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将乌克兰问题,作为衡量中俄关系对错优劣的指标

编辑:底线思维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3-03-23 12:28:17 共3255人阅读
文章导读 应俄总统普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3月20-22日访问了俄罗斯。访俄期间,两国元首举行多场会谈,并签署两份重磅联合声明,……

来源:底线思维

应俄总统普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3月20-22日访问了俄罗斯。

访俄期间,两国元首举行多场会谈,并签署两份重磅联合声明,进一步发掘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与独立价值,激发两国合作的普惠效应和世界意义。因此,如何就中俄双边关系“提质增效”,是未来重要议题。

这场外交活动,无疑也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俄乌冲突一事,将如何体现在中俄元首会谈议程中?中国在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方立场》文件后,会以何种方式、何种角色参与调解,亦是外界关注焦点。对于美西方借俄乌冲突恶意抹黑中国、挑拨中俄,中国该作何种回应?南方国家能否成调停俄乌的力量之一?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隆作出了解读。

受访人/赵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采访/观察者网 朱敏洁

观察者网:3月15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于3月20-22日访问俄罗斯。这一消息备受国际瞩目,一方面时间点上似乎比外界预期得早,另一方面全国两会刚结束,新一届政府就任,习主席连任国家主席后首站出访选择俄罗斯,这个分量不一般,而且中俄领导人同时在对方官媒发表署名文章;综合这些要素,释放了什么信号?

赵隆:双边议题为主、全球和地区问题为辅,应该是习主席此次访俄的总基调。与十年前一样,习主席在当选国家主席后,将俄罗斯作为首访之地;同时,此行也是2019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对俄罗斯的首次国事访问。我想,这既吹响了中国“大国外交再出发”的号角,也是中俄元首从“云会晤”回归面对面、常态化交流的重要信号。

习主席抵达莫斯科的首日,就与普京总统进行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一对一会谈,这充分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密切的工作关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正是借助中俄元首外交的引领作用,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和民间交往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众所周知,内生动力和独立价值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底色,但中俄深化合作的普惠效应和世界意义也不应被忽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以及地区多边事务的关键力量,中俄通过元首外交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沟通、对表,有助于深化两国在联合国、上合组织、亚信会议、金砖国家及20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的协作;而中俄所形成的战略共识也有助于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对大国关系和多双边合作形成示范效应,特别是在动荡变局中发挥“稳压器”的作用。

当地时间3月2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这是两国元首举行大范围会谈。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观察者网:不过,我们也注意到,近日美西方国家传出了很多“不和谐”声音,似乎有意妨碍这场外交活动;当然,中俄都对这些质疑、挑拨、甚至无中生有的抹黑作出回应。您如何看待各方在此时的举动?怎么评估这些动作对俄乌局势、乃至中国带来的影响?

赵隆:近期各方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动作确实非常频繁,试图通过一些小动作来展示立场、离间分化,其实本质上企图对此次访俄行程制造出一种所谓“选边站队”的氛围,挑动阵营式的对立。但是,正如秦刚外长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所说,“中国既不是危机的制造者,又不是危机的当事方,也没有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总体而言,这些挑拨和小动作难以撼动中俄深化合作的战略定力和既定议程,更像是一种“政治杂音”。

不可否认,乌克兰问题的确是中俄两国元首讨论的话题之一,但绝不是唯一话题。在我看来,如何根据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按照“中俄是发展振兴道路上的同道人”这一重要战略定位,谋划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定位、新内涵和新目标,推动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提质升级,这才是习主席此访最为重要的意义。

从会谈后两国元首签署的两份重量级联合声明来看,其主要内容都围绕进一步发掘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和独立价值,进一步激发合作的普惠效应和世界意义所展开,这也是对外界有关质疑、造谣和抹黑的有力回应。

因此,我不赞成将乌克兰问题作为衡量中俄关系对与错、优与劣的评价指标,亦不能利用乌克兰危机来干扰、胁迫中国对外交往的独立自主性。正如此次签署的《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所强调,“中俄关系不是类似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该种国家关系模式,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中俄关系成熟、稳定、自主、坚韧,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受外部影响,展示出生机活力”。这种清晰明确的表述,既是对中俄关系本质的定性,也是对深化战略协作的定向。不能让中俄之间的正常交往与合作,落入部分国家围绕乌克兰危机制造的“话语陷阱”之中。

观察者网:确实如您上述所言,外交部此前表示,这次访俄行程是友谊、合作、和平之旅。从和平这层意思来看,其实也是外界非常关注的,中国是否会在访俄期间提出用和平谈判解决俄乌冲突;尤其是最近的沙伊和解,是否会促使中国把握势头在俄乌问题上更进一步?当然,我们也知道,前提是沙伊调解模式是否适用于俄乌。

赵隆:和平共处是国际交往的基础,和平也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的前提。习主席此访之所以被称为和平之旅,正是因为我们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是非常明确、一以贯之的,那就是根据事情的是非曲折作独立判断,根据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劝和促谈。

在中国斡旋下的沙伊复交,应该说对于化解国家间矛盾、解决地区冲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其实,中国也在尝试推动包括巴以和平进程重启等。我想,相关进展将增加各方对于俄乌之间恢复谈判、最终实现和平的信心。

当然,现阶段我们也不能太乐观,因为此类地区冲突和危机背后,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宗教和种族纠葛,难以找到普遍适用的调解模式与和平方案,单一国家也不太可能掌握化解冲突的万能钥匙。在乌克兰危机长期化的背景下,各方在战损、武器装备和资金消耗等方面均承受压力,但尚未触及主动退让或妥协的临界点。

关键还是在于各方(特别是当事方),要对止战休兵的必要性形成共识,针对谈判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达成一致。只有在此情况下,第三方斡旋才可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地时间3月19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在接受福克斯采访时语出惊人,不仅抹黑中俄合作,还宣称如果会晤后发表某种停火呼吁“是不可接受的”。图自AP

观察者网:不过,任何由中国牵头或参与的调解,肯定会牵涉俄乌、美国、北约等相关方的看法。尽管中国始终强调劝和促谈的角色,但各方对中国的看法恐怕并不如此简单。比如,美西方不断发出所谓“警告”,既“警告”中俄不要走近,又捆绑中俄“同盟”,还声称不会接受会面后释出的任何呼吁和谈信号;再如,近日俄特使访华谈及上合军事化问题;还比如,乌克兰及其他中亚国家对中国有一定程度期待,所以我们应如何分别看待、处理这些情况,中国能够回应的是什么?需要警惕的是什么?

赵隆:就如前面反复提到的一点,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坚持劝和促谈,保持与各方接触。中乌两国外长在3月16日刚完成通话,针对如何推动停火止战、寻找政治解决方案交换了意见。需要注意的是,中乌两国也是战略伙伴关系,所以两国元首保持各种形式的交往是应有之义。

但当下不容忽视的是,美欧部分政客、智库、学者或媒体等,出于某些私利,恶意炒作中俄关系,企图将中俄关系污名化,进行一种威胁绑定,尝试制造出中国发展对俄关系的负罪感,渲染中俄正常交往的过错论,甚至捏造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袖手旁观、从中渔利的谬论。其实,这种种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还是不希望中国在化解乌克兰危机的进程中抢占风头,不希望中国透过调停和斡旋扩大影响力。也就是说,这些人的目标不在于如何化解危机,而是更关注由谁主导、如何获利等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些国家捏造的所谓中国“对俄军援”这类虚假叙事,甚至以国际道义和公理为幌子频繁要求中国必须如何、不得如何,把中俄之间正常的贸易、能源、科技等合作关系强行赋予额外的安全意涵,针对中俄关系同步推行妖魔化和“打楔子”策略。

但是,中国的对外政策高度独立自主,不应从地缘政治博弈、大国竞争、阵营对抗的角度,将中俄关系与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以及各类双边关系进行强行挂钩,需要更加全面、客观、立体化地看待和理解中国的大国外交。

观察者网:就在今年2月有关俄乌冲突一周年的线上论坛中,俄罗斯研究专家冯绍雷老师提出一个观点,“置身事外或选边站都不利于中国;俄乌冲突发生在当下全球转型的复杂背景下,而且全球转型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中国承担更大的历史责任,中国为什么不能在全球转型过程中,在俄乌冲突这场关键争端中更主动、更有意识地发挥影响?”其实,对于中国发挥作用一事,在国内有一定认同度,但比较好奇的是,中国如何争取这个主动权,尤其在如何把握这一次国际秩序转型的问题上?

赵隆:乌克兰危机是国际体系转型和世界秩序重构的催化剂,这一点非常清楚。中俄对于当前国际秩序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存在共同的认知,但也存在解决方式上的取向差异。

具体来看,中国更强调在细心维护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改革与完善,而俄罗斯似乎更倾向于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追求多极化世界,甚至不排斥“推倒重来”的方案。但是,中俄在此问题上的出发点完全一致,就是要反对少数国家单方面定义国际秩序,防止任何力量去破坏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特别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阵营对抗,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小圈子。

所以,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进程中争取主动权,不是构建新的以大国竞争和对抗为目的阵营秩序,更不是要打破当前体系另起炉灶。中国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等问题。

巴西总统卢拉在访华前夕接受巴西TV 247电视台专访时透露,此访一大重要事务就是将同中方讨论俄乌冲突局势以及推动和平谈判等问题。

观察者网:2月下旬,中方发表了《全球安全倡议》与《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两份文件,各方都对此有所表态。稍早前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访华,近日巴西总统卢拉也将访华,虽然这些国家领导人的访华议程主要聚焦双边关系,但同在上合、金砖等合作框架内,所以是否也有望通过“南方国家”的力量,来推动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进程?

赵隆:随着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复杂化,呼吁各方恢复接触、尽早实现停火的声音已经成为主流。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的“全球南方”也是劝和促谈的代表。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除了危机当事方之外,恰恰是“全球南方”这一群体成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全球治理危机等战争负面外溢效应的直接受害者。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两份文件得到了“全球南方”群体的高度认可。而除了中国以外,印度作为今年上合组织和20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巴西作为今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轮值主席国,都将先后主办各类峰会,包括领导人峰会。我认为,作为东道主,相关国家可以借机帮助危机当事方实现初步接触,为危机解决提出全球南方自己的方案和建议。只要此类和平理性的声音不断积累,那么当事方实现停火、恢复和谈的压力或动力也就更为充足。

但也需看到,全球南方在联合国等国际多边机制中的地位还处于劣势,话语权和影响力相对不足,因此真正解决乌克兰危机的钥匙,仍掌握在直接当事方、以及美欧等间接参与方的手中。

只有在此问题上恢复建设性的“南北互动”,即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就各自关切进行交流,找到两大群体在解决方案上的交汇点,才能看到危机解决的曙光。

观察者网:最后是关于中俄合作的问题,在稍早前两位领导人的署名文章中都提到经济合作事宜,访问期间中俄签署了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其实,中俄经济合作的声音这几年一直有,但似乎实质性进展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去年俄罗斯在远东方向积极起来,比如今年初有传言俄方讨论将远东联邦管区设为统一超前发展区等。但在美西方对俄全面制裁之下,中俄经济合作是否有望深入?如果是的话,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赵隆: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其所共享的地缘环境,以及各自具备的比较优势和发展互补性,是双边关系发展的恒定动力。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90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乐观估计,今年可能提前实现两国元首拟定的到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

应该说,中俄在能源、航空航天、基建等领域的战略性项目稳步推进,还是基于两国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互补。习主席此次访俄期间,双方各层级的会谈也聚焦于如何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在贸易、能源、金融、科技、产业链供应链态势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如果说过去十年中俄务实合作更强调量的增长,那么未来除了体量之外将更关注质的提升,包括在如何提升合作能级与增强辐射效应等方面下工夫。

例如,在能源伙伴关系构建上,除了传统的能源贸易之外,双方可进一步推动包括石化产业、跨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纵深发展,包括北极地区的能源合作和航道开发利用,以及低碳技术、核能、氢能等产业合作。在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设方面,可加强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合作,继续推动互联互通、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在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领域寻找新增长点。

目前来看,俄罗斯有意将远东打造为统一的“经济特区”,这项计划将非常依赖于外资,俄罗斯也非常期待中国企业的参与。同时,中国在工业园区、经济特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与俄罗斯实现互补。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合作既要坚持战略略引领,也要根据市场原则和互利原则,以相互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精准推进;同时,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合作进程进行持续跟踪,适时对规划做出优化调整,这样才能保证中俄务实合作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