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为何不针锋相对了?一年前的洞朗危机,差点让印度丢掉南亚 | 大棋局之印度篇

编辑:戎评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8-06-18 08:24:49 共1943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印为何不针锋相对了?一年前的洞朗危机,差点让印度丢掉南亚 | 大棋局之印度篇

来源:戎评 微信公众平台

戎评说策


   印度,以他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贾瓦拉哈尔.尼赫鲁

6月10日,印度总理莫迪以首次成员国领袖身份,出席上合峰会。

自4月武汉会晤之后,莫迪一改“反华”先锋角色,不仅拒绝参与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还破天荒的与宿敌巴基斯坦敌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达成停火协议。

渡尽劫波情谊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很多人没有想到,去年今日还在边境上剑拔弩张的中印,居然今年此时就坐地论道、谈笑风生。这一切,都似乎改变得太快……

是什么,改变了中印?改变了世界呢?

今天,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将在《大棋局系列印度篇》中,为大家讲述中印之间的恩怨情仇,与印度的大国情怀。老规矩,先从印度的地缘战略说起!

南亚次大陆上的王者

因喜马拉雅山脉与远东大陆阻隔的南亚次大陆上,作为唯一的地区大国,印度是南亚当之无愧的“王者”。

在地缘上,印度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洋方面,整个印度三面环海,宛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腹地,并将其一分为二。

大陆方面,由于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使北方中央帝国南下扩张的步伐被阻断,就连盛极一时的蒙古铁蹄也不得不臣服在巍峨的大山之下。历史上,印度除了那次被王玄策灭国之外,基本无任何外患之忧。

如果印度足够强大,这种海陆兼备的地缘优势,进,可挟洋自重,自成世界一级;退,可依山固守,称霸南亚次大陆!

1947年,当印度这颗明珠火速崛起于南亚之巅时,彼时踌躇满志的开国总理尼赫鲁,望着浩瀚的印度洋与亚洲大陆,说出了一句世界级的政治名言:

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什么才算“有声有色”呢?两句话:“印度洋,是印度的大洋”、“南亚,是印度的南亚”。为此,印度走上了海陆并肩的扩张计划。

1970年,印度启动位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要塞工程。作为东印度洋上的珍珠,尼科巴群岛是印度大洋战略的根本,也是东进越向太平洋的跳板。在这里部署大军,只要实力足够强大,随时都能封锁印太的生命咽喉——马六甲海峡。

1975年,印度对外扩张走向了巅峰。该年4月,印度以武力吞并了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锡金王国。当印军坦克在锡金宫廷街道碾起飒飒飞尘时,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小国,无不屈服在印度的淫威之下。

时过境迁,如今和平的主流已为武力扩张拷上枷锁,印度的手法迟早被国际社会所不齿。2013年,在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并以经济主流开创国家对外发展的新模式后,印度高层认识到,世界已经变了,他们迫切需要一种以经济为主的应对机制。

于是,在新德里抗衡“中国扩张”的争吵声里,印度洋“季风计划”仓促诞生。

白象决心:印度洋季风计划

2014年,在新任总理莫迪的主导下,印度推出了21世纪经济扩张战略:印度洋季风计划。而印度工业制造,是该计划的重中之重。

简单来讲,莫迪希望通过“季风计划”向南亚地区输出自己的工业产品,从而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张印度的势力,并最终在环印度洋地区确立印度的统治地位。还有一点,当时印度国内经济疲软,急需用季风计划刺激出口,缓解双赤字带来的财政亏空。

站在巍峨的德干高原上,雄心勃勃的莫迪用一句话道出了他对季风计划的期望:

让印度制造像印度洋温热的季风一样,充斥在环印度洋各个国家。

在“季风计划”里,有两个细节很有趣:

第一,在“季风计划”出炉后,印度国内普遍认为这是新德里对抗“一带一路”的经济战略。比如印度国内权威的《新印度快报》就多次强调:季风计划就是为了“抗衡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第二,还是在2014年,中国领导人曾为了推行“一带一路”专门到访印度。结果莫迪不买账,除了签署部分经贸协议之外,他压根都没提“一带一路”。

意思很明确了,季风计划就是对标一带一路,印度就是要跟中国唱对台戏!

本来中国的意思,是准备让一带一路与季风计划对接,大家一起把南亚这块蛋糕做大。但印度觉得中国是在渗透势力,想把中国挤压出去。好嘛,既然给脸不要脸,那咱各自看本事,手下见真章!

结果,印度的“季风”还没吹出国门,本土就被中国“攻陷”了……

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在前文提到过,季风计划的核心是印度的制造业。但面对中国经济攻势下席卷而来的中国制造,印度制造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比如当前最火的智能机。2015年,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大举进攻印度市场。一年后,小米以10亿美元的销售额问鼎印度市场冠军,紧随其后的则是中国蓝场Vivo和绿厂OPPO。截止2016年11月,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份额超过50%。

这个战绩,引起了印度本土制造业的恐慌。

2017年1月5日,印度媒体Business Standard以《中国手机正在屠杀印度本土品牌》为题,说来自中国的手机厂商正在印度攻城略地,使印度国产企业的处境岌岌可危。以印度第一大手机品牌Micromax为例,在中国厂商的挤压下,市场份额已经从第二暴跌至第四。

手机只是冰山一角,而在冰山之下,是印度制造在大战后留下的残肢断臂!

根据印度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845.4亿美元,增幅为21.4%。其中,印度自中国进口720.5亿美元,增幅为18.7%,进口货物主要是机电、工程装备、化工产品等。相比之下,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只有少得可怜的124.8亿美元,两国逆差接近600亿美元的高位。

这是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每年净赚印度600亿的收入!

毫不夸张的说,在中国制造的猛烈攻势下,缺乏竞争力的印度工业产品不但丢掉了原有的国际市场,连本土防线也近乎全军覆没。曾经被莫迪寄予厚望的印度制造还没有突围,就已被宰杀殆尽。至此,季风计划,名存实亡。

然而,季风计划不止是印度的扩张计划,还是莫迪转移国内经济危机的方针。随着“季风”的落败,印度面临的风险接踵而至。出口被封死、内需被外资赚走、大量产业链坏死,再加上印度年年增加军费,双赤字不断攀升、通货膨胀率增大。整个印度,已经处于火山爆发的边缘。

而这一切,都为后来的废钞与洞朗对峙,埋下了伏笔....

莫迪维新:废钞与反腐

2016年,被印度定义为最危险的一年。这一年,由于季风计划的失败和军费扩张,印度双赤字已高达8万亿卢比,占GDP的6%。

所谓“双赤字”,是指财政赤字+贸易赤字。说简单点,就是政府欠钱,国际贸易亏钱。中国也有赤字,2016年,中国财政赤字2.18万亿元,但我们贸易是赚钱的,基本能补上亏空。美国也有赤字,而且也是双赤字,但美国有美元这个国际货币,随时都能薅羊毛。

印度就比较惨了,啥都没有,做生意(国际)还到处亏。一部分印度人倒是富起来了,但中央财政却是年年亏损。印度要做全球制造中心、要做军事强国,都需要中央财政的拨款。所以,当时的印度政府工作核心就俩字:

搞钱,搞钱,搞钱!

有人说,钱嘛,大不了就一张纸,愁啥呢,一个字:印!三哥那会也是这么想的,开着印钞机就狂刷卢比。经济学上说过,印钞要根据种地的价值(社会实际财富)衡量。但三哥显然没意识到这问题,依然我行我素。结果,通货膨胀卢比贬值啦!

从上图可知,在2007年~2014年七年间,卢比的国际汇率持续走低。从1美元兑换37卢比,跌到1美元兑换67卢比。再这么搞下去,印度卢比迟早成津巴布韦币。

莫迪左手基建、右手军事,真正具备社会财富的有限资金被投入到虚无的强国计划里,天量的卢比散落民间。到了最后,银行没有钱,无法给政府贷款。印度当局迫切需要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把卢比回收到银行,让央行提升具备吸引大量现金流的储蓄率。(你账面有钱,人家才会在你这存钱)。

第二,如何增强卢比购买力,使中央政府能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

按照经济学规律来讲,印度这两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死局,除非革命...事实证明,三哥是敢想敢做的湿婆大神,人家真的革命了,只不过革的是老百姓的命。你猜莫迪做了啥?

    

2016年11月9日,在一次并未事先通知的电视讲话中,莫迪突然宣布:

面额500和1000卢比纸币,从即刻起停止流通,现有纸币必须在50天之内存入银行或兑换新币,否则沦为废纸。

根据印度央行2016年的数据,500与1000面额的卢比,在印度市场货币流通总量的86%。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史无前例、震惊世界、刷新人类三观的“壮举”。

一般来说,货币本身不值钱,有价值的只是国家赋予他的“购买力”,而“购买力”的背后则是政府权威支撑起的货币信誉。人民币是中国政府的信誉,卢比则是印度政府的信誉。而当一种货币不再被国家承认“购买力”时,它就是厕所的废纸。

莫迪够狠,为了钱,脸都不要了,自家发行的货币都不认,服气!

按照莫迪的说法,废钞是为了打击腐败,以经济改革提升人民生活。可事实上,废钞搞得最惨的还是印度平头老百姓。印度废钞令下发后,权贵们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套取大量新钞现金,使得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新钞为穷人兑换旧钞。咋办?上黑市啊!

前两年,印度就通过法令将洗钱合法化。不问来源,只要你存入银行并上缴30%的税收都不算黑钱(丧心病狂啊有木有)。

当印度人民把旧钞拿到黑市上兑换时,原本的等额交换被扣除“手续费”,只能换到原来价值的一半。诶,一半就一半吧,总比旧钞马上只能做厕纸好。可问题是,黑市上的新币哪来的?嘿嘿,当然是政府与银行部门里的“内鬼”啊。这哪里是反腐,完全是光明正大的收刮民脂民膏!

不过没关系,高种姓的印度权贵会告诉你:贱民为国家捐款,是他们的荣幸。

随着废钞令的生效,市场天量卢比涌入银行,印度重新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储蓄率。《印度时报》报道:本轮废钞改革为中央财政至少带来了450亿美元的收入。更可喜可贺的是,废钞令完美解决了印度货币超发的风险,当新币供应跟不上市场需求时,原来的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使印度中央政府持有的卢比再次具备巨额购买力。

莫迪这一轮操作下来,看得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是眼花缭乱。高,实在是高!但鲁迅曾曰过: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政府权贵联手宰割下,饱经摧残的印度人民,爆发了!

废钞令颁布后,印度拉贾斯坦邦、奥利赛邦、比哈尔邦等多地爆发大型骚乱。在一些中央政府管制力弱的省邦,那些因废钞而受损的利益集团鼓动群众走上街头,与政府对抗。截止2017年5月,印度各邦因废钞爆发的骚乱多达136起,死亡人数超过50人。

持续的骚乱、政府的不作为、民怨四起的地方...这场改革导致的长期动乱,最终让印度国内分裂势力看到了希望。6月8日,印度大吉岭地区爆发大规模骚乱,廓尔喀人独立组织趁势而起,大肆宣扬大吉岭民族独立。

此时的印度,国内局势已然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

危机面前,一个明智的政府应该做的是放开钱袋、安抚国内那些平民老百姓,然后再对分裂势力重拳出击。但莫迪当时手里有一个上千亿美元的扩军计划,他考虑的只有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快速平息骚乱。

第二,如何使扩军计划在废钞令后顺利进行。

莫迪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内部矛盾外部转移。印度,需要一个敌人,一个强大到能够团结13亿印度人、哪怕生活水平严重降低也要支持政府扩军的敌人。而中国,就是莫迪的选项。

大家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没错,就是洞朗对峙!

洞朗对峙与南亚博弈

2017年6月18日,在国内一片打砸声中,印军越过中印边界,洞朗危机爆发!

莫迪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洞朗对峙后,中国陆海空三军紧急联动,中印边境一片风声鹤唳,战争气息十分明显。

在中国这个外部强敌的威胁下,印度民间因废钞爆发的骚乱骤降,只余下分裂势力作怪。紧接着,莫迪又以应对北方威胁、打赢两线战争为由,大力推行扩军计划。8月12日,在中印边界浓烈的战争气息中,印度国防部发言人尼廷·瓦坎塔表示:

印度政府已做出史无前例的决定,政府计划未来十年在私营国防企业的辅助下投入1500亿美元对陆军进行现代化改造。

玩了半天,三哥算是把咱当凯子钓了。讲真,你把我竖起当靶子打没意见,但入侵领土就已经很过分了。既然你要赌大的,那我们玩把更大的。

南亚,就是对赌的筹码!

才开始印度说帮小弟不丹出头,这是中不争议领土。后来不丹外交部就说了,洞朗地区不是争议领土,不丹人也很奇怪为什么印度边境部队会进入中国领土。紧接着,中方高层又去了尼泊尔一趟,大谈特谈中尼铁路和中不铁路。尼泊尔也表态了,很期待中国的投资。

作为长期屈服在印度淫威之下的小国,尼泊尔和不丹每时每刻都担心重蹈锡金的覆辙。借助洞朗对峙,尼不两国希望通过中国这个域外力量抗衡印度的影响力。所以,在整个中印对峙期间,中国、不丹、尼泊尔的互动十分频繁。

到了这个阶段,中国已经把洞朗对峙升级成南亚博弈,并依托与尼不两国的互动,在针扎不进水泼不入的南亚北麓地区钉下一根楔子。

随后,东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又放出消息,已通过中方租借汉班拖达港审核,租借期99年。

连续两个多月,中国不断加码冲击地区格局,使南亚从印度一家独大的局面变为中印对垒。做到这个地步,印度也教训了,我们想要的也得到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印军滚蛋。

8月上旬,边海司放话,假如洞朗边界都有问题,那整个中印边界就都有问题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直白点,如果你印度觉得洞朗有问题,那我中国也可以认为其他边境也存在问题。结果8月15号,班公湖那边就打了起来。

等中国做出实际动作后,印度才猛然醒悟:惨了,局势即将失控,搞不好真的要打起来。莫迪寻思着反正扩军计划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就在8月28号宣布撤军。注意,只是印度单方面撤军,而解放军从未撤离。半年后,我们还在洞朗这个针对印度的高地上,修起了一座军事要塞。

不知是出于心虚还是害怕诚意不够,之前对厦门峰会一直保持缄默的印度,在撤军后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宣布道:内阁总理莫迪将在9月3日至5日访问中国福建厦门,并出席金砖国家厦门峰会。

印军撤了,莫迪来了,中印边境还是原来那个边境。但南亚,不再是曾经的南亚。次大陆,中国,来了!

2017年9月2日,印度洋上空。

坐在飞往中国厦门的飞机上,疲惫不堪的莫迪又回想起就任总理的那年。在那个酷暑的9月,伴随着新德里议会雷鸣般的掌声,“印度洋季风计划”横空出世。这股季风,是莫迪的骄傲、是工业的新生、更是印度的未来。

然而,整整三年过去了,印度制造并未如温润的季风般吹满印度洋每个角落。反而还在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进攻下,丢盔弃甲、丧地失城。可以肯定,用不了多久,强大中国制造就会攻陷印度全境。此时此刻,印度该做的不是如何反攻,而是精心沉思如何利用一带一路承接下中国淘汰的产业链。也许,这是莫迪唯一的希望,也是印度仅剩的未来。

望着浩瀚无垠的印度洋,正飞往中国的莫迪或许明白了一个道理:

印度洋从一开始就叫印度洋,而印度,只是刚好叫印度。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