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特立独行冯小刚

编辑:香港镜报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6-02-25 13:25:52 共2186人阅读
文章导读 特稿 特立独行冯小刚

    作者:吴西子

    2015年7月,冯小刚在美国加州发呆,突然暗下决心,发了一条微博:「如果我30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60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老炮儿》无疑是岁末年初华语影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不俗的口碑、高企的票房、由该片引发的对街头文化和方言电影的讨论,以及——不能不提的——冯 小刚在此片中贡献的「影帝级的表演」。

「老炮儿」是北京话,指胡同里的老混混。冯小刚在片中饰演的男主角六爷是一个有血性、讲规矩的「老炮儿」,虽然喜欢打打杀杀,却坚守某种过时的「江湖规矩」。片中,六爷的儿子被富二代绑架,他在救儿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当年那套「重义轻生」的规矩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践踏,决心奋起一搏……

    2015年9月8日,《老炮儿》作为威尼斯电影节闭幕片首映后,冯小刚的表演获得了一致好评;《综艺》杂志称片中描写的传统与现代冲突,让人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老爷车》。两个月后,凭借在此片中的表演,冯小刚更击败了众多专业演员,夺得台湾金马奖影帝。但他没有去领奖。颁奖典礼时,他正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老炮儿》演唱会上,唱着一首《爱的代价》。获奖感言也是导演管虎逼他写的:「我应该拿最佳新人奖,因为我还是一个刚出道的新演员,直接给男主角,我就没有进步空间了。」

    很多人都同意,冯小刚本人与六爷在很大程度上十分相似:「说话自带京腔、轴、守旧,不肯与他认为不合规矩的事妥协。」在中国电影发展大潮中,大多数导演都在顺势而为,他偏要一直逆流而上。

    美工、编剧、导演

    冯小刚出生于1958年,比陈凯歌小六岁,年纪正好在中国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之间,但经历和趣味决定了他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从部队转业后,以美工师的身份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但不久后,他开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不满。「在一个摄制组里,别人就拿你当一个工头。」他曾对媒体如是回忆。冯小刚的新理想是当电影导演。然而,在那个年代,导演几乎都是由单位领导指派,冯小刚既非科班出身,又不是电影世家子弟,这个目标看起来很难实现。

    他选择「曲线救国」——先进入核心创作集体。在认识了当时中国影视圈几位颇有分量的人物:郑晓龙、赵宝刚和王朔之后,冯小刚开始尝试写剧本。在帮郑晓龙写了《遭遇激情》的第二稿剧本后,他的编剧才华得到了郑晓龙的肯定。随后,他又参与了《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上世纪90年代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编剧。

    1994年,冯小刚离开体制,与王朔、彭晓林共同创办「好梦公司」。在好梦公司,他或编或导或演了五部半影视作品,包括独立执导了首部电视剧、改编自刘震云作品的《一地鸡毛》;拍摄了首部电影、改编自王朔作品的《永失我爱》;还在《我是你爸爸》中奉献了极佳的演技——但这些走批判文艺路线的影视剧要么处于半放半禁的尴尬状态,要么干脆未能通过审查直接被毙。

    1996年,《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开机不久后被停机,电影局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强奸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 停机那天晚上,冯小刚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醒来,他发现自己脑袋右侧露出一块拇指大小的头皮——这种疾病俗称鬼剃头」,通常是由于神经焦虑造成的。同年年底,电视剧《月亮背后》杀青后遭禁,数百万投资打了水漂。接连几部作品胎死腹中,好梦公司信誉扫地,被圈内视为「毒药」,公司不得不宣布解散。

    此后,王朔躲到美国韬光养晦,冯小刚一度躲到荒郊野外的别墅,破罐子破摔。但冯小刚到底还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一般的导演要是经受这样的打击就一蹶不振了。」 新影联院线原副总经理高军评价。他曾把冯小刚比作一棵被大石头压住出不来的小苗:「拼命要冒尖,拼命从旁边钻也要钻出来。」

    冯氏喜剧:市场为师

    1990年代,随着以张艺谋、陈凯歌为首的学院派导演的成熟,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扬眉吐气, 1993年《霸王别姬》摘走法国康城金棕榈,将这场瑰丽的造梦运动推向巅峰。但这些金光灿烂的奖杯却无力挽救中国电影市场连年萎缩的颓势,几大国营电影制片厂接连出现亏损,上影、西影甚至靠借债度日。

    在此背景下,快40岁的冯小刚碰到了一个离开个人化电影死胡同的机会。

    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韩三平与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张和平试图救市。他们希望制作一部贺岁影片,想要寻找一个活跃、手里有素材、符合观众口味的成熟导演:赵宝刚、尤小刚、郑晓龙以及冯小刚是他们比较中意的人选。最后,冯小刚带着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的故事脱颖而出,这就是后来横空出世的《甲方乙方》。

    为了得到观众的认可,冯小刚可谓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变得更加市场化。编剧、策划人史航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都会理解,在经历《一地鸡毛》、《情殇》、《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这一切之后,冯小刚就想赢得民意,民意是唯一能让他继续当导演的因素,而其显示屏就是票房。」

    幸运的是,从来没有成为过主流电影人的冯小刚身上没有任何来自电影艺术表达的负担。当时的大多数学院派导演都有一种「根正苗红」的自信与自豪,而从电视剧行当里混出来的冯小刚并没有同样的心理,尽管他也曾在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进修过。高军曾评价,「张艺谋和陈凯歌有一种电影贵族的优越感,冯小刚不但没有,反而有一些自卑感」。

    高军回忆,《甲方乙方》剧本一开始相对算是比较商业,但还是有一些偏文学,并不是特别能引发观众的笑声。为此,剧本研讨会请来影院院线和观众代表,前前后后讨论了11次,修改了十来稿。1997年,《甲方乙方》以33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大获成功。此后两年里,冯小刚连拍两部卖座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一片空白的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贺岁档」概念,而冯小刚则被称为「贺岁档之父」。

    冯小刚在他的贺岁片中延续了王朔式的平民化幽默方式:去政治宣教、躲避崇高、调侃精英的冠冕堂皇和道貌岸然。刘震云在《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序言中写道:「作为一个非凡的导演,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他和他人的巨大区别。」

    可在当时的理论界看来,「商业化」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冯小刚在市场方面作出的努力没能得到学界好评。很多评论家认为,「从艺术上分析,冯小刚的一系列贺岁电影只是不入流的小品串烧」。实际上,在2007年《集结号》上映之前,冯小刚的作品一直没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主流评论界认可。

    大片时代,能屈能伸

    冯小刚把自己拍摄的电影分为两种:满足自己的和满足别人的。1999年,他「捏着鼻子」拍完了自己相对不喜欢的《没完没了》,获得了拍摄《一声叹息》的机会。从此往后,他每拍一部电影,都会跟投资方达成某种默契:我满足你一部,你也满足我一部。 

    《一声叹息》之后,冯小刚拍了一部满足投资方的《手机》;大片《夜宴》拍完,则是他喜欢的《集结号》,然后又迅速拍了个满足投资方的《非诚勿扰》。有媒体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冯小刚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作为中国内地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导演之一,「他往往能够八面玲珑地在官方、投资方、甚至广告方之间周旋。」

    在2002年《英雄》获得2.5亿国内票房、11亿海外总票房之后,中国电影正式进入「大片时代」。2005年,冯小刚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大片《夜宴》。对于投资方华谊兄弟来说,这是一部必须拍摄的电影,因为它可以标志华谊兄弟在制片领域拥有了制作大片的能力。而冯小刚拍摄该片的初始想法则是:「这个社会既然有这样一种偏见,你去扭转它也扭转不了,那哥哥就拍一回让你们看看,你们认为这路的电影是高级的,那么不妨我们也浅薄一次,回应一次:好,我拍一个你们认为难的。」最后,即便《夜宴》口碑平平,但2005年末,华谊兄弟仍然凭借它用不到10%的股份获得了1000万美元融资。

    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则是唐山市政府给冯小刚的一篇「命题作文」,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带有官方背景的影片。「这片子谈不上是一部满足我(的电影)。」冯小刚说。不过,《唐山大地震》公映第一天,中国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就在《人民日报》发表5千多字的评论文章盛赞该片,《新闻联播》也作了两次报道,官方舆论确立了冯小刚的主流地位。

    有分析称,这一阶段的冯小刚,呈现出一种较劲的姿态:与自己较劲,与舆论较劲。当被批评电影地域色彩太重,在南方卖不动,《天下无贼》就找来港台明星刘德华、刘若英担纲主角,并首次登陆香港,试探港台市场。当被质疑只会拍小品喜剧,不懂视听语言,对大片缺乏掌控力,《夜宴》就砸下1300万美金,网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全明星班底。而对于自己的软肋——奖项,冯小刚也是欲拒还迎的暧昧态度,曾因金鸡对自己的忽视而放狠话「永不参评金鸡奖」的他,在《集结号》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九项提名后,食言参加颁奖礼,并最终抱走最佳导演,与金鸡一笑泯恩仇。

    危机之后,不愿妥协

    冯小刚曾表示,在他的导演生涯中,有两部电影听见了上帝的召唤,一是《手机》,二是《一九四二》。自1994年第一次看到《一九四二》的小说,冯小刚便萌发了将其搬上银幕的冲动;「甚至此后数年,拍每一部电影累计的经验,都是在为《一九四二》做准备」。

    2012年底,在这部冯小刚耗尽心力、酝酿19年拍出来的电影上映之前,两位投资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总裁王中磊均对媒体表示了乐观兴奋的情绪。王中军盛赞《一九四二》是他所见「冯小刚最好的电影,或者说是近些年中国最好的电影」,并预测它会成为第一部票房单日过亿的华语电影。冯小刚本人也信心满满,因为之前他拍过的严肃题材影片《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票房表现都不错。

    谁都没有想到,《一九四二》第一天的票房只有2600万元人民币,不仅不过亿,甚至不如两年前《唐山大地震》首映日的3620万元。票房开局不利导致华谊两日内市值蒸发13亿元。冯小刚非常痛苦。该片的主演之一、冯小刚多年的好友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

    从早期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到电影《甲方乙方》,冯小刚一直以能准确捕捉到市场和观众需求而著称。2008年《非诚勿扰》出来时,他很自信地对媒体说,「这么多年,没有一回大家会看好我的电影,可每一回,观众都给我撑了腰。中国导演里,我不觉得还有谁像我一样,票房上没有败过一回。」但到了他投入最多、期待最高的《一九四二》,规律第一次被打破了。

近些年,中国主力观影人群正在逐渐年轻化。2013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5岁。「我发现我跟观众不是一个频道的,聊不到一块儿去。」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我跟他们不是这样的。」

    《一九四二》下档后,事情还没有结束。为了回报华谊兄弟,冯小刚得拍一个常规冯氏喜剧片,即后来的《私人定制》;为了还该片过审的人情,他还必须硬?头皮担任央视春晚总导演——这两件事让观众对冯小刚的差评达到了最高峰。

    那段时间,冯小刚是在导演生涯中最疲惫、矛盾的情绪中度过的。「这边票房失利,那边杂志封面、拿年度人物」。将近一年后,华表奖和飞天奖同日颁奖,冯小刚凭借《一九四二》得了电影最佳导演。颁奖时,冯小刚提到刚上映的《私人定制》:「我随随便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四个亿。我认认真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让我有了很大的困惑。」

    这一年,冯小刚56岁,就像《老炮儿》里的「年过半百」的六爷一样,他也是个「奔六」的人,但他还是对一切此类崇高的名词保持距离。他觉得自己还年轻,但是承认,自己碰到了中年危机。

    2014年冯小刚没有继续拍电影——所谓中年危机,就是一种迷茫的、看不到方向的状态。直到2015年7月,他在美国加州发呆,突然暗下决心,发了一条微博:「如果我30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60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现在,冯小刚的新片《我叫李雪莲》已经开机。这部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将用冷幽默的方法讲述一个女人20年打官司告状的荒诞故事。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