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研究】范若兰 赵静:试析佛教对昂山素季政治思想的影响

编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8-07-28 10:30:15 共1492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研究】范若兰 赵静:试析佛教对昂山素季政治思想的影响

学人简介

作者系范若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赵静,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助教

关键词:缅甸  昂山素季  佛教  政治思想  女政治领袖

内容提要

昂山素季是缅甸著名政治领袖,又是虔诚的佛教徒,她用佛教来阐释民主、人权、自由、非暴力等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神革命论和参与式佛教,深化了其思想建构。佛教不仅是昂山素季政治思想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构成其思想的重要内容,并推动其思想的佛教化。本文主要利用昂山素季本人的文章、讲演、采访,梳理佛教在昂山素季政治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她如何运用佛教来阐释现代政治观念,以及佛教对其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影响。

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出身于政治家族,是缅甸开国之父昂山将军的女儿,她领导缅甸的民主运动,著书立说,形成系统的政治思想,其思想成为缅甸民主运动的指导思想,对当代缅甸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享誉世界的东南亚女性政治领袖。

在昂山素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佛教发挥着重要作用。昂山素季发表了不少著名文章和讲演,如《免于恐惧的自由》《菩提树下最清凉》《人权与缅甸》等,有不少文章收录在她的文集《来自缅甸的声音》中。此外,在对话集《希望之声:昂山素季与阿兰·克里门茨的对话》中,昂山素季以对话形式阐述了对个人政治参与的解读、民主政治的理解、佛教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的融合等问题。昂山素季用佛教理念阐释民主、人权、自由、非暴力,吸取佛教的内观禅定,发展其精神革命论,提出“参与式佛教”。昂山素季的政治思想将佛教与西方政治理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本土化,也有助于昂山素季政治思想的合法性,更易为民众所接受,成为其推动缅甸民主化、批判军政府的利器。本文拟利用昂山素季本人的文章、讲演、采访,梳理佛教在昂山素季政治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她如何运用佛教来阐释现代政治观念,以及佛教对其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影响。

一、佛教是昂山素季政治思想的重要来源

昂山素季政治思想包括民主、自由、非暴力、精神革命和参与式佛教,其思想来源是佛教、西方政治思想和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其中佛教是其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

缅甸是小乘佛教国家,绝大多数居民笃信佛教,历史上缅甸佛教与政治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佛教为古代王权提供合法性辩护,现代缅甸的统治者也一直利用这种政治叙事方式,对政权进行合法性论证。当昂山素季构建其政治思想体系时,她也同样使用佛教来实现这一目标,佛教深深嵌入她的思想和行动中,她用佛教理念来论证民主在缅甸存在的合理性,驳斥了军政府“缅甸社会不宜于民主”的论断。她强调,“统治者必须遵守佛陀的教诲,这些教诲的核心是真理、正义与仁爱。缅甸人民在斗争中所寻求的也正是建立在这些品质之上的政府。”

佛教本身有不少自由、民主理念,能为昂山素季提供思想资源,以之阐释现代民主、人权、自由观念。身心的解脱,也即自由,一直是绝大部分小乘佛教信徒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佛教中,一切有生命事物均需经历轮回,当人们愿意按照四谛、八正道来修行,就能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已有民主的思想。在其制定的政治体制中,部落首领由“议事会”选举产生,称为“王”;部落中重大事件由“人民大会”讨论决定。这被认为与现代民主制度中选举制、民主决议是相一致的。佛教思想中的“缘起性空”,为适应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缘起性空”指宇宙间的所有现象都是由多种条件和合而生的,世间没有任何恒常不变的主宰。因此,性空者,无自我,既然无我,就不会执着于主观个人主义,从而就容易保证佛教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佛教理念及其修行方式增强了昂山素季的精神力量。从1989年7月第一次被软禁起,昂山素季又遭遇多次软禁,每次都长达数年。她被软禁的时间总计大约15年,几乎与世隔绝,还要忍受与亲人分离及丈夫的去世。这种生离死别,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也是昂山素季心中永远的痛。佛教理念有助于昂山素季克服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佛教认为一切苦来源于欲望,欲望会使人的心灵不再平和,只有构筑起内心的平和,才能实现世界的和谐,这也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根基。昂山素季开始关注内心慈爱平和的力量。

“内观禅定”修行方式有助于昂山素季缓解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软禁期间,昂山素季得到缅甸著名高僧班迪达法师的《就在今生:佛陀的解脱之路》一书,作者主张凡人不必轮回数百世才能得道,如果他们每天内观禅修数小时,可能只要一世就能修得“正果”,还能提高道德层次。昂山素季参悟此书,禅修精进,每天早上4点30起床,接下来一小时进行冥想,“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直到自身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self-hypno tictrance)”。内观禅定对昂山素季产生了重要影响。她说:“禅修增强了我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禅修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禅修时,我会学会利用意识控制自己的思想”,“冥想让我变得更完美,让我变得有耐心”。内观禅定深化了昂山素季的政治思想,使其呈现佛教化特点。

二、佛教是昂山素季政治思想建构的重要内容

昂山素季的政治思想是佛教理念与西方思想的结合,她用佛教阐释现代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神革命论”和“参与式佛教”,以改造缅甸社会和民众。

(一)以佛教理念对现代观念进行阐释

1.民主

昂山素季认同民主,她引用《世界人权宣言》,强调指出,尽管各国的民主形式有所不同,但真正的民主,有一些基本条件:“人民应被充分授权,使他们能在国家的治理上充分参与。”H在她看来,民主最基本、最直观的含义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因此,民主指的是“政府由自由、公平选举产生,而其存续期间受到宪法条款的限制”,包括以下内容:

政府应由社会契约产生。昂山素季指出,在佛教经典中,国家就是契约的产物。起初,人们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中,彼此尊重,自觉履行义务。后来,他们的行为开始变得不受约束,社会混乱无序。为了秩序和安定,人们合力推选一位国王,这位国王需要民众与他达成一项协议,才建立王国。协议内容为:国王自身承诺以公平正义来治理国家,老百姓答应每年缴纳适量粮米作为回报。随着协议的生效,国家就产生了。此项协议的订立,显示了佛教思想中“社会契约产生国家”的观念。

民主应遵循普选制的原则。由于国王是通过民众一致同意选举产生的,因此,被称作“大平等”(Mahasammata,摩诃三末多)。昂山素季认为,这是西方民主“普选制”原则适于在缅甸实行的佛教基础。昂山素季认为,政府产生后,还需要执政的基准,以推进民主政治的实现。她从佛教中找到了支持,在佛教观念中,为王者并非能随心所欲运用神授之权,因此,她将“国王的十种义务”“防社稷衰亡七个善策”“助民四法”“统治者二十常规”“领袖六项”“王者八德”“克俭四法”作为政府执政的基准,其中,“国王的十种义务”最为重要,包括:慷慨、品行端正、自我牺牲、廉洁、仁慈、朴素、不发怒、非暴力、宽容自制以及无违人民的意志。在缅甸历史上,“国王的十种义务”一直是历代国王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评论他的标准。因此,民主政府也须向此十项准则看齐。

2.人权

昂山素季认为人权是民主最基本构成要素,人权是天赋的,人人平等,而民主最强烈的追求,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在佛教中,对于“人”赋予了最高的价值。因为所有拥有生命的事物,只有人类能够达到佛陀之道的最高境界。人的生命价值无限宝贵,“从梵天的住所掉下来一根针恰好碰着戳在地面的一根针,这比降生为人还要容易。”昂山素季认为,生而为人,一开始便拥有实现想法的权利,只是这需要社会给与足够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只有在民主社会才能被充分满足和实现。而在缅甸,置身在专制压迫和社会非正义之下的人们,无论男、女同样没有权利,个人价值往往被随意操纵。

3.自由

在昂山素季的政治思想中,自由不仅是宪法和法律上的保障,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她提出最著名的观点“免于恐惧的自由”,在昂山素季看来,自由就是免于恐惧,即达到无畏的状态。

在佛教思想中,存在着为人熟知的四种腐化之因:欲望、错误、无知和恐惧,它们压抑真相和正直,摧毁社会正义。其中,恐惧是导致缅甸社会失衡、腐化、民众无法获得自由的根本原因。在缅甸,普通民众生活在恐惧中,从根源上看,与缅甸殖民历史和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唯上的行为准则有关,从现实来看,则与军政府长期实行专制统治所造成的恐怖气氛有关,恐惧成为生活的习惯。昂山素季认为:“恐惧,就像许多事物一样,是一种习惯。如果你以恐惧的态度过日子,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变得畏首畏尾。”昂山素季得出结论,“没有安全,真正的自由便不存在。一个不安全的人是不会获得真正自由的。”

要想免于恐惧,获得自由,就需要达到无畏的状态。它不是血气之勇,而是内心没有恐惧的状态。它是一种天赋,更是三种勇气: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勇气;不断拒绝被勇气主宰而培养的勇气;以及面对连续不断的严酷压力而一再蒙生善良美德的勇气。只有做到真正的无畏,才能没有恐惧,也就实现了真正的自由。无畏也是实现和解和对话的必要条件,是对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

4.非暴力

非暴力是甘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昂山素季利用佛教思想,对非暴力主义进行诠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暴力理念,成为其推动民主运动的方式。

昂山素季指出,非暴力是佛教的基本要求,暴力是完全违背佛教教义的。佛教有五大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其中,不杀生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杀人和强奸已然被普遍视为暴力,抢劫侵犯他人私有财产所有权,亦可视为一种暴力。佛教还对掌握权力的人,提出了非暴力的要求。在“国王的十种义务”中,第七、八、九条义务规定:统治者须做到不发怒、非暴力、宽容。因为统治者手中控制着巨大的权力,因此当个人理性受到憎恨、恶意情绪的影响时,会爆发出较强破坏性的暴力。昂山素季认为,统治者应当包容、宽厚地处理各种政治歧见,她指出“一个好的统治者可以用仁爱来征服恶意、以美德征服邪恶、以慷慨征服悭吝、以真克服假”,并认为阿育王就是当今统治者的表率,因为阿育王以非暴力和怜悯为治国之道,不以严酷手段和不道德武力逼迫人民顺从。她强调,非暴力也是民主的要求。

(二)精神革命论

在对现代理念进行佛教阐释的基础上,昂山素季深化其思想建构,提出“精神革命论”,标志着其思想的佛教化。

在昂山素季的政治思想中,革命被划分为政治革命和精神革命两个范畴。在她看来,真正的革命必须是精神上的。一方面,因为军政府的高压独裁统治,政治革命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我们遭受巨大压迫,它(革命)几乎不可能只是一场政治或社会的革命。我们被各种各样的非正义法规所包围,以致几乎不能只进行政治或社会运动。因此,它必须是精神上的。”另一方面,精神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彻底,她认为,“典型的革命是精神上的革命,……一个仅以政府政策、机关的改换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为目标的革命,鲜有成功的机会。没有精神上的改革,则造成旧秩序中种种不平的那股力量将会继续运作,对改革和重建过程造成持续的威胁。仅仅叫喊要求自由、民主和人权,是不够的,还得要团结一致奋斗不懈,并有为永恒的真理牺牲的决心,及抵制贪欲、无知及恐惧等四种腐化的毅力。”昂山素季的精神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仁爱是精神革命的核心。缅甸民主运动屡遭镇压,面对强大的军人专制政权,昂山素季认为只有“仁爱”才能凝聚力量。“在我们的斗争中,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只有出于同情而支持我们的人民,一种团结的感情,那就是仁爱,关心他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整个运动的基础。”同时,仁爱也是克服恐惧的力量,昂山素季指出:“恐惧源于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源于缺乏仁爱。如果人间缺少仁爱,可能是因为你自己缺乏仁爱,或者你周围的人缺乏仁爱,所以你感到不安全,而不安全导致恐惧。”

仁爱来源于佛教的慈悲,昂山素季在长期软禁中,思考慈悲之于仁爱的意义。在她看来,仁爱是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爱与扶持,是休戚与共,是维系民众关系的基础。同时,仁爱具有传播性、扩散性、感染性和团聚性。在压迫之下,因为民众间存有仁爱,人们便会相互扶持,获得幸福。幸福与欢乐可以感染、并传播得更远,因而产生巨大的团聚力,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正义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对和平与平等的向往的家庭”。因此,她主张爱所有人,包括囚禁自己的仇敌。“我们的精神基础就是仁爱。仁爱不可只对那些支持你的人,它也应用于那些反对你的人。仁爱意味着同情他人,己所不为勿施于人。”只有所有人都被仁爱围绕时,和解才有实现的可能。

其次,信心是精神革命的重要基础。所谓信心指的是人民自信能凭借权力和能力,决定国家的命运,以及政府与人民在正义、自由及人权的原则之下互信。在佛教思想中,它是对道德、精神及善的信心,是人民获得福祉的四种美德中的居于第一位的美德。此外,信心还是衡量精神革命是否开展的标准。革命的发生是以缺乏自信者获得自信为衡量标准,对于社会而言,则是全体民众的自信。

其三,精神革命贵在积极行动和传播。在昂山素季的理念中,积极的行动和传播仁爱理念是有效开展精神革命的路径。在她看来,仁爱本质上就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是基于实现共同幸福的愿望而发生的。然而“仁爱不只是终点,我们必须唤起行动”。精神革命是一种积极的仁爱,它意味着要行动。“行动是命运的基石……如果有什么值得你为之争取奋斗的话,那就必须为此付出行动。”行动的标准为何?其一,做力所能及的事,以此减轻民众的苦痛;其二,积极地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昂山素季曾形象地指出“表达仁爱当然有很多形式。比如,当佛教徒试图去阻止将要互相打斗的双方,他会站出来并站到他们之间,如果双方要伤害对方必先伤害佛教徒。佛教徒通过牺牲自己的安全,来保护双方。”

(三)参与式佛教

在精神革命的基础上,昂山素季提出“参与式佛教”,动员民众参与民主运动,改造缅甸社会。佛教讲究业报轮回,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宿命论。对于绝大多数民众都是佛教徒的缅甸而言,业报轮回观念有利于社会安定,然而也导致了缺乏进取精神。现世的苦难,被认为是过去错误行为的苦果,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过去的无知导致现世的痛苦,只能默默忍受。甚至,“许多教徒认为,因为权力机构施行不义,你不用做什么,权力机构会自行灭亡”。昂山素季指出:“佛教徒不应该切断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把所有事情都看成业而全部接受,因为说到底,业意味着有所为”,她强调民主并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要奋斗争取,“民主,一如自由、公正,及其他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权力,并不是被‘给’的,而是要用勇气、决心和牺牲去赢得。”她认为,佛教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哲学,鼓励信徒去行动,佛教用语“业”(karma,羯磨)即包含有行动的意思。

佛教应该是参与式佛教,佛教徒应该积极领会和实践教义,积极行动,打破安于现状和宿命论。昂山素季指出,应该鼓励和培养民众质疑现状,而不是一味服从。同时,习惯面对真相,防止迷恋权威,从自我限制中解脱出来。她“尝试帮助他们自我教育,去更加了解情况、看得更清楚,而不要被害怕蒙蔽了双眼”。此外,还要保持民众的民主斗争意识。民主运动本质上与民众休戚相关,但向民众们空谈选举毫无意义,应该让他们明白从民主中能得到的权利。民主与民众的生活挂钩,才能真正点燃其对自由人权的渴望,才能真正懂得去承担“帮助别人逃脱这样一个不正义的、残忍的局面”的责任,也唯此才能保持民主斗争的持久性。通过“精神革命论”和“参与式佛教”,昂山素季政治思想呈现鲜明的佛教化特点,形成了完整的佛教化政治思想体系。

三、佛教对昂山素季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影响

佛教不仅是昂山素季政治思想的来源,构成其思想的内容,更对其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佛教构成昂山素季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推动其思想的深化及佛教化。从昂山素季政治思想形成和发展来看,佛教对其思想建构的影响在不断增强。在她刚步入缅甸政坛发表的文章和讲演中,只是流露出佛教的只言片语,佛教未曾对其政治思想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到昂山素季被监禁前后,她的佛教化倾向才明确起来,在《追求民主》《免于恐惧的自由》等文章中,她运用丰富的佛教修辞手段,阐释民主、人权、非暴力、自由,表现出她利用佛教进行政治思想本土化的自觉。昂山素季用佛教“毁坏四因”理论,解释了缅甸衰落的原因。她将矛头直指缅甸当局,随后,她利用佛教经典中的“大平等”故事,构建起了佛教修辞下的民主制度要素:社会契约产生政府、普选制和依法治国。她强调“国王的十种义务”可以作为衡量政府执政情况的基准,并从中找到非暴力的佛教源头。她还强调了佛教思想中“信心”和“无畏”两个要素,并指出民众需要达成两个要素所指的境界后,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实现真正精神上的革命。昂山素季还将佛教的仁爱和慈悲引入政治,认为:“我们要更好的民主,心怀慈悲的更完整民主。我们不应该羞于在政治中谈论慈悲和民情,关爱和民情应该是政治的一部分,因为讲法律的时候也必须怜悯,我们宁可用‘同理心’,这个词比‘怜悯’更温暖、温和。”

其次,佛教有助于昂山素季政治思想的本土化,不仅容易为民众所接受,也加强了自己的合法性,推动缅甸民主运动发展。在缅甸,佛教是绝大多数民众的信仰,用佛教阐释民主、人权、自由、非暴力等理念,将源自西方的观念与佛教相结合,民众由此理解了什么是民主、人权、自由,并认识到这些是符合佛教的,有力地反驳了军政府“缅甸不宜于民主”的论调。昂山素季将人权、自由、民主等概念与缅甸佛教价值体系建构起联系,为民主思想在缅甸建立了合法性基础。

昂山素季久居国外,被军政府攻击不懂佛教,不符合佛教和缅甸生活习俗,是个“外国女人”,昂山素季回击道:“我不认为自己是佛教政治家。我是佛教徒,我通过自己的生活领悟佛教,接受佛教的教导。”她对佛学的熟稔掌握和运用,表明她是虔诚佛教徒,对佛学有精深认识,为她赢得更多民众支持,也回击了军政府的抹黑。

昂山素季借助佛教阐释其思想,赢得僧侣的大力支持。僧侣在缅甸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民主运动中,他们是一股积极的力量。昂山素季在缅甸各地宣传时,大批僧侣来听演讲,并为她和民盟成员提供寺庙住宿,接受她的布施。当缅甸民主运动遭到镇压时,僧侣为民主人士提供庇护。“在民盟和僧侣之间,稳定地建立了兄弟般的合作情谊。”相比之下,军政府遭到僧侣的唾弃,僧侣不愿接受军人的布施,甚至不给他们举办超度亡灵的仪式,僧侣对军政府的抵制就是对其合法性的最大挑战。2007年僧侣成立“缅甸僧伽联盟”,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举行和平游行,他们身披袈裟,倒拿钵子,口念佛号,赤脚行走在大街上,表达对军政府的不满。一些僧侣还游行到昂山素季的家门口,向她表达支持和敬意。也就是说,昂山素季利用佛教来阐释政治思想,不仅赢得民众,也赢得僧侣的支持,这在佛国缅甸是重要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民盟政府的政府治理,吸取佛教的标准。昂山素季援引“国王的十种义务”,作为评判政府好坏的标准,2016年4月民盟政府掌权后,昂山素季按此标准施政和治理。昂山素季从各方政治势力权力平衡角度考虑,在权力分配时纳入少数民族、军人和其他群体。议会两院4名正副议长中有三位是少数民族。在三名正副总统中,民盟推举了一名少数民族代表出任副总统。内阁18位部长中,除三个部长按宪法规定是军人保留外,6名出自民盟,2名出自巩发党,7名出自独立人士。这种政府构成符合“慷慨”“宽容自制”的要求。

专制导致腐败,昂山素季对缅甸军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她对民盟政府的廉政有较高期许,制定一系列廉政规则。2016年4月1日,缅甸国家总统办公厅发布一份《赠送礼品指导手册》,规定接受礼品必须遵守相关规定,此后缅甸政府还成立了由15名成员组成的专门反贪腐机构。为了厉行节约,民盟政府还指示内阁部长,若要装修个人办公室或是部门设施,须自掏腰包。这些措施符合“品德端正”“自我牺牲”“廉洁”“朴素”等标准。

反对侵犯人权是昂山素季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她一直要求军政府释放所有政治犯。民盟政府执政后,昂山素季就以国务资政身份,发布有关特赦政治犯的国务资政办公室第一号命令,宣布释放激进分子、受牵连正在接受司法程序的学生。除了释放政治犯,民盟政府还推动议会废除侵犯人权的法律。2016年5月24日缅甸人民议会和民族议会通过废除《国家安全法》的议案。2016年9月22日,缅甸民族议会通过废除《国民紧急条例》的议案,上述法案以“安全”为由侵犯人权。这些措施符合“仁慈”“非暴力”原则。

民盟执政一年多,经济方面表现不佳,面对指责,昂山素季承认国家的政治进程和经济改革出现滞后现象,还表示若失民心,民盟政府愿意下台。按照“无违民意”原则,她说出这样的话,一点也不奇怪。

第四,“民主女神”与“菩萨”称号,引发对昂山素季的个人崇拜。昂山素季在缅甸民众中拥有巨大的威信,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其道德资本除了源于其父昂山将军的威望,更多的是来自于她的民主追求和牺牲奉献。她是民主斗士,坚强、坚忍、宁死不屈,遭遇长达15年的软禁,矢志不改,她被誉为“民主女神”,成为缅甸摆脱专制、追求民主的象征。同时,昂山素季将缅甸国家和民众摆在个人利益之前,宁愿忍受囚禁和与家人分离的痛苦,放弃幸福舒适的生活,舍小我而为大我,成就圣徒式牺牲,就像佛教中救苦救难的菩萨。昂山素季的奉献牺牲精神,使其成为“菩萨”;她的道德和革命,使其成为“明君”;她运用佛教对其政治思想的阐释,又在某种程度上是“高僧”,最终引发对她的个人崇拜。

作为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大权独揽,民盟事多由她裁决。2013年3月民盟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昂山素季当选为民盟领袖,她根据自己的意愿,推举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漠视民盟章程中规定的程序。资深党员温丁说,在党代表大会上,“没人敢在昂山素季面前畅所欲言,……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出于敬仰。”2015年大选时,面对国内佛教民族主义的批评,昂山素季未经民主程序,就将穆斯林排除在民盟候选人名单之外,这表明“民盟组织、意识形态和政策制定都是昂山素季的意志。”2016年,昂山素季成为国务资政,行使“总统之上”的权力,许多政府部门软弱低效,主要是因为昂山素季大权独揽,即便是小的决定,也要等她签署确认,使许多问题悬而未决。

昂山素季是革命型领袖,她不仅创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还试图以此改造缅甸社会。在她看来,缅甸民众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消极、畏惧,缅甸社会充满暴力、专制,因此,必须重新评价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昂山素季用佛教阐释民主、人权、自由、非暴力等现代概念,并提出精神革命和参与式佛教,她希望民众能克服安于现状的心态,培养民主和公民权利意识,以及敢于质疑和行动的能力,最终建立民主政治,实行善治。(注释略)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