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 大陆: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编辑:战略观察家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6-11-01 04:35:20 共1903人阅读
文章导读 台湾 | 大陆: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台湾 | 大陆: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2016-10-29 廖信忠 战略观察家

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

作者|廖信忠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台湾,现居大陆。著有《我们台湾这些年1》《我们台湾这些年2》《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


    “不同族群浮现了不同的记忆”


    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办大阅兵;在国军方面,也举办多场军力展示及小规模阅兵;北京邀请抗战老兵参加阅兵,国军也要颁抗战纪念勳章给老兵,不限在台湾大陆都可申请;北京说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国军说自己打了数场大规模惨烈战役。


    两岸政府在抗战70周年的议题上互争话语权。而台湾社会上,有一群人却在纪念台北大空袭70周年,那场空袭中有3000人死亡。


    一次抗战胜利纪念,不同地区,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族群浮现了不同的记忆。


    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与大陆就走上两条不同的路,渐行渐远。


    清政府在北方打输了甲午战争,结果在东南边本来八竿子不相干的小岛台湾命运就此改变,当清政府决定割让台湾,对台湾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棄子命运。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五十年,半个世纪,好几代人,对台湾的影响肯定无法抹去。


电影《赛德克‧巴莱》讨论日本带来的”文明”到底是什么,几乎是日据史观争论的核心


    “又被殖民了一次”


    日据五十年,台湾一方面受殖民政权的压迫,一方面祖国又认为台湾实质是日本领土,得不到祖国大陆的支持,在殖民主与祖国间同遭歧视与排挤。曾被亚洲週刊列为中文小说百强第23名,吴浊流的小说《亚细亚的孤儿》就是在讲这些事:一位日据时代的台湾知识份子一心嚮往祖国,他在日本饱受欺压,好不容易等到光复,到大陆后又不被认为是中国人而受到歧视误解,历经一连串打击,后来他慢慢认知错乱,最后发疯悲剧收场。


    你以为”亚细亚的孤儿”是罗大佑唱的那首歌,指泰北孤军吗?不是,那是指台湾。统治管理台湾这块土地的政权来来去去,西班牙人来了,荷兰人来了,明郑来了,清朝来了,日本人来了,最后国民党来了;你说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自己有选择权吗?不管谁来,咬著牙还不是要生活下去。


    有人说,最有资格自称"台湾人"的,是台湾的原住民高山族。我问了一个原住民朋友"1945年对你们来说代表些什麽",他开玩笑回答"又被殖民一次"。


    “台湾人受日本人奴化深”的观念在当时大陆来台人士眼裡是种主流,你会看到包括后来228事件,全面爆发衝突后,官方仍以此为理由来解释事变发生的主因。


电影《悲情城市》同一批知识分子在228事件后的愤怒


    “两岸并没有很多可以一同想像的载体”


    台湾跟大陆这一百多年来,实质有连繫的只有1945到1949这短短四年间,绝大多数的民众根本不足以了解大陆是什麽,这扇门就关上了,等到40年后这扇门又重新慢慢开启时,台湾人因为长期反攻大陆政治教育及宣传的影响,已经带著另一种有色角度好奇来看大陆。


    我意并不在重述一次那些所谓台湾"悲情"的历史,事实上,台湾人一大问题就是太常沉溺在自己所谓的悲情历史当中,用太多感动自我的悲情往事作为排拒他群体的理由,觉得为什麽别人都不能理解台湾人的想法。


    比悲情更可悲的是,明明大家都有类似的悲情,却又无法包容他者的悲情,假装不存在:犹太人亡国后远离他乡,千年来遭受歧视,遭有计画屠杀,本该是最能理解亡国之苦;复国之后,却同样迫害巴勒斯坦人,将他们赶出家园。上世纪90年代的巴尔干战争,不同的国家民族都能泪声俱下述说自己的悲情,不管你听那一方说,都很有道理都值得同情,他们彼此却又同样的手段去屠杀非我族类,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悲情并不意味著不同族群的人类可以相互理解,有时候反而变成族群间的零和。


    台湾意识强的人经常高喊"台湾人出头天",同样的,大陆也高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看似历史脉络不同,却殊途同归,背后都是一连串苦难、屈辱的历史条件所搭建而成的情感结构,台湾被割让出去后无法切身体会什麽是"百年国耻",从自身的立场只知道这块土地上的统治者来来去去,沉溺在自己的悲情裡;而大陆自然也难理解,为什么台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冷感,那是因为台湾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因为历史原因,慢慢培养出对"政权"的不信任,转而对自由的追求,对多元化的守护。


    如果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很遗憾,过去一百多年来,两岸并没有很多可以一同想像的载体。


    “这个时代是两岸一百多年来最好的时代”


    回顾台湾历史,早期开拓移民,漳州人泉州人械斗不停,他们面对粤籍客家人时,才意识到自己是闽籍;闽粤移民遇到原住民时,才意识到自己是汉人;待日本佔领台湾,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间,台湾人又意识到他们与日本本土人的不同;台湾光复国民党来接受台湾以后,让许多台湾人彻底失望,宁愿相信以前日本人做得更好;1949年外省移民大量来台,台湾人与外省人,从一开始冲突不断,经过了几十年,在这风雨飘摇的小岛上共同渡过不知多少外部而来的危机,大家都一样苦哈哈,待第二代,第三代人出生,省籍情结越来越淡。


    你会发现,从1895到1945,半个世纪,从1949到现在,又是半个世纪多一些,每半个世纪都会两三代人出生,不管什麽时代出生的人,历史都在他们所思所想当中留下烙印,并且凝聚形成了共同的历史经验,要建构共同的历史记忆,这并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每次是个漫长的建构过程。


    两岸过去一百多年来没有共同的历史经验,这并不代表未来不会有。幸运的是,这个时代是两岸一百多年来最好的时代,会有新的一代年轻人起来,他们没有太多的历史恩怨包袱,没有太多的意识型态,相较上一代,也更讲求个人主义。


    在习惯于集体叙事下,"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自私、离经判道,这种观点却忽略另一很重要的面向,毕竟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讲求"个人"不仅是诉求自己的观点,更进一步,也需要学习尊重不同的个体的想法,才能释放解压在"集体"中被压制的潜在矛盾;"个人"并不只是站在自己立场,更大的意义是,人终于有了他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选择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事物。


    台湾各族群间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生活",政权再怎麽更迭,政治再怎麽纷乱,即使在悲情之下也要苟延残喘得生活下去,同样的,两岸在价值观、意识型态上差得太多,讲几句话不投机就吵了起来,可是大家都在生活,撇开政治这些上层建筑的事,你却能在那些最柴米油盐,最俗气的事中找到共鸣。


    今年过年回台湾,我妹妹全家从美国回来,我看到我四岁小姪在那噫噫呀呀唱歌跳舞,我听了好几次才听清楚他在唱些啥:小苹果!我大惊问我妹,你们住美国他怎麽会唱小苹果?我妹理所当然说,他们幼儿园同学很多都大陆去的,全家都在听小苹果,他听久了自然就也会唱。


    过去台湾人对大陆传过来的事,总是小心翼翼,电视中出现了大陆用语,这是文化统战!广告中出现简体字,这是文化入侵!对大陆文化娱乐领域的事物,充满戒心,可是一曲"小苹果",几乎是一夕之间,佔领了台湾的大街小巷,大家都在唱都在跳,台湾人对这麽欢乐的歌曲毫无架招之力。


即使是台湾号称最”绿”,被认为是”逢中必反”的民视,依然唱小苹果唱得挺开心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以前各种文化交流团没做到,宋祖英、谭晶等人来台湾演唱没做到,什麽四野后代合唱团来台演唱更成了笑柄,宏大的家国民族深情号召没起什麽做用,反而最让人看不上眼,登不上大雅之堂最俗气的"小苹果"不费吹嘘之力就做到了。


    越是生活的事越能引起共鳴,如果几十年后,我们回忆起这几年,我们会说"那一年我也在唱小苹果"、"那一年我也在看兰陵王和甄缳传",甚至心照不宣会心一笑说"那年除夕我也在等陈冠希的片子",有这些共同的生活经验,那麽,属于两岸新一代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就慢慢被建构起来了。


    “我们都太沉溺在自己的历史情绪中”


    我们都太沉溺在自己的历史情绪当中,以致于忽略了对方也有苦难历程。龙应台今年在香港书展的演讲中,提出跨越不同历史记忆的「大倾听」时代,「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他的尊严」。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受苦故事,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战争经验,两岸有不同的历史记忆,这些都值得尊重,需要放下成见来倾听彼此,只有倾听,我们开始学著宽容,并且走向和解;过去我们都太习惯于宏大的叙事,有时反而成为互不兼容的情感框架,而只有我们承认"生活",真正懂得尊重柴米油盐,从这出发,才会慢慢开始有共同的新故事。


    如果21世纪真的是中国人的世纪,那并不僅是军力有多強,经济实力有多大,全世界都怕我们,我更盼望是倾听,包容及和解,成为一个典范,鼓舞世界上其他还在遭受苦难的人们与民族。


    老话一句:不管未来走向何方,我们依然血浓于水。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