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转型 中资企业如何应变(四)密松之痛——僧侣
缅甸转型 中资企业如何应变(四)密松之痛——僧侣
来源:无界新闻 记者:高美
密松项目所在地最重要的意见领袖其实是三大宗教教派的领导人
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协调员所说的那样,在缅甸,要取得民众支持,就必须先说服当地的“意见领袖”。而最重要的意见领袖,不是政治家,而是宗教领导人。
2014年7月5日,缅甸曼德勒,宗教冲突后留下一片废墟。
在缅甸这个多数国民信仰佛教的国家,密松项目所在的克钦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里80%的民众信奉基督教,当地最有影响的教派是罗马天主教(RC)和克钦浸信会(KBC)。
在移民村附近,昂敏达寺庙以及分属于罗马天主教和克钦浸信会的两座崭新的教堂,是这一地区最漂亮的建筑。
“村长说的话,比不上牧师说的话有影响力。”在密支那呆了四年,梁粱对本地宗教的影响力深有感触,“当地华侨也建议我们,多跟宗教领袖走动,取得他们的支持。你讲了多少科学道理都不管用,牧师神父一句话,这边村民就听。”
与两大基督教会相比,佛教的态度比较宽容。僧侣吴德馨达出家前有一个儿子,目前在密松项目营地上做电工。尽管专心禅修,但他认为水电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很有好处。这或许和当地的一些佛教经文记载有关——根据这些经文,密松地区未来会变得非常发达。因此,吴德馨达“对项目暂停感到很遗憾”。
昂敏达寺庙僧侣吴德馨达。
“过去四年,我们(与中电投)的沟通不太顺畅。”天主教密支那教区主教方清·杜当在给无界新闻记者的电子邮件中直言。2004年,杜当被时任教皇保罗二世任命为密支那地区主教,十余年来始终是该地最具影响力的宗教领袖之一。即便是通过邮件交流,但文字中不时出现的大写单词,仍然感受得到他对密松项目的反对有多强烈。
反对的主要原因,仍然是项目的“不透明”。“只是两国领导人层级上签订的协议。项目只是满足了少数人的利益。他们没有问过该地区人们的意见、感受,也没有告诉过他们任何信息。” 杜当在邮件中写道。
对于这一点,中电投有不同的看法。在项目开工之前,他们征询了克钦六族长老的意见,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表明,当地80%的民众并不反对密松项目。不过他们也承认,在缅甸军政府的统治下,也许当地村民并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意见。
杜当还认为,在两国签署协议前,要问问当地民众的看法,如果民众同意,应该让他们自行选择搬迁后的新住址,而不是现在的由政府指定。他用一句所有字母都大写的话表明了他的态度:“总的来说,我不同意继续修建密松大坝。”
昂敏达移民村的天主教堂。
至于克钦浸信会,与当地的反政府武装“克钦独立军”之间关系密切。密松大坝一旦建成,将在上游淹没掉克钦独立军的一部分辖区,压缩其生存空间和势力范围,其强烈的反对态度可想而知。浸信会当地牧师瑞布桑直接拒绝了无界新闻记者的采访请求。
这里的宗教领袖的确不太好打交道,梁粱坦言。不过,即便再不好打交道,中电投也必须继续和他们接触、沟通。四年下来,虽然对项目的反对态度依然坚决,但双方对话的平台已经建立起来。去年,杜当的儿子举办婚礼时,还邀请了中电投员工前往参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