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有疯(深度)
7月23日到8月3日,一条中 国有关南 海主题的宣传片以每天24小时,每小时5次的频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密集播放。3分12秒的宣传片向全球受众介绍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合理、合法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澄清所谓南海仲裁案的闹剧真 相。
这是一个巨大的耳光!而且打这个耳光子的国家是跑到被打者里家里面去打的!而且要一连打十天,而且还要每天打120次!我在震惊之余,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一个国家竟然允许和自己的政府不一样的声音存在,并且允许其在公共场合进行传播,而且是如此巨大的幅度,而且是如此针锋相对的观点,而且是事关自己的重大国策!
美国真的疯了吗?
他的政府,他的国会,他的军人,他的党派,他的政法人员,他的爱国者,他的粉丝儿,他的追随者,他的航空母舰,他的那些智囊团,难道全都睡着了?他们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一个组织站出来,为了他们政府一起来阻止我们?
我曾经担心,他们中的一些激进分子会因此而抵制中国货,会向那个大屏幕抛掷杂物和鸡蛋,会游行示威喊口号!然而我又错了!因为此时此刻,在美国唐人街确实有一批人打着标语走过来了。然而,他们不是反对中国南海宣传片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反对美国政府的,更确切地说,是反对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政府的。他们是声援中国政府的!是因南海问题向美国政府讨要说法和施加压力的!
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OK!你们真棒!然而,我再一次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美国政府、军队、国会、法庭竟然都没有权力阻止言 论自由!
然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美国权威的教育思想库“亚洲协会”公布了一份报告,标题竟然是《全球化时代的数学和科学教育——美国能向中 国学习什么》。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一军事、经济、科技强国,美国不是全力以赴抵制中国的各种思想和观念,而是要向中国学习!
其实,早在去年7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经济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向中 国学习》的署名文章。作者斯坦恩在文章中说,如果你既想要活得好,又无所事事,只知道担心中 国发展,那还不如趁早从中 国学点东西。学习人家如何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大量储蓄及谨慎投资来使个人和国家变得富有。
在经济方面,美国学术界一直在探讨,为什么中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经济上的巨大进步?究竟哪些东西值得借鉴?在军事上《孙子兵法》被美国军事界奉为战争宝典。在文化上,美国在自己的国土上建设了近60多所孔子学府!他们不仅知道老子、庄子、韩非子,而且知道李时珍、张衡、董仲舒……
许多中 国人听到美国向中 国学习就飘飘然起来!甚至认为美国衰落了,不自信了。
其实都不是!美国不仅没有衰落,而且自信的很!因为美国不仅有人提出向中 国学习,而且还有人提出向朝 鲜学习,向俄罗斯学习,向伊拉克学习,向越南学习,向古巴学习,向世界各国学习!他们会在最落后的国家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
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不断学习的国家,一个允许各种意见充分表达的国家,一个能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的国家,一个有权力不能为的国家,不是自信是什么!不是发达是什么!不是进步是什么!也许,这正是美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真实原因所在!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我看见祖国的网络阵地上,一片喊打喊杀喊封之声。什么美狗、汉奸、叛徒、西奴、美爹、走狗;什么反D分子、卖国贼、特务、豺狼,什么删帖、禁言、销号;什么书籍下架、电影禁看、禁止&&&,一拨又一拨的“激进”分子,喊着口号,打着旗帜,如火如荼,不断揭批和揭发……
他们有人砸苹果手机、抵制肯德基、诅咒美国人;有人把自由、平等、民主、文明视为美国的专利去嘲笑;甚至有人喊出中国死十亿人,美国死三亿人的豪言壮语!
再看看一些大报大刊、舆论阵地、网络战士也全都因中 国政府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打出了自己的南海主张宣传片,而兴高彩烈,手舞足蹈,摇旗呐喊!好似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攻克了敌人的一个阵地,收复了一片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
而我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忽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惆怅和沉重!
是啊!一个国家允许另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广场上,宣传和自己的政 府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思想。这需要什么样的胸怀和包容能力!这需要什么样的规则制约!要打败这样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能力、心胸和文明?
-------------
延伸阅读:
美国社会的包容 从孩子开始
“全球视野”,就是要给孩子一颗包容的心,帮助他们去接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形式……所有与他们共存的种种“不同”。在美国,一项以“包容”为主题的课程,已经在孩子中间展开,让我们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
“不要嘲笑我”系列课程
PPM演唱组合的成员彼得·叶若创作了一首名为《不要嘲笑我》的歌曲,歌中唱道:“我胖,我瘦,我矮,我高,我聋,我瞎,嗨,我们不都是这样吗?”这首歌得到了美国小学校长联合会数千名会员的支持,叶若就此成立了Operation Respect组织,并开办了“不要嘲笑我”系列课程。到目前为止,美国和加拿大的18000名教育界人士已参与到这个课程中。课程借助音乐的形式,使反偏见的精神不仅仅进入孩子的头脑里,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和灵魂中。
“撕碎的心”
这是加州卡尔斯巴德的普通教师简·哈里森创造的一种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她手里握着一颗纸做的心,讲述一个孩子某天的经历。每当有人伤害这个孩子的感情时,她便把她手中的纸心撕开一个小口子。孩子们会跟随她一起回忆自己做过的让别人“撕碎心”的事情,逐渐意识到,偏见和歧视对别人的伤害。
“柠檬训练”
这是美国米勒儿童早期教育活动中的一项。这项活动中,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柠檬,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在地上滚、品尝、闻气味并仔细观察。然后老师把柠檬都收到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的那一个。孩子们做到了。虽然有一些柠檬脏了,有一些撞瘪了,还有一些上面有牙印,但是孩子们会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然后,老师把柠檬的皮剥掉,要求孩子们再找出自己的那个。当孩子们认识到根本无法做到时,他们学到了重要的一点:虽然我们的外表可能不同,但内心却是一样的。
“找到我们的家,认识我们自己”
这是美国洛杉矶包容教育博物馆向5岁以下儿童开放的一个展览,是关于种族和移民的多媒体课程。展览中还原了很多名人儿时的成长环境,例如非洲裔诗人兼小说家马亚·安杰洛学会阅读的杂货店,棒球教练乔·托尔的父母,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后所住的地方,以及运动员关颖珊、导演比利·克里斯特尔、吉他大师卡洛斯·山塔那、NBA球星卡里姆·阿卜杜-贾巴尔等人的生活场景。博物馆馆长列贝·吉夫特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欣赏不同文化的同时,对自身的背景感到自信。
来源:博客日报。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