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报:《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之解读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9-01-04 11:57:14 共2316人阅读
文章导读 镜报:《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之解读

文/华安

    历史进程显示,《告台湾同胞书》宣示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的主要精神,为40年来大陆对台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作出了成功先导。《告台湾同胞书》,发自于中国政府?眼「祖国统一」和「民族繁荣」,而?手结束「军事对峙」、发展两岸关系,大思维、大胸怀、大愿景、大战略、大手笔,历史性大决策带来历史性大变化、推动形成历史性大趋势。

    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文告的方式,首次郑重宣示和平统一祖国大政方针。这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为新时期对台大政方针作出的历史性大决策。

一、亲情倾诉,申明两岸同胞共同完成统一的厚重意涵

    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何时照我还」。《告台湾同胞书》含同胞亲情、诉家人衷肠。开篇表示——在欢度新年之时,两岸同胞更加「相互思念」;对于两岸自1949年后「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不能团聚」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无不盼望早日结束」。继而指出——统一祖国是「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两岸同胞都「不能回避」「不应回避」;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的共同希望」。结语强调——统一祖国,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我们早一天完成这一使命,就可以早一天「共同创造我国空前未有的光辉灿烂的历史」,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光荣目标共同奋斗!」字里行间,浓浓骨肉亲情交融满满民族大义。对两岸统一热切呼吁,反映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共同利益,指明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共同目标,还将两岸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融为一体、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相互联系,可谓?眼现实、立意高远。这样同胞亲情呼唤、民族大义感召,两岸同胞共赴统一,责无旁贷、时不我待。

二、抚今追昔,传扬中华民族爱国统一的优秀传统

    中华儿女崇尚「爱国统一」的精神,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中华民族「享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尽管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都不曾使我们的民族陷于长久分裂。」中华民族为伟大的民族,其伟大所在的独特之处,即所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原创文明无一幸免发生断裂不一样,披荆斩棘绵延不绝,多元聚一体、悠悠五千年。古代中国,虽多有朝代兴替、屡见政权更迭,出现过地方割据、遭遇过外敌入侵,但总体上「合」多「分」少、「分」而必「合」,「统一」始终是大势和主流,「统一」一再造就中华「盛世」辉煌。其缘由,即中华民族特别具有「爱国统一」的优秀传统。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入侵并割地、「租」界,中华家园面临「瓜分豆剖」「四分五裂」,「民族振兴」「国家统一」成为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1949年完成国家主体统一,之后持续为国家的完全统一不懈努力。因而,《告台湾同胞书》进一步提出,近30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如果我们「还不能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那「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如此这般语重心长,意在强调——中华民族特别具有的「爱国统一」优秀传统,对于现今我们两岸同胞来说,既有理由为之骄傲,更需要、更应该并完全能够将之发扬光大。

三、因时制宜,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

    与国内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相适应,中国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尤其是继与日本建交、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后,又以美国同台湾「断交」「废约」并从台湾「撤军」为前提,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谈判。国际社会形成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提供了相应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随?「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需要「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随?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欢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爱国一家的精神,「共同为祖国统一和祖国建设事业继续作出积极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战略部署在对台工作上的体现,正?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所有爱国力量,既阐述了「各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更揭示了「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共同发展建国大业」乃形势发展所需和两岸人心所向。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落实文告中的基本主张,从主动缓和两岸关系入手,不仅在文告发表当日停止对金门岛屿的炮击,而且接连采取多方面举措,特别是将与金门一「炮」之隔的厦门划为经济特区,相继停止对台的海漂、空漂、高音喇叭宣传战,逐步落实对在大陆台胞、台属的政策,通过修改宪法增设特别行政区条款,适时撤销负责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州军区,陆续发布交通、民航、旅游等部门准备接待台湾同胞的有关规定。广大台湾同胞随即掀起要求两岸关系解冻的热潮,敦促台湾当局于1987年10月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于是,两岸对峙隔绝38年的人为藩篱终被冲破,两岸关系开启新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根据祖国大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需要,《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及其相关系列举措的施行,展现热望、诚意,言必信、行必果,为两岸关系后来的发展起到了「破冰」「开山」的历史作用。

四、集成创新,作出对台大政方针的重大调整

    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以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为神圣使命——1949年底,将「解放台湾」作为解放战争继续推进的一部份,确定为1950年的任务;1955年5月起,逐步提出国共两党进行第三次合作,通过谈判和平解放台湾;1958年「8.23炮战」后,总结「炮战」实际「联蒋抗美」挫败「划峡而治」图谋的战略效应,毛泽东陆续提出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1960年5月,周恩来将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概括为「一纲四目」,要点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台湾回归祖国」后「外交统一于中央」,其他由台湾自理;「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并「俟条件成熟」协商解决。由此,在70年代最后一年的第一天,《告台湾同胞书》总结前30年的两岸关系,强调「统一祖国人人有责」,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负有不容推诿的责任」;还表示「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做出宝贵的贡献」;进而正式提出「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替换此前所提的「解放台湾」。

    这样,实现两岸统一,台湾不再作为被「解放」的对象,而是作为「归回」的成员;承担统一责任的中国人,不光指「生活在大陆的」,也包括「生活在台湾的」;解决台湾问题,并不是大陆对台湾强制作为,而是大陆与台湾「通过商谈」;台湾「归回」后的建制,并不要求台湾改为与大陆一样,而要特别照顾台湾的各种实际情况;「发展建国大业」,并非大陆自行其是单打独奏,而是两岸同胞「爱国一家」集思广益。这是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改革开放前中央对台政策之大成,本?国家前途、民族利益、人民福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引领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论和实践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五、宏图大愿,筹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开端

    作为新时期宣示对台大政方针的重要文告,《告台湾同胞书》登高望远,展现谋求国家「和平统一」、民族「发展繁荣」的宏图大愿。其郑重提出:「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湾独立」是两岸「合作的基础」,我们既「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定要「考虑现实情况」,要「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且首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两岸应「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应「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上述主张,已基本反映了这样一些思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反对分裂、进行两岸交流、实现两岸「三通」、开展两岸商谈、两个「寄予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尊重台湾现状和民意、合情合理解决问题等。这些思想,对于后来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来说,已显相关雏形,亦可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开端。正是在《告台湾同胞书》基本主张的基础上,1981年叶剑英提出「九条建议」,包括「国共和谈」「三通四流」、设立特别行政区等;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增第31条,为设立特别行政区确定国家根本大法的依据;1983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六条设想」,包括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平等会谈和平统一,设立台湾特别行政区及相应安排等,使「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更加具体化、系统化;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正式将「和平统一」的方针与「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提为「我们的基本政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一国两制」构想列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和平统一」与「一国两制」合称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在此之后,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特别表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我们「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具体提出包括举行两岸「正式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谈判在内的「八项主张」;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2008年胡锦涛发表《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系统提出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及「六项主张」;2012年以来,习近平发表一系列对台工作重要论述,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三个充分」和「心灵契合」,强调坚持一中、反对「台独」的「六个任何」,强调「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强调「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强调两岸同胞通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纵而观之,从《告台湾同胞书》发端,经「叶九条」、《宪法》第31条、「邓六条」、「江八点」、《反分裂国家法》、「胡六条」等,到习近平的对台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对台工作的实践,一步步形成和完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在保持这一方针一贯性、连续性的同时,不断使之丰富、深化和发展。

六、高屋建瓴,推动形成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历史趋势

    40年前,《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尚处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台海两岸炮火相向之际,确为当时舆论所言「石破天惊」;40年来,《告台湾同胞书》的种种主张,深谋远虑、高屋建瓴,在世纪交替的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一一得到应验并升华。

    时至今日,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全方位展开,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两岸商谈(会谈)由两岸民航组织、两岸红十字组织、海协会与海基会、国台办与陆委会直到两岸领导人,台湾历次含有「台独」分裂意图的所谓「公投」均遭重挫,「一国两制」在港澳得到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海外华侨华人踊跃投身「反独促统」运动,一个中国的国际格局愈益巩固,台湾主流民意越来越多的认可大陆的成就和作为、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认清两岸必然统一的前景,台湾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到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并开始逐步享受大陆居民同等待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形成无可违逆迈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历史进程显示,《告台湾同胞书》宣示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的主要精神,为40年来大陆对台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作出了成功先导。其核心内涵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要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服从于「共同发展建国大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要以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分裂作为「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要两岸同胞「爱国一家」、两岸「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历史」。《告台湾同胞书》,发自于中国政府?眼「祖国统一」和「民族繁荣」,而?手结束「军事对峙」、发展两岸关系,大思维、大胸怀、大愿景、大战略、大手笔,历史性大决策带来历史性大变化、推动形成历史性大趋势。

    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光辉的历史文献,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堪为承先启后的奠基石、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