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凯:缅甸大选与华人未来的反思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0-09-12 14:07:17 共1890人阅读
文章导读 亨凯:缅甸大选与华人未来的反思

作者:亨凯

2018年春节仰光唐人街夜景(缅华网摄影 

随着选举委员会宣布竞选活动开始,缅甸社会再次进入到全民政治的状态。被这股选举浪潮激起政治激情的,除了缅甸“本土民族”也有大量的“华人”。笔者就看到许多华人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表态支持某个政党。华人开始关注“自己国家”的政治,说明华人的“国民意识”开始觉醒,这是好的现象。然而,一位朋友转发的一则博文却促发了笔者对华人在缅未来的反思。

果敢人的文化权利

那是一篇配图博文,图片是缅甸北部果敢地区的果敢族候选人,他们是国内某大党的候选人,照片上他们身着果敢民族服饰,用“果敢文”标注着他们的姓名和参选的议席。原博主这样写道,“还以为是宣布中国大选的候选人呢,看了下方的标识才知道是缅甸的,大家需要谨慎思考呀”。友人或许并未察觉有何不妥,于是转发了这篇博文并简单评论说,“不管如何,那个地方还是那个政党会赢”。而下方,就有人来评论说,“为何不写缅文?”,“缅甸的官方文字是缅文。”友人只好解释到,“可能也有缅文版吧”,“那个地区华人比较多,此前缅甸的华人都没机会读缅文,大家都不懂缅文,是有原因的,请理解”。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个人事件,也并未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但是这条博文以及转发和评论的背后却有着令人不可忽视的隐患,即狭隘的大民族主义陷阱。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参与了陷阱的构建,而不知自己也是该陷阱的潜在“对象”。因为,先抛开缅甸歧视性的民族政策不谈,但被认定为原住民的群体的语言文化都是受到宪法保护的,而果敢族是缅甸认可的原住民之一。果敢族有权利使用“果敢文”来为自己竞选,正如一些掸族政党也是使用掸文来进行宣传一样。果敢族在政治上是缅甸的原住民,但在文化和血统上又属于华人。所以,当我们否定了果敢人的文化权力,或者说没有意识到需要捍卫果敢人的权力,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就是否定了华人文化的权力。如果以一种更为严峻的角度而言,是将自己的生存空间推向更恶劣的状态。

因为,即便我们认同了缅甸的“大民族主义”,但缅甸的“大民族主义”并没有认同我们,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属于那个“大民族”。

两种“华人原住民”

我们知道根据1982年的公民法,缅甸的公民被分为3等,即公民、准公民和客籍公民。缅甸华人根据各自的情况,既有持公民身份的,也有持准公民和客籍公民身份的。虽然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但可以相信缅甸华人中持准公民和客籍公民的占大多数。此外,还有大部分是持不属于“公民体系”的国民登记证和无任何身份证件者。而根据宪法、选举法和政党法,只有两代原住民公民(父母及自己均是原住民和公民)才能参选总统,只有两代公民(父母及自己均是公民)才可以参选议员。因此,绝大多数的缅甸华人都被排除在了缅甸政治之外。

只有两个“华人”群体在这方面获得了“突破”。一是“勐稳人”,由于勐稳人领袖们长年的努力争取,2016年初,时任总统吴登盛下达书面文件,明确“勐稳人”即“勐稳珀玛”(勐稳缅族)。这意味着缅甸认可了“勐稳人”作为缅甸大家庭成员的重要象征。但考虑到勐稳人的父母身份以及目前大量勐稳人依然还处于从“国民登记证”转换为“公民证”的阶段,勐稳人的参政空间尚未真正打开。

其次就是“果敢人”了。果敢人是缅甸早已认可的“原住民”,也就是天生的“公民”,因此从法理上来说“果敢族”是缅甸“华人群体”中唯一一个拥有完全的政治参与权的群体。虽然在现实层面,根据2014年全国人口普查,果敢地区45%的人口没有任何身份证件,只有11.7%的人口拥有公民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即便目前果敢同盟军与中央处于敌对的战争关系,但果敢人的“原住民”地位没有受过任何影响。而也正因为果敢人的“原住民”地位,使得在1960年代全国华校被收归国有后,缅北特别是腊戌的华校能以“果文”学校的身份继续存在至今,在这期间甚至还诞生了许多新的“华校”。

缅甸民族识别的科学性

笔者的上述观点,并非是在煽动华人与缅甸主体民族之间的对立或者宣扬华人民族主义,而是希望协助华人理解现实的民族政治生活环境,并在此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华人在缅甸的未来发展。而缅甸华人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华人与缅甸主体民族的关系。

为此,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缅甸主体民族。1982年公民法中规定,克钦、克耶、克伦、钦、孟、巴马、若开、掸等民族与支系是缅甸原住民。我们常常听到“缅甸拥有135个民族”的说法。但,这个说法从来没有在任何法律文件上出现过。一些学者和政客相信,“135个民族”是根据英国殖民地时期的民族识别工作得来的。但是根据著名的缅甸问题名记者Bertil Lintner的调查发现,即便在英殖民政府于1930年做的最后一次人口调查中,包括华人和印度裔在内的缅甸民族也没有超过20个。135个民族的说法,是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梭貌将军于1991年首次“口头上”确认的。但135个民族的名单却并没有在当时实时公布。而如今流传的135个民族名单,对民族的识别也并不科学,许多同一族群被以民族语发音的名称及缅语名称划分为实际上不存在的两个民族。

而且在这所谓根据英殖民时代划分的135个民族中,华人却又并未包含在内,但“果敢华人”作为135个原住民之一,被归为掸族的分支。“勐稳华人”也并未包含在135个名单其中,但如果根据2016年确认的“勐稳珀玛”(勐稳缅族)这个名称而言,“勐稳华人”又属于缅族的分支。2014年的人口普查,也并未公布任何有关民族与人口的相关调查结果。但根据美国的一些调查推测缅族应占缅甸全国人口的60%左右。而根据中国的一些调查研究,缅甸华人的人口可能在100-300万的区间之中。

由于自1988年以来的军政府长时期推行“佛教-缅族主义”的政策,深刻地影响了缅甸社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在这个政策下“被歧视的”群体如华人则表现出两个特征。“缅化”程度较深的华人认可了“佛教-缅族主义”的观念也认为华人就应该受到各种区别对待。持这样观点的人认为,缅甸本来就不是华人的家园,华人的文化本就不应受到缅甸的承认。而其他华人则在面对现实的无奈下,只能默认主体社会对自己的歧视。然而这就是缅甸华人唯一的未来吗?

2019年春节仰光唐人街(缅华基金会举办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缅华美好社会的思考

如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缅两国则在年初确立了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而缅甸也正为了实现民族和解大业,推崇民族平等的联邦精神。缅甸华人应该抓住时代的潮流,重新寻回历史学家王赓武所说的“中华性”。即自己作为华人的文化特征。但这并非是要强调华人与缅甸民族的区别性与对立性。而是在重新发现并传承自己中华性的状态下,实现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局面。是实现社会学家费孝通对“美好社会的思考”,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让我们重温费孝通先生1993年在印度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反思缅甸华人未来的发展道路:

“我们要学会“美人之美”,像各群体自己的成员那样欣赏和领悟他们所爱好的价值体系。“美人之美”并不要求“从人之美”,而是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并存不悖。但要求摆脱本位中心主义,而采取了多元并存的观点。…… “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并不矛盾,而是相成的。只要我们能更上一个认识的层次,大家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上完全可以建立起亲密的共同合作相处。这些作为群体之间共处的基本守则,是为一个完全繁荣的全球大社会的形成做出必要的准备,也是避免在这个大社会形成之前,人类历史进程受到灾难性的挫折,而倒退回到不文明的状态,或甚至使人类让出其主持这个地球发展的地位。”

相关文章链接:《亨凯:缅甸大选与华人

官网链接:http://www.mhwmm.com/Ch/NewsView.asp?ID=48423

微信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YjlMc7TQ1UJ-OrV1O23tA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