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梁振英:香港黄金机遇 融入大湾区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1-08-02 12:46:19 共2422人阅读
文章导读

镜报基金 梁振英(全国政协副主席)

镜报顾问周伯展医生专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梁振英谈到大湾区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黄金机遇,香港应好好把握。

「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国家战略的提出,历时20余年。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形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第四个世界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在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香港应当如何去把握时机,又有怎样的发展前景?镜报顾问周伯展医生近期专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

是机遇还是挑战?科创认知需要持续学习

周伯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顶层的设计,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香港的50倍;人口8600万,是香港的十几倍。大湾区2020年的GDP达16600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规模。香港有幸被列入国家规划,这个机遇将会使香港再次腾飞。但怎样融入进去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据了解,您频繁出入内地,虽然有疫情,交通方面也有阻滞,那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您大约跑了多少次大湾区?

梁振英:过去一两年我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内地,在内地的时间又以在大湾区为主。深圳市,是之前香港人经常去的城市,包括我自己。自己跑得多,就以为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其实不是。去年12月份我在深圳待了三天,了解更多这里与创新科技方面相关的发展,三天之后,我发觉自己对深圳科创事业的发展及规划认知是不够的。因此进而对于香港和深圳在这个领域多方面合作的认识也是不够的。所以有一点学而后不知足的感觉。

周伯展:很高兴您能够和我们分享这些心得。我见您的脸书上有讲过「大湾区是给香港的一个黄金机遇」,想请问您这个「黄金」在哪里?这个机遇我们怎样可以把握得到?有什?障碍?我们要怎样可以克服它?

梁振英:这个「黄金」就在一国之内,两制之间。香港与大湾区之间的合作。做到国内的城市所需香港所长,香港所需他们所长。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制度、政策的不同,香港与广东城市之间的合作机遇不容易可以落实。例如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几方面,我们需要寻找更多资源去解决问题。但这些问题在日本、美国的湾区是没有的。譬如,在美国驾驶一辆车可以在整个湾区通行,日本也是同样。但在香港的两地之间的车流是有限制的。这些问题应怎样去解决呢?这些是长期存在的现状。所以我们只要能解决到这类问题,令到生产、生活要素在一国之内、两制之间比今天更为流通,那它合作的潜力和成果就呈现出来。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是「黄金机遇」。跟过去不一样,香港现在有了国安法,有了完善的选举制度,整体的政治环境少了过去那样的纷争,街头更是少了两年前的暴力行为。所以现在香港社会同特区政府立法会可以更加安心专心的去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

譬如特区政府成立一项新的政策,或者要修改法例进入立法会,就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届时立法会里面那些反对派议员会怎样?按照以往的案例报告显示,他们会拉布,甚至在立法会里面有一些肢体冲突,总之就是一点,拖死为止。过去即使知道有的是需要做的,在立法会都好难做到。在社会上也都是诸多纷争。现在这个黄金机遇或者说这个黄金时期相当一部份是由于现在有这个社会和政治条件。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地位、国际创科中心,还有文化艺术等。于大湾区广东城市,也各自都有它的五年规划,我们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文件内容,融会贯通,在规划里面我们可以找到需要讨论的课题,进而做好调查研究,才能够更好的双向沟通,用英文来表述就是「Engagement」(交接),双方两地坐在一起,将研究的题目转变成一些合作的项目去执行。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五年的黄金机遇期。如果香港在这时期内未能好好把握,内地城市将会在一些领域内寻找到替代香港角色功能。

但其实任何合作伙伴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失去这样的好机会。

发展的良性催化剂:整合政府、私营、民间组织资源

周伯展:没错。上述您提到的项目研究,大家多数都认为离不开官、商、学、研加民间团体。想请您补充一下「官」,政府方面的角色同它的作用是什?,哪些措施应政府来架构、去推出来?「民间组织」又是怎样配合或者说它的角色和作用是如何?

梁振英:用G、B、C来代表来概括三个部门。G-Government(政府);B-Business(泛指企业、团体、组织);C-Consumer(顾客,包括个人)。香港与广东两地都涵盖GBC三方面。

不同事情需要对应不同部门组织解决,更多的是双向配合。例如:有些事情必须G to G(政府对政府)才能作决定解决,大多数是涉及政府政策上的事,譬如港珠澳大桥通车相关方面安排以及港珠澳三地车牌限制,涉及通车流量、驾驶执照的考量等等。香港大众市民如果哪一天进入湾区能够像出入到新界一样方便就好了。促使人流、物流合理安排,这些就是G(政府)层面需要去做的事情。

再来谈谈BtoG方面,譬如涉及到保险方面问题。一个司机买了保险,怎样符合广东方面的要求;亦有些BtoB的合作机会,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CtoG就是如何去申请牌照等等这些事。很多事情都需要去解决,更需要仔细研究,需要社会上的推动。

再举个例子,你是一位医生,譬如你在内地开一个诊所,或者你在内地某个医院行医,但有一个病人,他在香港与内地都有病历,两地之间的病历信息怎么互通?据悉,在香港,医院与医院之间是通的。但一离开香港去到大湾区某个广东的城市就不能够互通。那这个信息流要通过政府对政府之间的工作、医院对医院之间的工作,亦都有这个病人同诊所、医院之间的工作要做。所以这些都是不同层面之间的工作。

构建共享服务信息中心,避免资源浪费

周伯展:嗯!所以G、B、C,就是交叉对等都要沟通。您刚提到国家十四五规划是将香港建设为国际科创中心,目前国家有三个大的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每个经济区都有自己规划的创科中心,例如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合肥市为对接中心;北方以北京、天津市;大湾区目前定在香港与深圳。数量上对于国家这么大的层面来说,并不算多。但问题是这些中心该如何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良性的合作,补缺补短。避免恶性竞争与资源冲突浪费。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梁振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不仅仅只出现在创科领域,在其他文化艺术等方面也是如此。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情况下可以统筹、协调到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这个情况下,香港是国家队一分子,我们不能够单打独斗,现在香港同粤港澳大湾区创科这个问题上大家怎样分工配合,都已经商量得有些眉目。

在整个创科问题上,在国家创科的大局层面,香港如何扮演好角色,是个好题目。在科技领域,面临的问题,准备要做的事情,香港有如何贡献,应该能够有个清晰的思路。香港的主要科研力量不在企业,虽然有科学园,但相对来讲,个人觉得香港的大学总体的科研力量比那些企业科学园力量更强。香港投放在科研方面的经费主要是在大学。经费充足保证后,也应当精确一些分配工作,例如:大学里教授、研究员、实验室在统筹安排进行研发。这些值得去整体排查一下。

周伯展:可以理解为有一个平台让其他大众完全知道机构正在做什么,以及做好了哪些,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

梁振英:排查工作至关重要。不论是香港做的研究与大湾区避免冲突重叠,还是在长三角、京津冀的项目研发,都需要加强互相沟通,共同增强国家的科创能力。遇到问题,也要解决,就象是我们看到一个洞,就需要去填补它。

周伯展:从宏观上分析完之后,再具体缩小一点来讲,大湾区有?一国两制的便利,但亦存在一些障碍。例如:大湾区存在三种制度,三套法律,三个海关,三种货币。还有涉及资格证的考核,又是各式各样,医生、测量师等这些专业资格怎样去对接与解决?找G或者B还是GB联合?

梁振英:不要忽视B的作用。在香港,G(政府)有最高权力,但社会上不是千万事都靠政府,也可以去寻求B的帮助。这个B不一定是工商企业,也包括一些专业团体、专业事务所、社会组织、商会这些。B的灵活性高、反应较快,也能够配合调动政府的资源,包括同内地省市的关系网络。譬如:香港的专业团体需要与广东的某个政府部门去谈一些在内地怎样开展专业合作的问题,我相信内地政府都是很愿意接见与沟通的,而不是直接回绝让寻找特区政府出面协调。

这就是BtoG的力量。

融入湾区,助力香港青年学生「乘风破浪」

周伯展:十几年前,您做专业联盟主席时,带领我们十一个专业团体代表去北京交流。当时,就提出建设一个信息共享、驻点平台。但之后没有太多人去跟进,付诸实行困难。您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梁振英:专业联盟里面的专业人士,关于尤其是年轻的专业人士工作结论是很清楚的,就是做一个是一个。譬如你能带一个或者安排一个青年到内地去学习,他有收益,我们也争取到一个青年。做一个是一个。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面对这个群体是非常大。譬如中学生,480所中学,30万以上的中学生。怎么做到30万人以上的工作呢?学校寒暑假安排内地两次,达60次。群体很大。那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当然非常好。据悉,很多学校、社会团体、政府都有在推进。

但是我们也该想一些办法如何在香港也可以接触了解到祖国的人文山川?也就是加强国民教育。学校、政府也都拿出财政资源支持学生去内地交流,但不能把这些考察团、学习团视为一般旅行的放松心情,而是带?去学习的目的,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与历史故事。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国家的时政消息,例如这次国家发射神舟十二飞船,首次把三位宇航员送往「天宫号」空间站,进行工作与生活。应该值得香港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

周伯展:目前在香港,现在都面对和知道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年轻人其实是不认识国家的。譬如在香港的医学生,在大学读六年,应该考虑也在内地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内地的人口更多,提供的病例情况也更多,所以,从学术角度上看,医学生去内地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更为重要的,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民族自信。从认识到认同,再到爱上这个国家。

梁振英:首先,香港是一个城市,经济机构都会比较单一。主要就是金融、贸易、专业服务等。举个例子: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就业呢?做地产经纪还是做维修?

维修飞机可能是最接近的了。南沙现在正在做火箭。南沙离香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已。南沙做火箭是供应海南发射基地。香港青年们日后事业发展不能局限于香港,更不能局限于中环。当你看得远的时候,你就可以飞得高。自然界也是,小鸟飞得高的就飞得远。然而,小麻雀就在家门口蹦躂。香港其实有很多各方面的人才,无论在香港读完书也好,无论学历高低也好,还是从国外回来的,都应该去内地看看。

现在谈谈文化艺术方面。十四五规划,把香港规划为对外文化交流中心。香港好像没有多少私人博物馆,在上海、北京,那些价值连城的国家文物、私人珍藏。它不是对外开放的但是它也接待过香港的青少年的访问团,还有就是可以去看看北京798艺术文化区。基本上用工厂改造而成,真是大开眼界。

看看疫情过后来组织一些香港对文化艺术有兴趣的青年朋友,或已经毕业了的过来看看两个地点的合作。其中一个我想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香港有一些中学在文化艺术方面是比较出人头地的,有做出一定成绩的。由老师们带?学生,师兄带?师弟,师姐带?师妹一起做,在香港教育界成绩比较好的。安排他们,例如说利用假期的机会来住在798。

住在那里一段时间,让他们感受一下,让他们认识一下那里的朋友。用英文来形容就是「train the trainers」。我们先去培养老师,然后老师去培养他们的学生。令到在香港学有所成,利用在内地的经历做到学以致用。

周伯展:所以只是去内地旅游一个星期、十天,真的很表面。譬如,最好能够住在那里一段时间,参加实务的工作,鼓励他们往这方面拓宽视野或者是亲身过去工作,那才能真的学到什?。学生读完书步入社会,青年是未来的希望。

现在的问题就是部份青年的视线是窄的。部份在香港的声音说是学无所用,无用武之地。所以真的要北望。

上文您提到了南沙,我想跟进。除了刚刚您说的做火箭,南沙还有什么在制造中?

梁振英:南沙有邮轮码头、造船基地、货柜港。南沙有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校园(因为南沙是广州的区)。这个校园我去过几次,施工进度真是快。广州市政府投资了九十三亿人民币。所以我对这个校园抱?很大的希望。我想?,在校园旁边建设一个粤港,就是广东和香港的深度合作区。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香港企业。不只是一个香港的住宅区。而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可以比较集中的吸引香港的各个方面的企业。

周伯展:就香港这边,河套地区我们该如何发展?您有何主张?

梁振英:我觉得河套的发展一定要跟深圳配合好。河套不能够单打独斗。它应该是整个大河套区的概念下发挥它的作用与特色。大家知道河套在香港这边,即深圳河以南,它的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深圳河以北,就在深圳经济特区那里有大概三平方公里。所以这一平方公里,香港这部份,一定是整个四平方公里的一个部份。我们做科研、做生产,从零到一,一到一百,一百到一百万。即使是一平方公里加三平方公里,香港加深圳,四平方公里,科技分工必须要仔细,要统筹好工作,就如上一节我们提到的避免资源浪费。

周伯展:感谢梁副主席给我们青年朋友这么多建设性的建议。再次感谢您接受这次的访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没有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就没有远大发展。对当代香港青少年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宝贵的黄金机遇。香港青年要亲身了解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保持开放包容和良性竞争的心态,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充分利用大湾区这个广阔平台,真正找到用武之地,奋进新时代,筑梦大湾区!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