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雅克:中国重视全人类文明,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来源:底线思维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倡议,再到三大全球倡议,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对他国发展道路和文明的尊重,践行着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近日,在2023“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观点。在他看来,现代化不只有西方一条道路,中国古老的历史问题和对全人类文明的尊重,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文/马丁·雅克,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
翻译/陈佳芮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该如何看待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性?它们将如何促进国际秩序的建设?
马丁·雅克:感谢你的提问。我先回答一下中国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对中国、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如此。迄今为止,现代化总是和西方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除日本外,西方是唯一经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地方。
1945年二战结束后,全球格局巨变。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在那时,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殖民统治,缺乏组织能力推进现代化。除西方外,中国及世界各国都很贫穷。
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突飞猛进。2010年、2012年,中国已接近现代化,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到现在,在很多领域,中国都并不落后于西方国家和日本,甚至在某些领域领先。这种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西方一直认为,实现现代化只有一种方式。工业革命以来,这种想法已经根深蒂固,成为西方的信条:任何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都要走“西方的路”。换句话说,西方国家认为现代化的模式是单一的,所以每个国家最终都会走向西方式的现代化。当然,这是不对的,日本的现代化就是一个例子,它与西方完全不同。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顺利,成就斐然。这与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和文字等息息相关。在很多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都有着深刻不同。其中一个不同在于,在发展经济时,不管是对本国,还是殖民地,西方都是封闭的。但中国的现代化是向世界开放的,这一点在“一带一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的转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相当多的新机遇,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这是我对你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那我再谈一下对三大倡议的看法。
首先来看一下全球发展倡议。众所周知,中国非常重视全人类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如果你问我,对于中国来说,与哪个国家外交关系最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中美关系,但实际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战略关系。因此,我认为这才是中国外交的核心,这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外交的重要切入点。
“一带一路”提出来后,美西方国家一直声称要做类似的事情,推动全球发展。但现如今,“一带一路”已提出10年,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却毫无建树。反观中国一直在不断创造机会,推动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二战后,中国与这些国家经历类似,因此在发展经验上也有借鉴之处。西方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小部分,大概12%、13%。而且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还在不断缩小。
对很多发展中的国家来说,2023年是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有两件大事,第一个是召开了第三次“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第二个是地区冲突的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发展中国家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有力的声音,从而最终实现了1955年万隆会议的宏图大志。
让我简单谈谈全球文明倡议。在西方,除了古罗马、古希腊,我们从来不用文明这个词。中国是一个古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并不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诞生的。到19世纪末,清王朝逐渐没落,为摆脱困境,中国才开始具备民族国家的某些特征。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因此,中国对世界的认知非常不同。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首先是一个文明国家,其次是一个自然国家。如果你现在还不理解,我想你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它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中国不是唯一的文明,世界上有许多文明。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文明已经被西方的扩张、特别是殖民化严重破坏,甚至摧毁。但这些文明并没有全面消亡。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自己的文明,比如印度、俄罗斯、土耳其、非洲等。所以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视是完全正确的,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虽然民族国家的概念最早由西方提出,但是在新时代下,每个人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发展经济外,都要重新发现自己的历史、文化。
问:我知道您说过,如果我们评估中国经济,您希望给它打A+。我想问一下,您为什么要给这个评价?另外,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其他国家可能在1%或2%左右,但中国是5%左右。您认为中国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另外,在出口方面,中国的出口额也是世界第一。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将给世界带来哪些机遇?
马丁·雅克:说实话,我有点不太记得给过这个A+的分数,但是也没关系。今年,中国好像对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状况并不是特别满意。但我觉得并不意外,毕竟经过了几年疫情,中国的经济恢复需要时间。
但正如你自己提到的,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在5%左右,我认为可能会更高一点到5.4%。在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我不知道理想的增速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是到6%、7%。对于欠发达经济体来说,这种增速是相对容易的。鉴于中国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经济体,相比之下,中国真实情况要比它们要好得多。
2023年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
我们再看看西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欧洲今年的经济基本没有增长,大概有1%的增幅,前景不容乐观。美国也很糟糕,可能会有2%左右。所以中国能达到5%或者5.4%的水平,其实是很不错的。
1978年到201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这令全世界瞩目惊叹。但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一直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工业底子薄,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尽管才过了几十年,中国经济就赶了上来。
但是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全球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所以也很难预测未来。比如说出口,如果其他国家经济低迷,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众所周知,如何发展国内市场,如何将经济发展重点从出口转向内需,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如何为国内市场发展提供更大动力?这需要说服人们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储蓄率非常高,所以这并不容易。
问:我们前面谈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换句话说,打破殖民统治之后,想要发展得更好,他们应当在哪些领域重点建设,中国又该如何支持他们?
马丁·雅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约为5%,按原始购买力计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比美国大25%左右。因此,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目前,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电动汽车。我们知道汽车最早由西方国家发明,他们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现在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强势,并且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关注。
在内燃机时代,中国汽车质量一般,出口也不多,所以世界各国对中国并不重视。但中国政府意识到了电动汽车发展的巨大潜力,并鼓励投资和发展电动汽车。所以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已领先十年。其他国家在享受这一成果的同时,也要努力跟进实现自身发展。
我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可能会占据欧洲市场的三分之一。曾经欧洲的汽车制造,尤其是德国的汽车制造业要比美国好得多,因此这种反转是戏剧性的。当然,我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因为欧盟现在正在考虑给中国电动汽车增加关税。但不管怎么样,中国在电动汽车和锂电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启迪意义。
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绿色产业,即可再生能源。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以及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此方面需求仍在不断扩大,要实现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我们还任重道远,所以未来这种需求会更大。以上是我强调的两个重要领域。
当然,中国经济正处于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进程中,而这两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侧重于基础设施。在今年第三次“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上,基础设施仍是一个重点。但另外一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正成为新的热点。
问:在之前采访中,您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并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吸引全球人才。所以您认为大湾区的城市如何?在未来,应该如何保持其对人才的吸引力?
马丁·雅克:大湾区这一发展理念,对中国和世界都非常重要。湾区发展有一个重要阻力就是香港。香港因其独特优势,本应在大湾区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香港生活两年半后,我发现很多香港市民看不起中国内地居民。当然,这也是英国多年殖民遗留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年,情况已经有一些好转,所以我觉得大湾区已经具备全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如何吸引人才?近几年来确实有些困难,比如说疫情阻断了人才的交流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9个城市
2017年以后,西方对中国的敌意就越来越多,诋毁的言论也越来越多。可能西方国家确实在用冷战思维思考问题。在此之前,本世纪初一直到2016年,西方整体上对中国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现在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排斥态度,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但我认为,欧洲的形式正在好转,问题在于世界局势仍不稳定,难以预测。所以总体而言,条件要比之前好一点,是有利于整个大湾区发展的。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吸引全球富有挑战精神的年轻一代,他们对中国的反对情绪并没有那么强,可以吸引他们来湾区学习工作,而且湾区有一些非常好的公司,比如华为,即使受到美国打压,也仍然坚持自主研发生产先进芯片。还有腾讯、比亚迪等公司,都对国际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外国人才来到大湾区,面临很多障碍,比如语言障碍。国外学习中文的人并不多。一方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吸引很多外国人。但另一方面中文的复杂性以及中外文化巨大的差异,让很多外国人望而却步。
但不管怎么样,大湾区都可以放手一搏,它应当向世界展现出自信、开放的一面,努力把自己建设成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说服吸引世界人才来此发展。当然,现在它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现实了。
问:刚才你提到过中国在绿色能源和全球电子领域有优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经济表现将如何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呢?
马丁·雅克:在回答您这个问题前,对前一个问题我还有两个想法。
第一点是,我们如何更好吸引西方的明星人才,让他们愿意来大湾区工作学习一年、两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哪些壁垒?又该怎么消除这些壁垒?对于西方的青年才俊来说,他们去美国要比来中国容易,因此,我们要消除这些障碍,才能够确保大湾区能够成为大家都向往的人才聚集地。
第二点是,大湾区的吸引力还有待强化,我们需要有一些名人为湾区背书,在大湾区投资、建厂、设立公司。像马斯克在上海建立了超级工厂,这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同时这也是上海一个非常重要的名片,所以大湾区也需要做到这一点。
马斯克参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至于中国如何为世界经济贡献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中国要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要保证每年5%的最低增长率,当然经济发展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大都有着发达的经济,但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因此,国家要帮助这些贫困地区进一步发展。
其次,中国要在绿色、数字产业领域去引领世界发展。前两天我听说中国有可能会在2030年之前提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将成为全球性的重磅新闻,因为很多国家都是在拖后腿,没有兑现自己的目标。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关键议题上,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进步,真是令人赞叹。
问:作为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您对清华学生的印象如何?
马丁·雅克:总体来说,中国学生都非常勤奋努力,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鼓励创新的时代,从小到大他们都受到鼓励,要具有全球视野,并努力取得成就。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摆脱贫穷实现了小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新挑战,这些都进一步促进年轻一代的成长。这种环境难能可贵。二战后,我出生在英国,我觉得从二战后我们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所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你们有深厚的教育传统,完善的教育保障,对教育重要性的共识。这创造了很好的环境。中国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唯一要对中国学生提出的批评或者建议是,出国后不要一直扎堆。我们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去了解其他的国家、文化,结交新朋友。我非常爱中国,我从90年代中期就一直经常来中国,我非常爱这个国家,也非常喜欢不同文化给我带来的挑战。所以我希望中国年轻学生有机会出国深造时,要保持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究,当然,你会觉得和其他中国人在一起更自在,但不要因为不了解、不融入而不思进取。
问:那么,你对我们国家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呢?
马丁·雅克:现在,中国的年轻一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他们正在经历中国的各种变化和变革。可能很多人认为,1978年以来改革已持续几十年之久。但变革仍在进行,从历史长河看,这只是很小的一段时间。我并不是不鼓励年轻人出国,其实有时候出国工作、学习、历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年轻一代非常幸运,生逢其时,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去研究探索,享受美好时光,为中国和全世界都作出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