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研究】李晨阳: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缅甸学大会有感

编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8-08-16 13:35:55 共1780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研究】李晨阳: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缅甸学大会有感

学人简介

作者系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配图

2018年8月3-5日,笔者和3位同事赴泰国曼谷参加了第十三届国际缅甸学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为“遥远的历史、当下的形势:学术视野下的缅甸”,会议共设46个小组讨论,正式发言的代表180多名,加上旁听的学者和学生,估计参会者总数超过了300人。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4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和缅甸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吴哥哥莱先生(上届总统吴登盛首席政治顾问)、曼德勒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系主任杜迪达吞教授共同组织了题为“缅甸民主的巩固: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的小组会议,著名缅甸问题专家、伦敦大学教授罗伯特·泰勒等3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小组的会议。纵观两天半的会议,笔者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西方学术界在国际缅甸学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缅甸学大会是由美国的缅甸研究基金会理事会创立的,具体由亚洲研究会(AAS)的分支机构缅甸研究团体(Burma Studies Group)在美国北伊利诺大学设立的缅甸研究中心负责组织,每两年举办一次,分别在北伊利诺大学和其他地区轮流进行。笔者首次得知国际缅甸学大会是在2002年,当时笔者的硕导李谋和博导贺圣达两位先生应美国加州富乐屯大学孙来臣博士的邀请,去瑞典哥德堡参加了当年9月的会议。笔者和同事自2012年开始参加这个学术盛会,迄今为止参加了3次,2014年因故未去。从近几次会议来看,中国学者牵头的小组讨论非常之少,2012年、2016年都只有1个,这次有3个,除笔者之外,还有在香港大学任教的韩恩泽副教授以及台湾中研院张雯勤研究员,其中张雯勤主持的小组讨论是组委会安排的,把几个单独报名的学者组合在一起。其实不仅中国学者牵头的小组会议少,来自日本、韩国、印度和东道主泰国以及研究对象缅甸的学者组织的小组会议也屈指可数。缅甸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昂敦的儿子梅特瑞·昂敦(Maitrii Aung Thwin)在本次会议上组织了两个小组会议,但他是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教师来参会的。这就是说由西方学者创立的国际缅甸学大会长期由欧美学者所把持。

其次是会议讨论的主题逐渐从以基础研究为主到历史与现实并重。美国北伊利诺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缅甸的历史与艺术,该中心出版的期刊《缅甸研究杂志》也只刊发历史和艺术方面的文章,初期的国际缅甸学大会议题集中在缅甸的历史、语言、文化、宗教、文学、艺术、音乐、人类学(民族学)、环境、卫生、女性、教育等领域,与缅甸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现实问题相关的议题很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增多,每届大会上相关的议题也就逐渐多了起来。从本届大会的40多个议题来看,基础研究与现状研究总体上各占半壁江山,缅甸的民主化、民盟执政评估、对外关系、经济发展、民族矛盾与和平进程、央地关系、市民社会、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罗兴亚人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为了满足与会者的要求,大会在闭幕式之前安排了由亚洲基金会代表主持的缅甸近况圆桌讨论,邀请缅甸学者吴哥哥莱以及前段时间鼓吹皎漂项目会给缅甸带来债务陷阱的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肖恩·特尼尔等人做了主旨发言,并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诸多问题。

再次是国外的缅甸研究水平总体上仍明显高于国内。除了组织好我们自己的小组会议之外,笔者和同事们还尽可能地多参加其他的小组会议,努力向其他国家的同行学习。笔者和同事们发现,其他国家的多数专家都非常注重研究中理论、概念、方法的运用以及规范化。比如,就罗兴亚人危机发言的几位西方专家都去过若开邦多次,展示的PPT图片很有震撼性。还有相当多的专家在发言时首先介绍他们的实地调研情况,然后再谈其观点。在香港大学副校长何立仁(Ian Holliday)教授组织的“民盟治理下的缅甸政治经济转型及其未来”小组会议上,他和他的几个博士生都规范地运用了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与概念。此外,我们在会议期间购买了30多本有关缅甸的英文著作,其中包括两套丛书。一套是由清迈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推出的“批判视角下的地区整合”丛书子项目“转型中的缅甸”;另一套是加拿大国际发展与研究中心支持的“理解缅甸发展奖学金项目”成果。这两套丛书研究的问题都比较具体,研究也很深入。在当下的中国,很难在短期产出如此丰富的国别研究成果。

第四是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依旧任重而道远。首先是奉献精神的问题。这次会议的注册费需要220美元,会议期间只有一次简单的招待会以及茶歇,会议所在的酒店是五星级,房价正好和中国因公到曼谷的住宿标准一致,但是不少学者由于经费不足或者为了节约,没有选择在会议酒店住宿,其中有位我们认识的知名专家竟然住着200多泰铢的酒店,然后每天西装革履来开会。近年来缅甸若开邦以及缅北的局势不稳,但是不少学者在发言中都提到他们曾在当地多次做过为时不短的田野调查。这是中国学者需要学习的。其次是语言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国内从事国别研究的学者不少可以熟练使用对象国语言,但是能同时通晓对象国语言以及英语的学者仍然太少,以至于会议期间发言和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第三是话语权的问题。从2000年至今的国际缅甸学大会,亚洲国家中只有新加坡承办过两次,这次在泰国举办是第三次。2016年在北伊利诺大学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缅甸学大会上,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曾极力争取承办下一届大会,但是未能如愿,我比较熟悉并有决策权的美国专家告诉我,他们想让国际缅甸学大会在缅甸国内举办一次。后来缅甸承办的条件不成熟,缅甸研究基金会理事会也没有联系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尽管我们可以提供的条件可能是最好的。笔者并不愿意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去过分解读会议承办方的选择,而是相信我们的研究水平与成果如果真能在国际上领先,那么国外的缅甸研究专家一定会愿意经常来中国交流。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笔者所在的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以及后来的缅甸研究院曾和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何立仁(现在的副校长)从2007年开始合作举办系列关于当代缅甸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到2014年共举办了8次,其中2次在昆明举行,也在新加坡出版了两本英文的会议论文集。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这项合作终止了,所以要想树立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会议品牌也不容易。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