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分析】吴寄南:中日关系转圜-新的契机,新的起点

编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8-05-22 09:36:04 共1068人阅读
文章导读 【聚焦分析】吴寄南:中日关系转圜-新的契机,新的起点

学人简介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

5月8日至11日,中国领导人抵达东京参加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并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领导人时隔8年首次访问日本。那么,中日双方对这次访问究竟有何考量?这次访问有哪些看点?它将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详细解读。

时隔八年访日,双边关系阴霾稍散

问:中国领导人为何在时隔8年后访问日本?中方对此次访问如何定位?

答: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来,逢“8”的年份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惊喜: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今年恰好是40周年;1998年,中国领导人访日,这是历史上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踏上这块土地;2008年,中国领导人再次访日,签下了第四个政治文件;2018年,则将以中日重启高层互访而载入史册。

中国领导人这次访日堪称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场“重头戏”。这次访日的顶层设计定位很高,就是通过两国高层对话,重新确认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本精神,让双方重回正常发展的轨道,能共同致力于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将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付诸实践。

中国领导人这次访问是驱散中日关系阴霾、融化积冰的一场“及时雨”。近8年来,中日关系陷入了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但中方在坚持原则立场的同时,从未放弃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努力。近一时期,安倍内阁陆续释放了一些希望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信号,中方紧紧抓住这一有助中日关系局部转圜的“机会之窗”。中国领导人这次访日,既有在东京的高层峰会,也有到地方的参观访问,广泛接触日本各界人士;既有开诚布公的交底,又有接地气、得民心的举措,特别是时隔11年再向日本赠送一对朱鹮,显示了改善中日关系的极大诚意。

中国领导人这次访日也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场“热身跑”。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日本政府、企业和民众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日本是唯一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中日经济互补性强,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面临新挑战之际,亟需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取长补短、扩大互利合作。事实上,这次访日期间双方达成协议最多、成果最显著的是两国在节能环保、共享经济、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互利合作。

安倍进行战略调整,接待规格明显提高

问:日本政府对中国领导人到访给予高规格接待,日方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与8年前访日相比,日本政府将这次对中国领导人访日升格为仅次于国家元首的“公宾访问”,接待规格明显提高:一是增加了明仁天皇的宫中会见,二是安倍首相在国会会期内破例地离开东京随中国领导人赴北海道出席“中日省长知事论坛”,三是在北海道全程陪同中国领导人参观丰田汽车场和视察农场。安倍还临时起意,亲赴机场为中国领导人送行。

首先,突破对华僵局是安倍弥补外交空白、进行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安倍复出5年半里累计出访63次,超过他叔祖父佐藤荣的11次。他所谓的战略外交是以遏华制华为主线,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但目前不得不有所调整。这一方面是中国这些年来国力迅速增强,GDP已是日本的2.44倍,“一带一路”构想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另一方面,特朗普上任后不按常理出牌,日本越来越担心被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安倍需要适当淡化与中国的分歧,变“一边倒”为“两面下注”。这是他近来不断发出改善中日关系积极信号的背景。

其次,改善中日关系是安倍应对外部挑战、改善战略态势的紧迫需要。去年以来,国际形势的两大变化让日本当权者措手不及。一是特朗普秉持“美国优先”,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仅次于中国,担心美国用来敲打中国的大棒迟早会落到自己头上,亟需就应对贸易摩擦与中国进行协调。二是半岛出现和缓趋势,日本似有被撇在一边的可能。安倍和他的执政团队迫切希望中国支持日本参与半岛和平进程的谈判,支持日本解决被绑架日本人质的问题。

最后,改善中日关系也是安倍摆脱政治困境,争取连任的外交牌。中国作为日本最大的经贸伙伴,对日本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据调查,在华日企盈利的占60%以上,持平的近20%,日系汽车在华销售量已逼近日本国内市场。去年,访日中国游客达735万人,成为各地方自治体竞相争取的“香饽饽”。近期,安倍深受“地价门”等政治丑闻的困扰,内阁支持率已跌至30%的“危险水域”。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在改善中日关系上取得进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舆论响应和社会支持,也能为自己争取连任自民党总裁“加分”。

访问取得丰硕成果互访机制重新运转

问:中国领导人此次访问日本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领导人此次短促而紧凑的日本之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概括而言,主要有三大成果:

第一、重申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必须牢牢坚持的政治基础。中国领导人和安倍首相在回顾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就推动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安倍承诺将按照中日联合声明的规定,仅同台保持民间往来。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比喻为引领两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指南针”,这是迄今为止日本领导人在温故知新上最明确的表态。

第二、签署海空紧急联络机制的备忘录,这是两国历经10年的艰难谈判取得的旨在管控冲突的重大成果。中日间存在领土争端是客观的事实。两国在2014年底曾就管控分歧、缓和对立达成四项基础共识,而这次双方决定启动海空紧急联络机制,等于是摘除了有可能引发日本自卫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冲突的“导火线”,为双方进一步磋商建立军事互信措施奠定了基础。

第三、围绕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和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达成一系列有重大突破性意义的共识。中国领导人与安倍首相共同见证了10份合作文件的签署,涵盖了社会保障、服务业、医疗养老、金融、节能环保等诸多领域。例如,中方同意给予日方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对东京设立人民币清算行持积极态度;双方就协商重启本币互换协议等达成共识;双方还将合作向第三国出口基础设施;双方还一致同意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协定谈判步伐,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尽快出台,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关系回暖迈出首步,爬坡过坎不进则退

问:中日关系转圜对两国未来发展有何影响?对东亚地区有何意义?

答:中国领导人访日前在《朝日新闻》发表署名文章称,中日关系正“站在重返正常发展轨道的路口”。安倍首相予以积极的回应,他在欢迎招待会上强调中国领导人此访实现了两国关系重回正常轨道,中日关系“开始进入协调的时代”。虽然双方的看法略有差异,但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这次访问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回暖。这是两国人民之福音,也是东亚地区之幸事。

历史经验证明,中日两国“斗则俱损,和则两利”。双方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而彼此在经贸领域的互补性更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经过邦交正常化以来40多年的发展,中日关系已经完全超越了双边的框架。中日关系转寒为暖,重构战略互信,不仅有助于压缩域外大国纵横捭阖、挑拨离间的空间,也为同处东亚生产价值链的中日韩三国的全面战略合作奠定基础。中日韩将加快缔结自贸区协定,进而催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步伐。如果东亚各国能在政治上加强团结,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和人文交流日趋活跃,那么,无论国际上掀起怎样的狂风恶浪,终究难以阻遏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历史潮流。

毋庸置疑,中日关系的回暖目前还是比较脆弱的——两国间围绕领土和历史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国民感情的改善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中日关系总体上仍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进入小阳春以后也随时可能遭遇冷气旋而出现倒春寒。双方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改善势头,推动两国和平友好合作的航船沿着正确的航向破浪向前。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