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埃:曼德勒的“新主”

编辑:胞波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9-08-06 21:41:11 共1428人阅读
文章导读 苏埃:曼德勒的“新主”

苏埃

来源:译自2019年7月13日周六《曼德勒日报》第4版

缅历1371年(公元2009年)曼德勒耶德纳蓬内比都(当年是京城)建城150周年。曾经以缅甸末代王朝都城而闻名的曼德勒,还因其拥有深厚的缅甸传统文化艺术底蕴,而成为缅甸的文化典范古都而驰名百年。曼德勒建城后,曾经与法国、英国等国家交往,而且还与近在咫尺的邻国有着密切的往来。特别是与邻国大国中国的关系,十分微妙,根据缅甸历代的历史经验,深知与其与之为敌,不如与其和睦相处。

其实,首期抵达曼德勒耶德纳蓬的“瑞苗胞波(亲戚兄弟)”(专指中国人华人)与蒲甘时代以武力强势进入的方式截然不同,他们效忠服务于缅甸皇族[2],持谦卑和谐的态度,从宗教、社交、乃至文化,方方面面完全遵循缅甸民族的习性,这一点毫无质疑。

这意味着,从曼德勒耶德纳蓬建立直至100周年(1959年),生活于曼德勒的由东北方向进入的群体(当然指华人德祐)不仅以正当的谋生方式[3],在当地居住,而且无论是宗教、社交、还是文化(习俗)都与当地“东道主”(指缅甸主流人群)能够保持一致,融为一体,真不愧为“瑞苗胞波”的荣誉称号!他们用连曼德勒人都感到“佩服[4](比之不如)”的方式生存于当地!无论如何,自1962年至1980乃至1990年之间,尽管各省邦实施了针对(外来)族群比较严格的政策[5],(族群)双方依然能够和睦相处,互不伤损。

1980年1984年期间,曼德勒发生了多场大火:赛丹区大火、吴佳吉胡同大火[6]...... 曼德勒市中心的房地产拥有权,受到了巨大“冲击”!让原住民老曼德勒人开始遭到了“蒙羞”[7]!友人哥金盛(华人名)感叹地说:“那些出高价购买房地产的人,并不是与我们同族的老曼德勒人(老华人)!我们老曼德勒(华人)的能力(有限)最多能盖一两层楼房!而他们竟能一下子盖7层8层高楼大厦!还要筑起高大的围墙!他们全属于“后来者”[8]!”

1990年左右,民地武组织纷纷“合法化”之际,由“东北角入口”进入的“客族群体”[9]将曼德勒作为其“驻扎之目的地”,而纷纷涌入曼德勒。特别(奇怪)的是,他们还有缅甸的名字,并持有缅甸的(粉红色)正式身份证[10]!

那个时候,缅币10万20万,对于老曼德勒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但是那些“后来者”们,却能够扛着数十万缅币的沉甸甸“钱袋”,一块一块地在曼德勒收购地皮!使得曼德勒从此发生了巨变!这一巨变,让深爱自己故土的较保守老曼德勒人作家艺人感到义愤填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在那个时候,很多“民族性”特强的文学作品纷纷出炉。那个时代,被称之为“文人”们“咬牙捏拳含泪”的“民族文学运动”时代!成为缅甸文学界的“历史性”时刻[11]!

这一浪潮,不仅不减反而增长!直到1996、2000、2003、2005、2010、2011等年代,简直到了“爆炸时期”!古城曼德勒城的“地价”最后高涨至数十亿数百亿缅币!“原住民”老曼德勒人,无论怎样努力工作,都无法与匹敌如此高涨的地价,最后,只得纷纷售出祖传的土地,转投别处(新区)。

目前,曼德勒的100万人口当中,至近年(两个一十年代后)由东北口进入的族群人口,据不准确统计,约10万人左右。确定的是,他们拥有的财产以及影响力,已经产生了“压倒性”的作用。他们拥有的服务市场及娱乐市场,已将曼德勒原有传统文化(或者说)缅甸传统文化秩序瞬间吞噬!

自耶德纳蓬建城时起直至建城100周年之际,“逐水草而居”并抵达此地的“瑞苗胞波”族群,吃曼德勒饭喝曼德勒水呼吸曼德勒空气,最后已经成为真正曼德勒人,能够在传承曼德勒(缅甸)文化的背景之下,与当地曼德勒人融为一体!

可是在建城130年-140年之后,进入曼德勒的“瑞苗胞波”却属于“不管黑猫白猫,只要发财就是好猫[12]”的群体!他们秉持:“第一是发财;第二还是发财;第三依然是发财!”的理念,认为“发财才是硬道理”[13]的他们,不择手段,纷纷涌入曼德勒!因此,我们无法再像对待(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成为真正曼德勒人而自豪的老胞波一样,感到欣慰!他们已与权贵狼狈为奸[14],成为曼德勒的主导者!这些人,尽管他们对缅语的某些字母发音并不标准,但是在唱缅甸国歌“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拥有的土地!”之际,却比老曼德勒人瑞苗胞波还要标准[15]!不是吗?他们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曼德勒市的“荣耀”的新主[16]?!

附注:

[1]苏埃,缅甸著名左翼作家。据其自述,他是“看着鲁迅的小说成长起来的”。对中国以及缅共历史情况十分熟悉。2015年访华期间,曾建言,中方应该邀请昂山素季访华,方能达到真正中缅友好。当时他得到的回复是:“昂山素季不代表执政党”,当时他就用缅甸历史反驳:“30多年前,在人民大会堂,毛泽东主席还会见过缅共总书记!缅共当时也不是执政党!”可见他对中缅关系的深入了解。(后来昂山素季终于应中共的邀请,破冰访华,对中缅关系产生了极其正面的影响)他的以上文章尽管有些偏激,但不能简单划入“反华”文章,文中所反映的情况,尽管有些“误读误判”,但很多也确属实。或者说,反映了缅甸当地民众的内心世界。值得深思。

[2]“ 效忠服务于缅甸皇族”的华人德祐,是有历史根据的。比如:与缅甸皇帝敏董王关系甚密的滇籍华人尹蓉、敏董王之兄长蒲甘王之甥女婿曼德勒古遗址“瑞恩彬”寺庙”施主吴瑟鑫(中文名:李为贵)等。

[3]文中的“正当的谋生方式”一句主要是针对后面所述“后来者(又称“山上德祐”)”群体的“非正当谋生方式”,这一点也是当地主流群体感到最“不能接受”的。原因是,这些“后来者德祐”成为土豪的途径“十分见不得人”。

[4]“ 连曼德勒人都感到“佩服(比之不如)”的方式生存于当地”这一句也是有根据的。暂且不说当年的“老胞波”,即便是今天还健在的华人领袖(如:周天凤、李祖才等),他们的乐善好施的举措都让缅甸人感到“望尘莫及”。

[5]“ 针对(外来)族群比较严格的政策”指上世纪90年代前后,缅甸移民局对“外侨”(特别是对华侨)实施的打压政策,曾经让当时的华侨叫苦连天。但是之后(正因为受不住这样的打压)华人也纷纷申请“入籍”(加入缅籍)。

[6]“ 赛丹区大火、吴佳吉胡同大火”上世纪八十年代,曼德勒市内发生三场大火。“赛丹区”位于26条街,86*87之间,原“赛丹电影院”胡同内;“吴佳吉胡同”位于84条街*36条街角,发生在1984年3月24日,这大火让曼德勒市中心建筑“毁于一旦”。曼德勒市貌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旧主人纷纷将地皮卖出后迁走。(这两次之间还有一次大火发生在19条街往北方向)。三次大火后,曼德勒市内主人几乎全数“易人”,对此情此景,缅甸文人感到 “最无法接受”的!

[7]“ 老曼德勒人开始遭到了“蒙羞””就是指以上三场大火后,曼德勒主人“易人”之事实。其实,当时的情景也并不是“后来者”强迫其迁居,当时以这样“大钱袋”来购买房地产者,原来主人们还“感谢都来不及”!其实,真的要说“蒙羞”应该是他们自己的“败家”!谁叫他们当时把“家”卖走,一走了之呢!

[8]“后来者”就是指“非老瓦城人华人”,专指由缅北迁入曼德勒的土豪们。

[9]“ 由“东北角入口”进入的“客族群体””意思同上。与“1990年左右,民地武组织纷纷“合法化”之际”一句配合专指缅北“民地武地区”迁居曼德勒的华人。

[10]“ 特别(奇怪)的是,他们还有缅甸的姓名,并持有缅甸的正式身份证”意味:这些身份证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他们(指舆论)想将这些“后来者”与中国人画上等号。这与事实根本不符。这些“后来者”群体,尽管与当地主流社会,有些文化差异,但是其身份原本就属于土生土长于缅北的华人。

[11]“ 成为缅甸文学界的“历史性”时刻”,应该是指2011-2012年吴登盛总统执政期间,突然宣布对“第四支柱(即:媒体舆论)放宽松政策”的那段时间,当时,“亲欧美”的媒体,一瞬间找到“切入口”,以曼德勒为“文化堡垒”的“反华文章”甚嚣尘上。主要就是利用了文中所述缅甸文人们的“咬牙捏拳含泪”的民族情绪,进行反华舆论的渲染。但是在之后中国使领馆加大力度“公共外交”行为的扭转下,这种“反华情绪”得以有效控制。当然这股情绪一直成为文人们“耿耿于怀”的“心结”。其实将所谓的“后来者”与中国人画上等号,为实有点牵强。

[12] “不管黑猫白猫,只要发财”,这肯定是对邓小平的“名言”有所歪曲。

[13] “发财才是硬道理”,应该也是对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名言的“误解”。从这两句看出作者对邓小平还是“耿耿于怀”。即缅甸左翼作家的“纠结”?

[14]“与执政者配合”,这是亲美的反华文章一贯“伎俩”,将“德祐权贵(crony)”与“执政者(实际上专指军人集团)”连在一块,一起打。故意将这两个群体描写为“狼狈为奸、同流合污”。当然由于这种煽动,更让人们产生错觉。

[15]唱缅甸国歌“ 比老曼德勒人瑞苗胞波还要更加标准”,因为缅甸国歌歌词是“这是我的国家,我的土地,我拥有的土地”,因此这是故意讽刺“后来者(德祐)”霸占吞噬了缅甸曼德勒。

[16]“ 他们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曼德勒市的“荣耀””,很明显,是讲反话,讽刺。

附件:原文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