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胞波”情,且行且珍惜

编辑:南京智库联盟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6-06-08 13:58:51 共2267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缅“胞波”情,且行且珍惜

作者:南智文   单位:南京智库联盟

 

    缅甸,东南亚神秘的“佛塔之国”,东北部、北部与中国云南、西藏接壤。一提到缅甸,当下的中国人会想到什么?佛塔、大象、翡翠、裙子?金三角、湄公河、大金塔、内比都?昂山素季、民主选举、果敢华人、“胞波”情谊?……

 

    梦一般的缅甸,谜一样的中缅情,南智文为你揭开缅甸民众对中国人的神秘情感面纱。

 

中缅“胞波”情谊的历史变迁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川、鄂商人开辟了一条川滇印缅商旅古道(又称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缅甸人称为“金银大道”。沿着这条路,中国商人把蜀布、丝绸、瓷器等商品贩运到缅甸、印度以及阿富汗等国家。东汉时期,缅甸境内的各民族部落多次派遣使者与中国通好。元明清时期中缅双方亦多次互派使节,进行友好交往。历史上,缅甸人称中国人为“胞波”,也就是同胞兄弟的意思。


    “胞波”的来历,缅甸民间有多个传说,其中最出名的是“三个龙蛋”说。据说在远古时代有位名叫龙桑蒂的龙公主,为看守四位佛祖的金杯而在海岛遨游时,邂逅太阳神,两人一见钟情。婚后,龙公主生下三个龙蛋,一个在诞生地破裂,变成一块美丽的宝石,演化出宝石之国的缅甸;一个孵化成女孩,由许多神仙把她护送到中国,后成为中国皇后;一个孵化成男孩,后成为缅甸史上有名的骠国国王苏蒂。这个故事说明,中缅人民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同为太阳神的后裔、龙的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12月,陈毅副总理访问缅甸赋诗《赠缅甸友人》,称赞中缅“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1960年,中缅两国边界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两国政府在官方场合频繁使用“胞波”。冷战时期,两国在谈到“胞波”时,总会强调双方是全方位的兄弟关系。冷战结束后,缅甸民众对中国人的态度逐渐发生消极变化。时至今日,缅甸民众已经不太用“胞波”来称呼中国人,多数认为“胞波”是修饰中缅两国关系的外交辞令和政治术语,其内涵已经变为中缅人民曾经形成的历史友好关系。2011年以后,随着缅甸国内民主化步伐的加快,中缅“胞波”情谊的民众基础呈现衰弱之势。


缅甸部分民众开始怼华


    最近,中国年轻人热衷于看YY、斗鱼、战旗、熊猫TV等网络直播,很多网红出口闭口就是“一言不合就怼你”,“怼”字俨然成为2016年中国网络流行语,那么“怼”是啥意思?与中缅民间关系有何干系?且听南智文给各位看官慢慢道来。


    怼(duì),中国河南省等地方言,含义十分广泛,基本意思为怨恨,如怼人,就是收拾人的意思(包括打、骂、污、挑逗、批评、打架等手段)。另外,还有吃、喝、干杯、干活等意思,如“怼酒”、“快怼”等。这里说的“怼华”,就是挑逗、怨恨、反对、敌视或抗议中国人的意思,如对中国人采取语言挑逗或辱骂、媒体挑拨或批评、游行示威或暴动等不友好行为。


    当下的缅甸部分民众,特别是缅甸的一些精英或愤青只要对中国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满意就开始怼华,部分人甚至认为怼华是潮流和时尚。2011年3月,缅甸自吴登盛政府加快推进民主转型以来,社会日益多元化,不同主体的对华认知趋于复杂,缅甸民众怼华现象蔓延迅速。2011 年 9 月,中国投资的密松水电站因民众的反对被迫停工,民众怼华开始以街头抗议的形式出现。2012 年底,中缅莱比塘铜矿因排放物对环境污染和影响周边民众的健康,加之政府处理民众抗议不当,致使抗议演化为全国性的怼华事件。自此,缅甸民众怼华现象在全国蔓延。例如,缅族舆论领袖们一致反对萨尔温江水电开发项目;在曼德勒的居民普遍抱怨、批评中国资金、商品和人员的流入导致该市房地产和生活用品价格飞涨;2014 年 8 月27 日至9 月 3 日,曼德勒贝京县中国金矿被数百人持枪围攻出现打砸抢事件等。


    要说缅甸民众怼华,其实也并非什么新鲜事。缅甸民间有一句谚语,发音为:“大佑嘎劈,珊嘎溢,系的巴马阿闹麻。”其中“大佑”指中国人,“珊”指珊族, “巴马”指缅族人。意思是说中国人从上面压,“珊”人也被挤压下来,结果缅甸人被挤压在最后面。从这句谚语不难看出,部分缅甸民众在心灵深处是防范中国人的。哪怕是在冷战时期的“胞波”关系下也会出现怼华。譬如1967 年6 月,由于缅甸华人华侨佩戴毛主席像章上街,触发了与缅甸民众和当局的冲突,随即发生了大规模镇压华人华侨和杀害中国援缅专家、冲击中国大使馆的事件。


中国应对缅民众怼华之策


    怼华不怼华,关键在民心。无论是昔日的中缅“胞波”经验,还是当下的缅甸民众怼华教训,留给中国人最深刻的反思就是如何才能做到与缅甸民众心连心,心心相通。如果不能解决好缅甸民心问题,中国即使对缅甸提供再多、再大的帮助和支持,最终也会被视为“猫哭耗子假慈悲”。


    那么,中国该如何疏导缅甸民众怼华行为,逐渐恢复“胞波”情谊的民心基础呢?


    首先,在官方外交上,反霸与伙伴并举,以伙伴为主,反霸为辅,做到伙伴更伙,反霸更反。中国要更多地把 “仁、义、礼”、天人合一和天下大同等中国古代王道思想融入到与缅甸的战略伙伴关系交往,在“公平、正义、文明”的中国版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与缅甸建立新的战略伙伴规范。一旦缅甸出现有损于中国核心利益和挑战外交底线的时候,中国应敢于采取反霸措施,如果彻底放弃反霸手段必将无法成就战略伙伴关系。


    其次,在民间外交上,上推与下拉并用,以下拉为主,上推为辅,做到上推更上,下拉更下。中国对缅民间外交,需要依靠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上推更上,意思是让更上级的部门、领导来重视和推动各项工作,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中缅民间外交的走向和发展程度。当下,缅甸正处在“民主转型”过程中,缅甸民众希望各种民间组织少些政治色彩,多做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实事。如果以“上推”为主,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引起缅甸民众怼华情绪。因此,只能以“下拉”为主,让中国民间组织(NGO)发展成为基于中国版普世价值观的自组织体系,渗透到缅甸的方方面面,深入到普通百姓生活,把重点放在让老百姓受益的项目上,如帮助缅甸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缅甸向中国的出口额,增加民众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


    最后,在公共外交上,白脸与红脸并唱,以红脸为主,白脸为辅,做到红脸更红,白脸更白。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改善缅甸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和民意,进而影响缅甸政府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具体实施时,中国要注重利用“白脸红脸效应”。红脸为主,是指在涉华舆论引导中要以表扬和肯定缅甸民众对华友善行为为主,促发他们对中国的“胞波”情;白脸为辅,是指必要的时候要在涉华舆论中对缅甸民众污华、怼华行为进行批评和否定,设法阻止或化解他们怼华行为的蔓延。红脸更红,就是要充分利用缅甸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影响、改善涉华舆论环境,弘扬缅甸社会普遍认可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以“心相通”带“民相亲”,再以“民相亲”促“国之交”。白脸更白,就是在缅甸涉华舆论环境出现了形势对中国不利时,中国官方外交未及时或不好处理时,必须要有更多的熟悉、热爱中缅两国的民间人士、民间组织以缅甸自己人视角或中国真爱粉视角及时站出来唱白脸,发出中国的另一种维护国家利益的声音。


    天佑缅甸!天佑中国!中缅“胞波”情,且行且珍惜!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