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编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8-08-29 14:14:37 共1553人阅读
文章导读 【海上丝路】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学人简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郑和下西洋四次访问非洲,贯彻执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把中华文化远播到“际天极地”的非洲,以期与世界各国“共享太平之福”,从而掀起“万邦来朝”的“风云会”,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郑和船队远航非洲的史实,提前了华人移居非洲的历史,批驳了“欧洲人发现非洲”的谬论,回击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传颂着长颈鹿的友好佳话,为非洲大陆“向东看”提供了历史依据。600多年后的今天,宣传郑和船队远航非洲,有助于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深入人心。

网络配图

远航非洲促进中非和平友好交往

郑和船队四次远航非洲,在整个下西洋的事业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与距离“中华绝远”的海外国家友好交往,既是明朝廷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终极目标,也是郑和远赴非洲的真实动机。宣德六年(1431),郑和撰写并建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对下西洋事业作了历史性总结。碑文开宗明义,道出下西洋的宗旨:“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明王朝的声威和德望远播到当时航海所能及的“际天极地”的国家和地区;而这是“超三代而轶汉唐”,为以往任何盛世所不及。以最远访问东非沿海国家为标志,郑和下西洋前三次与后四次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航海以古里为限,航迹不出东南亚和南亚的范围。后阶段航海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或者由印度半岛西南岸小葛兰、别罗里港口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和马达加斯加岛一带,甚至远抵西非沿岸。以当时的世界地理知识水平,沿东非海岸南下所访问的一系列非洲国家,似乎囊括了极远的海外国家。这些国家纷纷随郑和船队数次来华访问,说明他们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感召,愿意与中国直接交往,从而揭开中非友谊的新篇章。

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和卜剌哇(今索马里东南岸布腊瓦)是当时东非重要的城邦国家,以海洋贸易而著称。郑和船队横渡印度洋,主要以这两个国家为直航非洲的贸易基地,这说明加强中非贸易往来是郑和船队的主要目的之一。郑和船队携带大量的金银、丝绸、锦缎、瓷器、漆器和茶叶等,与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比剌(今非洲莫桑比克岛)等非洲沿岸国家开展广泛的贸易活动,换取大量龙涎香、没药、乳香、象牙等当地特产,以及长颈鹿、斑马、狮子、犀牛、金钱豹、驼蹄鸡之类的奇珍异兽,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各国航海贸易的发展。郑和对非洲的四次访问,使中非之间的贸易得到空前加强,特别是大量中国陶瓷因此涌入非洲,使东非存留中国古陶瓷的遗址非常多。中非贸易的互补性成为郑和下西洋时期中非贸易得到空前加强的主因。永乐十三年(1415),在“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到访,遂遣使来华敬献长颈鹿(当时中国人误以为是麒麟),实现了中非之间的首次正式官方交往。当年,明成祖朱棣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接受“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文武群臣向明成祖祝贺道:“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端。”对各国使节纷纷欢聚京城的盛况,明成祖朱棣曾以“万方玉帛风云会”之句来概括,亚非数十个海外国家在中国首都欢聚一堂所形成的“风云会”盛况,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屡屡呈现,这在世界史上绝无仅有。

提前非洲华人移民史意义重大

郑和远航非洲还使其部分成员在非洲安家落户,世代延续至今。当年郑和远赴非洲船队的一艘船只在肯尼亚帕泰岛附近触礁,船员通过大船上的小船只逃难到附近的上加村。经过600余年的沧桑巨变,虽与当地居民通婚,融为一体,但这些华裔身上还顽强地保留着中国血统和传统。除眼睛、皮肤和头发像中国人外,他们重视学习和家教,懂中医按摩和拔罐;自家筑有院墙,室内还有土炕,使用扁担挑水,这在当地独一无二;就连岛上的饮食习惯也深受中国影响,椰子面烙饼的制作方法、特别是必须运用的小擀面杖,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高靠背方椅”是当地一大特产,坐上去比较舒坦,有后背可倚靠,这是中国人的贡献。这些因落难而永久定居非洲的数百名船员,其实是中国“移居”非洲的首批华人。郑和七下西洋从第四次开始远赴非洲,即在永乐十一年(1413),第七次下西洋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换言之,肯尼亚帕泰岛附近的船难应该发生在1414年至1433年之间。即使那次事故发生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0—1433)期间,郑和船队成员在华工首次登陆毛里求斯岛的1762年,即330多年前,早已因意外事故而成为首批非洲华侨;他们比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即1593年到南非的,还要早近200年,因而是当之无愧的首批非洲华人。

提前非洲华人移民史——把华人移民非洲的时间提前二三百年,同时把华人最早移民非洲的地点从非洲岛国转移到非洲大陆,即从毛里求斯改变为肯尼亚,这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郑和使团部分成员“移民”非洲表明,中国人不但早于欧洲殖民者抵达非洲,而且早于欧洲殖民者定居非洲。这一历史真相彻底戳穿了所谓“欧洲人发现非洲”的谬论,有力回击了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论”和“中国威胁论”并为今日中非贸易的蓬勃发展和非洲“向东看”提供了确凿的历史根据和理论支持。互补性和公平、平等的“二平贸易”是郑和船队开展海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换言之,中非之间公平互补的直接贸易早在欧洲殖民者登陆非洲大陆之前就开始了,非洲“向东看”和中国“走进非洲”始于600多年前。今天的中非贸易与合作,以及非洲出现的“向东看”,不过是600多年前中非直接贸易的延续和发展。提前非洲华人移民史,使郑和“移民”为当代华侨华人扎根非洲、融入当地社会树立了学习楷模。郑和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没有掠夺他人一分钱财,没有贩卖非洲一个奴隶,没有威胁任何一个国家。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和谐的民族,“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和和与共。基于此,世界一流船队出访的目的,不是抢掠土地、索取财物、奴役他人和恫吓别国,而是为了开展交流、发展友谊、拓展贸易,从郑和下西洋访问非洲到今天中国的对非政策,一脉相承,有口皆碑。

彰显海上丝绸之路深厚历史底蕴

依托着海洋交通中心站、航海贸易基地和贸易大本营所构建的贸易网络,郑和远航非洲将东非木骨都束、卜剌哇和麻林等地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体系,加强了东非沿岸各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促进了亚非之间海洋交通运输和贸易事业的发展,彰显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国际意义。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给拙著《非洲踏寻郑和路》(中文第四版)的序言中写到:“中国领导人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中国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系,这条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地中海以及非洲东海岸连接起来。600多年前在访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过程中,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数次造访肯尼亚古代麻林国,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书英文版在非洲的出版发行,将会使我们进一步领悟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深厚历史底蕴,必将为促成‘一带一路’倡议在肯尼亚结出丰硕果实作出新的贡献。”我们今天积极推进与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就要像郑和下西洋那样,建立和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完善的经贸网络,实现中外经贸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提升中国的世界威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今年9月将要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众多非洲国家首脑和代表会欢聚一堂,共商未来中非合作大计,这正是郑和下西洋时期亚非“风云会”盛况在新时代的再现,不但会谱写中非友好关系新篇章,而且会促使我们更加珍视郑和下西洋这一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