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忠伟:中阿合作的蓝图与舟楫
学人简介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网络配图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是在国际形势百年不遇大变局之下,中阿共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旋律、共商新时代发展大计,以及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盛会。此会是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后开展的重要主场外交,亦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平台,定将成为推进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新动力与正能量。
“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十八大以来,中国中东外交的基本遵循,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文明品格:强调互信互利的平等性,呼吁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的互助性,谋划同甘共苦、吴越相救的义理性,禁戒势倾则绝、利穷则散的趋利性——外交者,唯达无我境界,方能实现全方位平衡;唯具备无私襟度,才能妥处中东复杂事务。
要言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国家品格、国家信誉、国格魅力,以及元首外交的领袖风范、人格魅力、战略价值,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精髓。2016年中国领导人的埃及、沙特、伊朗三国之行,显示出中国对中东外交的深远布局。大国首脑出访中东,同往几国者罕见。可见,惟有中国能牵挽各方、劝和促谈,合作发展。
阿拉伯国家是国际格局中的战略方阵及经济合作重要梯队。可以说,中阿合作具备天缘(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外交)、币缘(金融货币)及物缘(商品资源)四大条件。这些属性决定了中国对中东事务态度:面向未来、贡献智慧,提出方案、务实合作,加大斡旋、缓解冲突;包容互鉴、互利共赢,增进战略互信,实现复兴梦想,共建命运共同体。
阿拉伯国家正处于变革自强的关键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是主要矛盾。22个阿拉伯国家所处历史方位不同,发展段情有异,国力财富悬殊,大致分为三类:受“阿拉伯之春”浩劫摧残之国,乱后思定,痛则思变;饱受战火蹂躏之国,民生凋敝、百业待兴;长期安享繁荣之国,因感染“富贵病”而励志变革。
阿拉伯世界发展相对滞后,处于国际供应链低端。虽部分国家经济改革方兴未艾,但光影并存,任重道远。要言之,尚有部分国家为如下障碍所困——发展低谷、增长低速、产业低档、石油低价的“四低”,与财赤高升、失业高居、物价高涨、债务高攀的“四高”相交织,有被新一轮工业革命边缘化之虑。
显然,通过“再工业化”战略提升在国际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已成为阿拉伯国家普遍共识及施政重点。此乃旨在突破滞后困局的战略主动,为实现国强民富的复兴梦想带来了希望。但,脱困需助力,过河需觅石。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于急需经验、资金、技术的阿拉伯国家而言,实乃“历史性机遇”。
2016年1月23日,中国领导人在阿盟总部演讲时指出,“中东动荡,根源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此乃对中东困局的精准把脉及脱困蓝图的科学勾勒。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着眼于中阿长远利益,阐述了双方合作的新思想、新举措和新主张,规划了清晰、系统、完整、可行的路线图,为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领导人在讲话中指出,“发展是解决中东许多治理问题的钥匙”。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一样,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中国处于产业链最高点,“一带一路”将成为中阿合作主动力:扭住互联互通“龙头”,驱动油气与低碳能源合作的“双轮”、展开金融与高新技术合作“两翼”,合力破解和平之殇,携手跨越发展困境,引领中阿关系迈向新高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