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是祖(籍)国与居住国的纽带(杨友荣)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3-08-12 16:38:55 共3546人阅读
文章导读 华侨华人是祖(籍)国与居住国的纽带(杨友荣)

 

华侨华人是祖(籍)国与居住国的纽带

杨友荣

    华侨华人是祖(籍)国与居住国之间天生的纽带,这是不争的事实,过去是如此,现在仍然是如此;世界各地的华人是如此,缅甸的华人也是如此。

    1948年,缅甸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我们就从缅甸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住在缅甸的华侨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里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简略地阐述一下。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把1949年至六十年代中期划为一个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划为另一个时期,从几个方面简单地阐述缅甸华侨华人为发展中缅胞波友谊的纽带作用。

第一个方面,贸易和办企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采取实施各种经济封锁政策,在当时,橡胶作为战略物资,更是被严格禁止输往中国,是当时的华商先辈们,组织“东方贸易公司”,利用缅甸奉行中立外交政策,得到缅甸政府的许可,把橡胶出口到中国,后来,又把橡胶移植到中国海南岛。这个公司吸收了当时缅甸高官入股。

    当时,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从华侨长期居住出发、从两国友好关系出发,号召华侨加入缅籍,开办民间工业,为缅甸建立民族资本工业,指出要有胸怀祖国、扎根缅甸、建设缅甸的战略方针,许多华侨企业家响应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许多民族工业,为缅甸的民族资本工业开了先河,而且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当时,缅甸华人企业出产的产品,曾经饮誉东南亚地区。

    今天,仰光的几个工业区、工业园的各行各业里,绝大多数是华人企业,在缅甸的民族工业里,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和当年响应周总理的指示是分不开的。

第二方面,医疗治病

    无论任何时期,医疗治病总是一个老大难,或由于医疗费用大,平民百姓,大都采取能挨过就挨过,能拖就拖,造成小病酿大病,大病无钱医。五十年代,缅华的前辈们,发起创办“华侨义务诊疗所”,费用很低,不分种族信仰,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高尚,华侨义务诊疗所不仅在市区内开办,也在仰光市郊和曼德勒开为,据统计,共有十一间之多,颇受广大缅甸人民和当地其他民族的好评,此一善举,比后来印侨开办的医所,提早很多年,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而停办。

    一年多以前,中国和平基金会派遣医疗队来仰,专门治疗眼疾,叫做“光明行”,也得到缅甸人民的好评。在缅甸,眼疾、白内障的病患者很多,“光明行”的方针不错,可惜只限于官方,由官方统一安排,发挥不出应有的宣传效果。我们曾经建议,仰光庆福宫有一间义务诊疗所,也还有多余的房间。庆福宫诊所是一间持有牌照的诊所,“光明行”可在该诊所立点,通过庆福宫诊所,预先接患者登记,医疗队只需按月来一次,每次治疗一个星期,实行常态化,久而久之,这个影响可就大了,可是,我们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反应。

第三方面,民间交流

    民间交流是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元素。中缅民间友谊渊源流长,在世界上,唯有缅甸人民称呼华人为“瑞苗胞波”,更可见一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缅民间往来非常密切,每年春节,缅华社会举办“春节文娱广场”,一连七天,其中每晚都有缅甸大剧“阿迎”,吸引众多缅甸民众到文娱广场和华人共度春节。1960年和1961年泼水节,由华商商会、兴商总会、店员联合会(缅华互助会的前身、华侨中学、南洋中学,五个单位共同组成“瑞苗胞波”花车队,载歌载舞,向缅甸政府高官、向缅甸人民拜年,曾轰动当时的仰光,收到极大效应。

    今年五月,吴登盛总统亲自批准成立“缅中友好协会”,而北京的“中缅友好协会”则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成立,他们都是有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从某一方面填补了官方与官方之间的不足之处。我们感觉到,双方政府都是注重这两个组织,因此,我们应该争取发挥这个组织的作用。我们有这么一个建议:不久前,莱比塘铜矿事情有了新的协议,据报道,根据协议中规定,万宝公司承诺每年捐助一百万美元给予有关缅甸民生的事务,开始运作以后,按年从万宝公司应得利润中抽出2%用作有关缅甸民生的工作。我们建议,国内有关方面和使领馆方面,应该向万宝公司建议,把上述捐助款项中的一部分,例如5%的款项或物资,通过缅中友协给予落实,一则提高透明度,再则提高中国公司的知名度;通过缅中友协,更能把捐助物资和款项落实到位,收到实际效果,也提高中国公司形象,提高缅中友协公信力。

第四点,融入主流社会

    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并不是新的课题,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早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缅甸的华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曾在当地主流社会中发挥作用。比较突出的人物是时任华商商会会长邱贻厥先生、杨文发先生、曼德勒苏知觉先生;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16名革命委员会成员中,就有两位地道华人一一旺枝准将和陈友才上校,他们的祖籍都是福建厦门人。九十年代以后,缅甸采取开放政策,华人许多后起之秀已开始接触主流社会,目前,他们主要活跃在商界和企业界,我们看到,无论其抱负如何,他们都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发展中缅友好关系的有生力量。

第五点,谈谈华文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更是民族延续的根本。近二十年来,仰光的华文教育,从无到有、从量到质,都有显着的变化。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更上一层楼。仰光的华文教断层几十年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也得到国侨办和驻缅使领馆的大力协助,已开拓了可喜局面。但以目前的师资和主客观条件,却需要集中力量创办一所正规华文学校,既备有缅文学校课程,兼备华文课程,才能广收生源,培养华缅英兼懂的高水平新一代华人子弟。我们认为,集中力量办好一间正规华文学校,是目前形势的需要,是踏踏实实的具体措施,应该合力共同实现。十多年前,缅华八个侨团联合创办了“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就是良好例子,由于当时的环境条件,不能开办正规学校,不得不使用“商业中心”字样,为了传播华文教育,不得不委屈求全,今天,我们应该领会这一精神,在坚持大原则下,利用今天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合力创办一间正规华文学校,是这个时期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任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其时矣!

    最后,我想总结地说,华人是两国之间的纽带,需要两国间和好相处,也需要华人之间相互团结,家和万事兴,才能共渡到美丽光明的彼岸。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2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杨先生说的具体,实在,与时俱进。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