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繁忙的年末外交背后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1-01-06 11:27:41 共1808人阅读
文章导读 习近平繁忙的年末外交背后

葛夫

时逢岁末年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展了繁忙的年末外交。2020年11月连续出席7场国际会议,对外发表重要讲话。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团队密集出动,试图对至关重要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与美国的关系」进行再重启再确认,同时对饱受西方指责的「战狼外交」进行再定义。

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外部环境正面临?几十年来最严峻的局面,中国与多个国家的关系正在恶化,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西方国家正在形成「反华同盟」。对此,专家建议,应对当前的世界逆流,中国应展现出更成熟、理性的姿态,始终寻求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塑造「大而可亲」「强而可亲」的大国形象。

一个月七次,习近平出马稳外交

从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到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再到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以及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020年11月,习近平开启忙碌的年末外交,连续出席七场国际会议,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主张和举措,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与此同时,习近平还同意大利总统通电话庆贺中意建交50周年,向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首届大会开幕致贺信,向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致贺信,向埃塞俄比亚总统萨赫勒-沃克·祖德的贺电,向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姬贺信,致电祝贺拜登当选美国总统……

而在此前几个月,习近平已开展百余场「云外交」,创下了历史纪录。其中「电话外交」到2020年10月13日已达102次,涵盖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

忙碌元首外交的背后,是中国外部环境的空前恶化,中美、中加、中澳、中英、中印关系都处于历史低点,甚至一个准「反华同盟」正在逐步形成中。与此同时,对华「脱?」暗潮汹涌,中国外交陷入疲于应对的被动境地。

为扭转不利局面,习近平亲自出马与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开展的「云」外交,12月的七次外交,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的外交重点,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政治层面的;既?眼于周边外交,也发力大国外交;既有稳固基本盘的考量,也有破解对华围堵圈的发力。

梳理可见,战疫「云」外交仍是重点。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西方一些政客及舆论,掀起一阵试图将新冠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标签化、对中国「污名化」的妖风。对此,习近平主席利用各种场合展开了战疫「云」外交,回击抹黑论调,阐释中国立场,逐步扭转被动局面,为中国抗疫和经济社会逐步重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中国亦采取积极外交行动,破解「反华联盟」。一是通过密集外交与世界各国加强沟通,进行切实合作,二是积极拓展周边合作。例如11月中国与东盟十国以及韩国、日本、澳洲、新西兰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三是积极应对经济「脱?论」。习近平积极参加全球性多边外交活动,呼吁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承诺中国绝不会走历史回头路,不会谋求「脱?」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

梳理还可以发现,在几乎每一场讲话、致辞中,习近平都强调了「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世界国与国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专家分析,当国际上还有用「零和」思维甚至冷战眼光看待国际关系时,「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无疑给国际合作和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提出全新视角,这体现?中国外交的创新、灵活、包容与务实。

中美关系仍然是核心

尽管中国发力多边外交,但不可否认,把握中美关系大局仍然是核心。历史上没有过一个现存霸权国家与一个崛起大国之间有这么难分难解的利益关系,「不发生大的对抗」本应是双方的战略底线。

然而,与40多年前相比,中美关系如今正经历建交以来最艰困的时期。大选后的权力过渡期,华盛顿政商界对本届政府的担忧似乎正应验,「一些对美国未来或全球稳定没有意义的鲁莽举动」正在一一推出。蓬佩奥近日抛出「对华政策不可逆」的论调,并就此密集操作。包括限制中共党员及其亲属获赴美签证、将多家中企列入国防部制裁名单、终止多项中美交流合作计划等措施纷纷出台。

种种操作下,历经纷扰的中美关系固然难以回到过去。但双边关系的「钟摆」已被推近非理性的极致,一定程度的战略回摆和转圜不仅是外界期待,亦应成为美国权力过渡期后,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对中美和全球其他利益攸关方而言,一个基于规则、预期稳定的中美竞合机制,是双边关系健康的标准。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已经「大到不能倒」,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都无法承受两国关系破裂的恶果。对中国而言,稳住了中美关系,大国外交迎刃而解。而没有了美国的挑拨离间,与其他西方主要大国的关系的修好也会水到渠成。

随?拜登的当选,这给两国提供了「重设」中美关系的契机。近期,从习近平到中国外交团队,就中美关系密集发声,试图对两国关系进行再重启再确认。

11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祖·拜登,祝贺他当选美国总统。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希望双方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同各国和国际社会携手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天团」也集体出动,向美国喊话。中国资深外交官傅莹日前在美国媒体撰文提醒,中美这两个强大的国家若因误判而滑向冲突,那将是历史性悲剧。中美在重新激活两国关系时,要准确判断对方的意图。即便竞争不可避免,也需要合作管控好。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12月初连续向美国喊话,12月3日他表示,没有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后疫情世界」不会稳定,全球治理也不会有效。 并呼吁双方必须对未来形成共同愿景、作出正确选择。确保中美关系沿?建设性轨道、朝?共同确定的目标发展。12月9日在另一会议上,崔天凯强调,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中美利益紧密交融的时代,「新冷战」和「脱?」根本没有出路。中美两国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超越分歧,重建两国关系合作共赢、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框架。

12月11日,王毅在一场演讲中明确指出,中方愿意同美方开启各层级、各领域平等对话,进行坦诚、深入、建设性交流。他还强调,双方有必要反思近几年两国关系陷入低谷的教训,重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框架。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重磅政学界人士也出面喊话。近日基辛格呼吁美国下任总统首先要和中国进行对话,通过沟通来管控分歧、促成合作。而前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美国前驻华大使也在12月7日的一次会议中向拜登政府喊话,希望美国新一届的政府可以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战狼外交再定义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外交官一改以前韬光养晦、温和有礼的作派,以更直接、更强硬的姿态,回击西方对华抹黑,甚至主动出击在推特上发表抨击西方某些国家的言论。这种外交风格转变被西方国家称为所谓「战狼外交」。对此,中国外交团队近期密集出击回击「战狼外交」之说。

12月5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显而易见,「战狼外交」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翻版,又一个「话语陷阱」,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放弃抗争。我怀疑这些人还没有从100年前的旧梦里醒来。

而在更早前的今年「两会」期间,面对中外媒体,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回应「战狼外交」问题时表示:中国自古就是公认的礼义之邦,中国人爱好和平,崇尚和谐,以诚待人,以信为本。我们从来不会主动欺凌别人,但同时,中国人是有原则、有骨气的。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做客央视新闻直播间时也表示,我们外交官在国外就是要用真相来戳穿谎言,这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有人说中国现在有很多战狼,我觉得之所以有战狼是因为世界上有狼。我鼓励我的各级外交官主动应战,哪里有狼,哪里就要主动出击应战,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的利益!

2020年12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回应「战狼外交」时如是说:「我想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同个别国家之间是发生了一些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当中哪一次、哪一件是由中方首先挑衅引起的?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干涉别国内政?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威胁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华春莹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咄咄逼人从来不是我们的外交传统,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国人的气节。面对霸权霸凌,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不会被胁迫讹诈。

「如果有些人因为中国面对毫无底线的恶意攻击抹黑和谩骂作出回击,说明事实真相,就把中国外交称作『战狼外交』的话,那么为了维护中国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为了维护国际的公平与正义,就做『战狼』又何妨?」华春莹说。

这也是中国外交团队对「战狼外交」最长篇最完整的回应,显然试图对「战狼外交」进行再定义。面对西方污名化,中国外交部一直在努力「正名」,他们一脉相承的观点是,中国是礼仪之邦,中方不会主动欺凌别人,但是面对蓄意抹黑,我们也要坚决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今天所谓的「画风突变」,事实上是在顺应国家发展需要,以及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作出的改变。面对西方愈发针对性的进攻,中国自然不会甘于也不应该甘于忍气吞声,而这直观体现在外交层面。

毛泽东曾言,「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习近平10月23日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发表的讲话时说:「70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锋芒毕露」进取姿态,深合「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的斗争精神精髓,也更能符合当前中国的处境和现实需要。

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

对于如何与世界相对的问题,一些专家指出,尽管华春莹对「战狼外交」的解读有理有据有节,但坊间也要注意不要情绪化。应对当前的世界逆流,中国应展现出更成熟、理性的姿态,始终寻求与世界的良性互动。

「我们是泱泱大国、文明古国,不要图一时之快,饮鸩止渴,不要去比low,而是要比high。我们是文明古国,又是处在上升期的力量,我们是有未来的。」外交界专家王义桅表示,「现在我们的经济是全球唯一正增长、抗疫表现也好,西方国家泼脏水,考验我们是要「里子」还是「面子」。

另一位专家马晓霖也认为,尽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正当防卫。但是,从争取更多西方国家理解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回答可以柔克刚,用善意、幽默、轻松的方式来回应这些污蔑。具体来说,对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或是澳洲这种无端干涉中国主权和尊严的国家,我们应该坚决反击。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国家、政治光谱复杂、对华传统友好的国家,我们就发扬「与人为善、投桃报李」的传统。

「毕竟我们的政治制度与西方不一样,而当今世界格局仍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社会习惯美国来当世界警察,还不适应中国的强大。」马晓霖解释,「我们应尽量宽容、善良、忍耐、幽默和智慧,来逐步争取世界的认同。」

中国领导层对此也有深入思考,在2020年8月24日的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的一段讲话被认为是寻求与世界良性相处之道的最新例证——「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这一表述得到外界积极评价。

观察家认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坚持以合作、对话化解矛盾、冲突,将始终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方式。人们相信,面向新发展阶段,中国抱持的积极「世界观」,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确定性和正向力量。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中对「大」与「小」之间的关系,作过精辟的阐明,浓缩为「以大事小曰仁,以小事大曰智」这12个字。「仁」意为仁厚,不以大欺小,同时小国不应因大国仁厚而刁钻油滑或得寸进尺。大国克制,小国识相,是理想的相处之道。任晓指出,作为地区大国的中国,未来的课题,是中国如何成为一个「大而可亲」的国家,而非「大而可畏」,即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国家。

做可亲的大国,首先是不要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待。其次,亲是亲切。亲切是具体的,它不光体现在高层互访中,更体现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感情之中,比如外国青年来华留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第三,愿意倾听。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很多时候可能是刺耳的声音,也很重要。恶意的言论一定存在,但多数言论不属于这种情况,不宜一概以「中国威胁论」来加以定性,或者拒绝与之接触对话,而应作出具体分析。

当然,专家也建议,未来中国外交还要更加奋发有为,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改变在某些问题上被动应对、隐忍待机的做法。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主任周方银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崛起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和困难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阶段,完全依赖「柔性」的手段,对所有问题都单纯采取「温和」的方式加以应对,不足以解决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

他认为,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在必须加以坚持的问题上,不应受「众说纷纭」的拖累而产生「举棋不定」的犹疑和行为上的「中途半端」。避免对外部世界传递出混淆不清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很容易被外部世界有意无意地加以曲解。

总体而言,多数专家都认为,在坚持原则、捍卫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应该让外交回归本质,以和平方式、智慧手段来解决国家间争端。有评论家认为,让外交回归外交,既是术业专攻使然,也是现实情势使然,这会最大程度维护国家利益,也会向世界呈现一个「强而可亲」的中国。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