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老师请教几句(了因 )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3-10-20 19:37:19 共2699人阅读
文章导读 向张老师请教几句(了因 )


 

向张老师请教几句 

(读“定位,正名,入流。”)

了因

    了因到仰光,张老师己拂袖而去,留下一片彩霞,令人目弦眼花,可惜未能面聆教益。想向张老师请教几句,未知肯否指教。

    首先,张老师是缅北腊昔果文中学外聘老师,这是在网站资料中得知的,因此张老师是果文教师并非华文教师。果文是缅甸法定的果敢,瓦少数民族文字,虽然是汉字,但不是“华文”。所以,张老师自我定位或有偏差?

    再者,缅北华人成份复杂,意识形态多元,信仰各异,价值观不一致,果文学校采用的教科书也不一样,用台湾版的就会有“国文”、“国语”的问题,缅南用北京华文学院编的课本,就没有这事。而缅北果文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学成后,适应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国情,社情。以利学子留学,谋生。所以果文学校一般都用台湾课本。

    另;老师受聘于学校,责任在教书,育人,培德。学校用何种课本,基本表明了该校主持者的立场,思想意识。老师的另一任务是“照本宣科”,教好课文,教会学生,没有义务去更改课文内容。先进者们会说,这是“教书匠”?但是,老师如有创新,创意,有违学校的创校宗旨,施教目的,改天可能就会“请便”,“炒鱿鱼”。请问张老师有意识到这点么?

    不管你是那一族的学生,进入学校就要按所用的课本学,老师不会因你是那一族而另做解说。如华侨,印侨学生读正规缅校,课本里说:”我国总统宇登盛”。外族学生绝不能提出置疑,或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能说“我国总统是宇登盛”,行吗?老师出道“尼卑都是我国的首都。”,学生如不照课文中准确的答案回答,那你就过不了关。“香港何时回归我国?”同学如回答“香港从来没回归我国!”,过得了关吗?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特殊环境会有特殊情况,基本解决的征结,是大人先生们,老师教授们编一套,适合本地社情,国情,人文大环境的教材,不然这种“错乱”,会继续存在。编就的课本,还不一定受欢迎,也许它和想象的环境,实际要求相去太远。

    1956年周思来总理莅临缅甸,在翁山体育场群众大会,向华侨发表具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历史性的讲话,他号召:“面向当地,落地生根,心向祖国,服务缅甸”,从那时开始,了因们心中早有了一个罗盘,明白自己的国家定位,自己此后的“处境”。张老师知道道吗,文革时期,曾经有一度说海外中国人入了他国国籍者,不再受国家保护。多少华人,华侨暗地里号淘大哭,伤心欲绝,如同弃婴。后来又说“嫁出去的女儿”,才稍觉宽慰。张老师当你投奔义父,受到并不平等的待遇,心里会有何感受,民主如美国,那种潜在的民族歧视,不时都会冒头,何况其他的国家。张老师说的争取民族权利,并不是任何国家都行得通的,会得到正义力量的支持,又得假以时日,又是长期的工作。”融入主流社会“是华人的奋斗目标,2000年或更早,祖籍国国侨办主任郭东坡先生指示,华侨,华人要以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中华民族的人格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人格为缅甸人民和缅甸的经济繁荣服务。大意如此,惜无原文可证。但是,他们要的是“同化”,我们说的是“入流”(借用),这“矛盾”如何统一是个大学问。美国华人争取融入主流的努力不懈,至今尚无鲜着成绩,提到骆家辉大使,了因们管他叫“黄香蕉”,外黄内白,他们并不代表华人的利益。

    最后,  了因认为要笫二、三代华侨,华人如张老师理智地,区分“国家”、“民族”、“祖籍”、“祖国”,恐难兑现,情理难以刈舍,理应如此,但血缘情感,情结难舍。到笫三代完全接受本地教育,思想中祖籍印象淡溥了,不用强调自会成为“黄香蕉”。所以,“华教”要弘扬,传统要传承,为的是要保族保根,和大环境争夺笫三代、笫四代或更多……。

    缅甸华人的一些概念是要改变,华文教育理念要改革,但不能脱离现实,国情、社情、政治趋势、实际需求,只谈理论。张老师是“汉办”外派老师,当然会知道“笫二语言教学”的对象,是“母语非华语”的外族人士,张老师来到缅北,周围都是讲汉语(云南话)的人,这样的环境没引起您的特殊感吗?可是缅甸华人社会里,还有母语非华语的华人,华裔。所以,只有立足于缅华社会,深入探讨社会结构,人文结构,政治格局,才能更完整地讨论研究华教问题。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4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张老师说的恰恰是缅北地区、当前的事。而不是说全缅、其他地区、或历史上的事。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是负责任的态度。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拜读了了因老师的文章,我们旅缅华人受益匪浅,这才找到我们华人应有的正确定位,分析的客观、公正、透彻。定位准备、合理、严谨。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