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中国就业寒冬逼近了吗?

编辑:香港镜报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6-04-06 13:34:26 共1838人阅读
文章导读 神州动态 中国就业寒冬逼近了吗?

    ⊙文/萧雨

    2016将是中国经济艰难转型的一年,对严重过剩产能的定向爆破,无疑会带来不小的失业压力,但中国经济欲重回健康增长之路,必须依靠要素效率的提升。因此即便面临重重压力,也不能有所退缩。

    随着「去产能」正式入列今年中国经济五大任务,加之中国经济持续艰难探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最具挑战的就业警报也随之拉响:有内地学者预言,「2016年失业潮和降薪潮可能拉开序幕。」

    从传统出口部门到国家基础性行业,从东南沿海地区到东北重工业基地,都可能被卷入风暴眼。「去产能」行业员工、大学生、农民工、老员工等四类人将首当其冲,中国或将跨入就业寒冬期。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若就业警报不除,对经济改革乃至社会稳定都会造成巨大冲击,对「十三五」开局之战也增变量,因此解好这道「就业题」,将成为今年为政者的重要答卷。

    笔者以为,欲避免引发失业潮或系统性风险,中国必须一方面筑牢织密社会安全保障网,简政放权促中小企业增加活力,从而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另一方面更应大刀阔斧推进经济改革,提高经济含金量,唯此,中国经济才能在「十三五」期间完成艰难转型,并实现经济软?陆,中国长期就业才能确保无虞。

    四大因素推高失业风险

    2016年中国经济将继续面临「三期迭加」:内外失衡、结构性与周期性因素迭加的三重挑战。从「新常态」到「供给侧」,中国开始对30多年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性修正。「去产能、去库存」已升级为中央军令状,加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将真正拉开市场出清大幕,企业倒闭潮所引发的行业失业潮,将对中国经济将构成严峻的压力测试。经济学者钟伟语言,「2016年失业潮和降薪潮可能拉开序幕。」

    2016年也因此可能成为某些行业的就业寒冬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高文书认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就业结构调整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结构性失业风险将会明显增大。

    笔者梳理发现,现时中国,主要有四大因素推高部份行业失业风险:

其一、「去产能」大战「僵尸企业」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去产能」列为今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去年12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时表示,要有勇气对「僵尸企业」,「绝对过剩产能」的企业狠下刀子。

    今年提交全国「两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目前,多存在于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可谓已成中国经济「心腹大患」。北京政经人士指,僵尸企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负担,属于国家经济细胞中癌变的一部份,哪怕有阵痛,也必须摘除。

    随着中国决策层大刀阔斧「去产能」,高调宣战僵尸企业,对就业市场造成的冲击不可小觑。IMF一项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报告估计,加快精简国有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可能让短期失业率增加0.5-0.75个百分点。

    其二、经济转型加速市场出清  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中,产出、新订单、就业等关键分项指标均有所下探,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反复震荡的探底阶段。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摆脱对重工业和建筑业的过度依赖,加速经济转型。而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需求萎缩、债务出清等因素,加之结构性与周期因素的双重迭加,以及货币、债务与产能的周期性调整将在2016年触底,无疑将加速企业的破产倒闭。

    有分析指,到期债务偿付压力与坏帐集中清理,将把一批高负债的企业推向破产倒闭的深渊;持续遇冷的外部需求将令传统出口企业陷入困境;产业升级转型将让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业加速淘汰。

    因此,随?经济转型加速出清政策的推出,部份企业经过此轮宽幅调整将被倒逼退出市场。新一轮经济增长将进入「动力转换」时代,而只有通过主动出清,让「良币驱逐劣币」,才能为优质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其三、国企改革搅动隐性裁员  上世纪90年代,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几乎腰斩,从1997年的7000万人下降至2005年的3700万人。

    现今,国企改革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头改革之一。当前,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正逐渐落地。随?国企改革的深化,以及围绕企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涉及到企业的关停并转将不可避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7月份的一项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称,保持过于庞大的员工数量,国有企业正在拖累总体经济的进展。虽然国有企业囤积劳动力,可能抵销经济放缓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期依赖这种做法,会削弱劳动力的弹性,导致分配效率低下,限制生产率的提高。有分析指,在「维稳」基础上,新一轮国企减员增效将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有序推进,隐性裁员将不可避免。

其四、延迟退休冲击就业岗位  近年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保资金缺口加大、促使「延迟退休政策」加速走向前台。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目前人社部已有延迟退休方案,要按相关程序报批后才能公开并向社会征求意见,「今年肯定会拿出方案」。据悉,相关方案很可能于2022年正式实施。

    有测算显示,中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徘徊在1000万个左右,其中大约30%的岗位来自退休人员的更替。延迟退休意味?每年相应期间或减少约700万个就业岗位。

    有担忧认为,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将使大量青年延迟进入劳动力市场,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就会增大,岗位提升也可能变慢,职业发展空间受到压缩,从而增加不稳定因素。此外,延迟退休令身体相对日益衰弱、专业技术相对落后的老年人不得不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这可能会对企业生产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四大因素,今年就业市场所遭遇的冲击不可小觑。智联招聘联合中国就业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就业景气指数周期性走低概率极大,今年或成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大洗牌的一年。

    「四类人」或首当其冲

    这股席卷大江南北的就业寒流,也引起了中国智囊的警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主编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 「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就业总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将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相对来说,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及城市本地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

    笔者经梳理发现,以下「四类人」或将在此次就业寒流中最受冲击:

    第一类人:「去产能」行业员工。《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能源和矿产行业的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排倒数第三,仅为0.57,即100人在这个行业里面争夺57个职位,供求局面近乎失衡,显示产能过剩行业的就业形势严峻。

    据有关测算,2015年10月末,煤炭、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九个产能过剩严重的工业行业就业总人数273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9%。根据「去产能」的任务表,僵尸企业关停将导致600余万人失业。有分析预计,这一轮「去产能」将会在2-3年内导致钢铁和煤炭行业100万人失业,其中钢铁产业可能会有超过30万人失业,煤炭行业超过60万人。

    中国东北部最大的煤矿公司龙煤集团去年已宣布计划分流10万名员工,在42座煤矿削减40%的劳动力,此已是管中窥豹。2016年,「去产能」就业市场料寒流阵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也承认,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预计将有130万煤炭系统职工和50万钢铁系统职工下岗。

    在大刀阔斧「去产能」过程中,对就业冲击无可避免。所幸的是,目前「去产能」行业已并非中国经济的核心产业,因此其所产生的震荡波料小于1998年下岗潮。

    第二类人:大学毕业生。有数据显示,2016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今年的毕业生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等待进入就业市场。

    一方面是中国院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致大量人才过剩;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不少大型企业扩张步伐随之放缓,这令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千万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更令家庭被迫吸纳这种失业压力,对中国经济拉动引擎——消费行业形成负面冲击。

    第三类人:农民工。今年,农民工就业群体可谓遭遇「双面夹击」。一为制造业遇冷。2月份的官方制造业PMI为49,该数据创2011年11月以来最低。该数据意味?,中国制造业过去7个月一直处于收缩状态。从2014年开始,工业投资和增加值持续低迷,显示制造业吸纳失业压力效能减弱。数据显示,超过70%的青年农民工流入东部沿海地区,约50%的青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此轮受冲击最大。有报道指,昔日「世界工厂」东莞2015年出现了制造企业倒闭潮,宁波、常州、无锡、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的制造业工厂业绩也普遍下降,减员势在必行。在2016年元旦过后,工人春节返乡的节奏较之往年提前了1至2周,显露了制造业释放失业压力的先兆。

    二为转型升级加速淘汰廉价劳动力。在经济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等粗放型产业将被加快淘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6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约占60%,但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其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因此,在这一轮产业升级调整中,部份劳动力将因不适应新挑战而进入淘汰之列。

    第四类人:老员工。随?中国政府加速推进「互联网+」,传统经营业态发生颠覆性改变,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相对而言,缺乏「与时俱进」技术和心态的老员工群体将遭受失业冲击。

    2015年,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到:「尽管网上商品零售、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份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必须注意到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

    互联网经济的「话事人」多半是掌握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年轻人。随?网店对实体店的替代效应增强,将可能造成不少实体店「关门大吉」,而实体店的老员工们可能会率先失业。

    此外,随?中国进入「全面二孩」时代,人口生产将进入高峰,当「二孩」们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老人与年轻人的「饭碗冲突」也将随之显性化。因此,如何避免这四类人的失业潮,以及所可能触发的社会和系统性风险,「维稳」民生之本,已成为当前中国决策层面临的新挑战。

    增经济含金量 御就业寒冬

    中国目前所经历的这场「失业压力测试」可谓近年罕见。随?就业寒冬步步逼近,不仅仅是经济、产业之问题,更是政治、信心和社会稳定之问题。因此,笔者以为,至少要做好四项准备:

    第一,简政放权促中小企业增加活力,从而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清理不必要的制度限制和障碍,让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创造更好条件。

    第二,建设有利的营商环境,增加竞争力,让更多的外资制造企业留在中国,缓解第二产业就业创造能力的下降。与此同时,减轻税负,增强服务业的吸纳就业能力,降低转型期的结构性失业。

    第三,面对就业压力,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引导,强化就业转岗的引导和培训,避免短期失业演变为永久性退出劳动力市场。

    第四,加大托底政策力度,筑牢社会安全保障网,做好应急预案和安抚预案,并通过释放改革「新红利」,减轻地方政府和社保体系压力。

    2016将是中国经济艰难转型的一年,对严重过剩产能的定向爆破,无疑会带来不小的失业压力,但中国经济欲重回健康增长之路,必须依靠要素效率的提升。因此即便面临重重压力,也不能有所退缩。

    就业数据是衡量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把标尺。欲尽早走出「就业寒冬」,必须提升中国经济含金量,「咬定改革不放松」。惟有如此,才能让「良币驱逐劣币」,让中国经济真正进入出清模式,从而实现经济软着陆,迎来长期向稳的回弹时刻。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