债水平在2015年第三季度已经攀升至GDP的124.5%。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信贷扩张可谓「功不可没」。但如今中国加速去产能和市场出清,包括债务和各种杠杆在内的风险大考来临,加之经济下行之下,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风险周期,这种高债务率与通缩的迭加将加速2016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幅度,延迟中国经济触底的时点。

    在财政收入不振情况下,数额庞大的地方债将令地方政府不堪其负。如果国家不再为地方政府提供信用背书,债务违约一旦发生,无疑将对金融系统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过量举债无异于饮鸩止渴,对此,中南海已早有警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全方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保证不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大体有两方面的措施,堵塞漏洞和化解风险。要妥善处理各级政府的债务。要停止风险的积累,不要再做回报过低甚至完成没有回报的投资。要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的或有债务。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或重整,释放风险。

    事实上,只有无效债务得以出清,避免挤占更多资源的无效投资,才能使新兴产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促进经济顺利转型升级。

    2016年,既是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新的增长红利,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年,也是盘活改革大棋,推进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之年」。 如何应对破题,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日前权威人士在官媒发表文章,首次提到短期刺激措施无法带来经济V型反弹,中国经济可能出现L型增长阶段。对中期经济走势的表述作出重大调整,意味?北京的政策布局转向结构性改革,要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中国决战此「三大战役」,除了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防范改革过程中出现经济硬?陆或系统性风险。对此,要提前筑起「维稳长城」,将防控关口前移,做到未雨绸缪,唯此,才能在经改地雷阵中不损毫发,并有所斩获。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