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凯:从民族冲突到恐怖袭击——缅甸若开邦之困

编辑:观察者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7-09-02 10:29:11 共1853人阅读
文章导读 亨凯:从民族冲突到恐怖袭击——缅甸若开邦之困

    缅甸华人、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亨凯】

近期缅甸局势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8月25日,缅甸西部若开邦与孟加拉国毗邻的貌都、布迪洞、亚迪导等三市的30个哨站和一个国防驻扎地同时受到近千人的袭击,造成10名警员、1名士兵、1名出入境管理局官员死亡,9名士兵及众多百姓受伤,袭击中暴徒还抢走了6只枪支。另一方面,政府军也击毙了77名暴徒,活捉2名暴徒。

当天,缅甸政府宣布,发动了此次袭击的ARSA(若开罗兴伽拯救军,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为极端主义恐怖组织。军方也称,查获了许多印有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标志的压缩饼干等物资。目前,零星的袭击还在持续发生。这次袭击发生在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为首的若开事务顾问委员会向缅甸提交最终报告后的第二天。也是自2016年10月9日的袭击后,若开邦第二次受到大规模恐怖袭击。

8月27日,在缅甸若开邦孟都地区,人们聚集在袭击现场 图/新华社

8月27日,在缅甸若开邦孟都地区,一处遭袭击地点升起浓烟 图/新华社

2016年10月9日,貌都的三个哨站都遭到了恐怖袭击,造成9名边防军警死亡,哨站的48只枪支、6624颗子弹、164个弹夹、47柄刺枪被尽数抢走。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内,缅甸警方/军方和暴力团伙交火9次,击毙恐怖分子69人,抓获302名嫌犯;同时也造成19名军警牺牲、11人受伤。暴乱中有277栋房屋被烧毁。

这两次若开袭击事件,标志着自2012年以来的若开邦原住民和孟加拉移民/罗兴伽人之间的民族和宗教冲突彻底转型升级为恐怖袭击事件。不过,若开邦的冲突事件,有着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历史和文化矛盾。

本质:非法移民与恐怖主义

若开的民族与宗教问题由来已久。它的再度爆发与缅甸的体制大转型密不可分。若开邦地处缅甸西部,与孟加拉国和印度毗邻。因此长久以来就有南亚裔穆斯林群体进入当地生活。这个群体自称为“罗兴伽”人,其意为“去往若开生活的人”。“罗兴伽”人是缅甸目前最大的一个穆斯林群体,然而,对于这个群体在当地生活的历史和民族身份却有着重大争议。“罗兴伽”人以及西方支持该群体的学界和政界认为,该群体在缅甸居住已有1300多年历史,但缅甸学界和政府认为,缅甸没有罗兴伽民族,所谓“罗兴伽”人是在1825年英国占领缅甸后迁移至当地的孟加拉群体。

之所以对“罗兴伽”迁移缅甸的时间如此重视,并引起巨大争议,是因为缅甸《1982年公民法》规定,只有在1823年起就将缅甸作为长居地的民族群体才属于缅甸原住民,而原住民生来就有缅甸公民身份。缅甸《1982年公民法》规定公民有3种,即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虽然,根据《1982年公民法》,有一些“罗兴伽”人已获得各种公民身份,但均不被视为原住民,而是外来移民,因此无法获得完整的公民权利。缅甸目前法定有8大民族和135个支系民族/原住民。

由于大量“罗兴伽”人迁居若开邦,对当地若开族和缅族等原住民的生计造成挤压。因为宗教信仰所造成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些村落随着“罗兴伽”人的增加,一些若开原住民选择了搬迁,进一步造成“罗兴伽”人在逐步吞噬若开“领土”的现象。因此“罗兴伽”与当地原住民的矛盾由来已久。

早在社会主义纲领党时期,时任缅甸领导人奈温就曾在1978年进行过“普查”孟加拉人的“龙王”行动和“神鸟”行动,迫使20多万“罗兴伽”人逃回孟加拉国。后来在与孟加拉国经过协商后,缅甸于1992年-2005年重新接纳了23万“罗兴伽”人。据官方说法,目前若开邦邻近孟加拉国的貌都和布迪洞等冲突中心,“罗兴伽”人口已超过80%以上。

在军政府时期,慑于军政府的强硬及媒体报道的管制,“罗兴伽”问题一直消失在大众话语之中。然而,随着2010年,缅甸展开改革步伐、举行全国大选,2011年首个民选政府上台,解除媒体管制,军队退出一线国家管理工作后,“罗兴伽”冲突于2012年再次爆发。

2012年5月28日,由于一名若开女子受到3名“罗兴伽”人的强奸及杀害,一若开民族文化保护组织称此事是穆斯林为消灭若开民族而进行的阴谋,呼吁民众保卫民族及反击。6月3日,300多名情绪激动的若开民众在一长途车站袭击了载满穆斯林的汽车,造成10名穆斯林宗教人士死亡。随后,若开族与穆斯林群体展开互相报复,冲突蔓延至若开邦首府实兑市。同年10月,再度发生冲突。

根据当时的若开邦骚乱调查委员会的报告,2012年的两次冲突共造成了192人死亡(若开族58人、“罗兴伽”134人)、265人受伤(若开族148人、“罗兴伽”117人)、8614栋房屋被烧毁(若开族2055栋、“罗兴伽”6559栋),还有32座清真寺及22座佛寺被烧毁、超过10万人无家可归。2013年“罗兴伽”冲突自若开邦蔓延至缅甸中部曼德勒省的密铁拉市及我的家乡东北部掸邦的腊戌市,造成40多人死亡,数个清真寺被烧毁。

2016年10月以来再度发生的“罗兴伽”暴力冲突看似一样,实际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暴力对象不同。之前的冲突模式,均是个别“罗兴伽”人与个别原住民进行了“暴力伤害”后,引起广大社会向整个“罗兴伽”发起联合暴力“反抗”,冲突双方为“罗兴伽村民”和“原住民村民”。

然而,本次冲突却是“境外恐怖组织”鼓动/要挟“罗兴伽村民”联合、主动向缅甸警方发动的暴力攻击。事件的性质从民族之间的暴力冲突转变为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就有恐怖组织在国外视频网站上发布视频,宣称自己就是冲突的制造者。缅甸官方的新闻公布指出,恐怖组织进入“罗兴伽”聚居的村子,胁迫村民一起发动恐怖袭击,不配合者被恐怖分子斩首处罚。由于是针对缅甸军警发动的袭击,因此本次事件也有众多军、警牺牲,这也是与此前的多次冲突相异的现象。

总而言之,若开问题是从大量不同宗教信仰的非法移民造成社会结构变化进而促发社会不满,随着暴乱的累积,暴民/平民与恐怖分子结合,形成一种“平民恐怖主义”;其目标从争取平等生活权力进一步变为“宗教民族圣战”。

困境:国内事务升级为国际议题

若开问题原本是属于缅甸若开邦的内部问题,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成为地缘安全和国际问题。

曾任前总统吴登盛(作者注:在缅文中,名字前加“吴”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下同)的首席政治顾问、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哥哥莱,在与笔者商讨时指出“孟加拉裔恐怖组织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若开问题建立‘大孟加拉国’,这个‘建国’计划涵盖孟加拉国、缅甸若开邦和印度东南部。同时,某国出于自身利益,也在暗中支持着这个组织。”以上虽然是吴哥哥莱的个人观察,但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即若开邦的民族冲突,很有可能牵涉到更广泛的国家地缘安全问题。

若开邦目前也受到西方国家、联合国及西方一些人权组织的批评,指责缅甸在若开邦违反了人权,缅甸在对待若开问题上遭受着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缅甸国务资政杜昂山素季(作者注:在缅文中,名字前加“杜”是对成年女性的尊称)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一方面成立了以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为首的若开问题顾问委员会,一方面成立了以副总统吴敏绥为首的若开问题调查委员会。与此同时,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也对若开问题进行了独立调查。

8月25日,安南向缅甸政府提交最终报告

8月6日,副总统吴敏绥带领的调查委员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报告中对若开问题的反人类罪行(Crime against humanity)和种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的指控进行了反驳。副总统指出,自2016年10月以来,若开问题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恐怖分子袭击安全部队,第二阶段是政府致力于恢复社会安宁与法律秩序,第三阶段是恐怖分子继续杀害地区少数民族和穆斯林村民,恐吓和培训穆斯林村民参与恐怖活动。副总统指责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报告忽略了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及第二阶段中政府的人道主义救援努力,并刻意夸大冲突中的单方面伤亡和损失。副总统指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若开事件有种族屠杀(Genocide)的迹象。

8月23-24日,即恐怖袭击的前两天,安南携带着若开问题顾问委员会的最终报告分别会见了缅甸总统吴廷觉、国务资政杜昂山素季和国防总司令敏昂莱大将。国务资政部在会见后发表声明,感谢委员会的工作,并高度重视委员会的建议,会根据实际情况以最快和最高的效率实行委员会的建议。然而,国防总司令敏昂莱大将对安南的报告却持反对意见。

敏昂莱大将在会见安南时表示,报告中有多处不符合实际情况,并重点反驳了以下3点。首先,关于报告中《1982年公民法》不符合国际标准、阻碍穆斯林成为公民的观点,敏昂莱大将指出《1982年公民法》具有法律效用,将继续遵循该法。其次,关于报告中军方在若开邦部署过多军力的观点,敏昂莱大将指出当地警力无法保证地区的法律秩序,因此需要部署大量安全部队。其三,报告指责军方禁止在若开邦自由通行的问题,敏昂莱大将称,军方有允许记者进入若开邦,并配合完成了许多人道主义援助工作。

而前人民院议长、现任议会法律与特别事务委员会主任吴瑞曼也在25日发文表示,不接受任何个人和组织以民主和人权的名义,挑战国家主权、自由和领土归属。不接受以任何方式干涉国内事务。

8月29日,缅甸政府和军方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分别向各国使节和武官说明若开事态的发展。会上,孟加拉使馆武官表示,愿意就若开问题协助缅甸军方。而截至今日,联合国、美国国务院、印度外交部、土耳其外交部、美国驻缅甸使馆、英国驻缅甸使馆、澳大利亚驻缅甸使馆等纷纷就恐怖袭击事件表示谴责。英国同时在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商议缅甸若开问题,不过由于中国的否决该提议失败。

8月30日,仰光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抗议安南的最终报告,并要求总统尽快召开国家国防与安全理事会处理若开的安全问题。缅甸国家国防与安全理事会由总统、2名副总统、民族院议长、人民院议长、正副国防总司令、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政部长、边务部长等11人组成,是缅甸最高级别的国防与安全事务机制。由于该理事会中军方代表共有6人(一名副总统、国防部、内务部、边务部由总司令提名),被普遍认为由军方主导。同一天,缅甸驻马来西亚使馆前也有上千名“罗兴伽”人示威,要求停止对“罗兴伽”人的迫害。马来西亚政府曾于2016年就若开问题指责缅甸政府。

令缅甸倍感困扰的是,世界舆论场的不利。8月31日,缅甸各大媒体刊登了缅甸政府新闻发言人、总统府办公厅主任吴佐铁的文章: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谎言已绕地球一周。文中的舆情图显示,世界舆论几乎都是一面倒向“罗兴伽”群体。

蓝色表示支持 红色表示反对

民盟:思维落后事态发展

若开问题冲突不断并日益复杂,然而缅甸政府、军方、地方精英、社会对若开事务的认识却是落后而被动的。缅甸各界对若开事务的认识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吴登盛政府阶段。拥有长期军旅和从政经历的吴登盛其实在2012年首次爆发若开冲突时即已认识到该事件的严重性,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吴登盛政府希望将该事件作为当地事务来低调处理,因此,向联邦议会发函指出“若开事件是一起当地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而鼓动出来的。”然而,吴登盛政府低估了若开当地政治势力及在野势力对该事件的重视性,以及党内势力和在野势力试图通过该事件向政府施压的目的。联邦议会议员集体抗议总统信函的内容,导致总统信函无法在联邦议会宣读。这是吴登盛总统首次在联邦议会受到抵制。

此时正在泰国访问的时任议员杜昂山素季,在第一时间会见了泰国穆斯林群体,并向国内呼吁,“多数人应照顾少数人”。作为缅甸民主象征的杜昂山素季,以西方价值观出发,但对若开事务的复杂性缺少深刻了解。虽然,至今无法准确统计若开邦的“罗兴伽”人数,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罗兴伽”人口已经多到对当地原住民产生威胁。她的言论,也使她自2010年底从软禁中获释以来首次遭到民众的反对和批评。

在这个时期,官方、军方和民间在对该群体的民族身份是统一而明确的,即缅甸并不存在“罗兴伽”人,只有外来的“孟加拉裔”移民。而若开当地政治势力,也是从宗教、民族安全的角度来反对“罗兴伽”群体。

进入2016年民盟执政时期,缅甸对若开问题也进入到第二阶段,即越来越注意到了若开问题中的“国外元素”。缅甸国防总司令敏昂莱大将向媒体称,“若开事件是国外一个群体组织的入侵”。即将该事件定为影响国防的“入侵”问题。

而已成为国务资政的杜昂山素季在国际压力下,成立了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为首并包括3名外国顾问的若开问题顾问委员会。并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压力下,在缅甸召开了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向东盟成员解释若开事件原委。然而,这些做法却也受到缅甸国内广泛的反对,认为这将为国外势力介入缅甸事务提供了机会。杜昂山素季的国务资政部也是目前唯一表示支持安南最终报告的部门。此外,2016年10月,若开冲突转为恐怖袭击时杜昂山素季向媒体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恐怖袭击”的话,也广受缅甸民族主义者的批评。

杜昂山素季

而在对“罗兴伽”人的定性上,民盟政府也经历了几次变动,由于国际社会从人权和人道主义立场不接受“孟加拉裔”的称呼,民盟先是将该群体改称为“若开穆斯林”,但这样的称呼在国内外都受到了一致反对。因为,这个称呼先是把该群体视为“若开的”,又牵扯到整个若开邦的非“罗兴伽”穆斯林群体,并且该称呼有着将事件“宗教化”的危险,这对民盟政府反而更加不利。最后,民盟政府再次改口,并有了“内外区别”。在对国际社会发布新闻时采用“暴徒”一词,而面向国内时使用“孟加拉裔暴徒”一词。直至今年8月25日的袭击后,民盟政府又统一使用“ARSA极端恐怖分子”一词。整体来说,其思维还是落后于事态发展。

总而言之,若开问题的症结在于融合了以下四个元素:国际压力、普世价值、民族主义和政经利益。缅甸政府或军方在处理若开事务时,既要考虑到国内的安全稳定,也无法忽视日益加重的国际压力;在抵御外族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缅族政治力量与若开族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和平衡。而这就要求缅甸当局须有超越历史和单一民族观的远见,平衡国内民族主义势力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关系的魄力和技巧。而这对于只有一年多执政经验的年轻政党来说,负担或许太重。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