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填海救香港 不要再蹉跎
来源:香港镜报 作者:刘澜昌
香港填海脚步迟缓,自然是因为有种种原因,包括政治的反对,环评的复杂,行政程序的繁琐,但是这都不是理由,都不是无解的。固然,香港的政治制度和现实生态,与新加坡和深圳都大不相同,但是只要有心,办法就会从天而降。
香港的死症何在?缺地!救香港唯有及早填海,不要再蹉跎岁月。而且,填海要有新的思路,不要以为填海还是十年八年之后的事情,借用国家在南海南沙岛礁吹填的「天字号」的巨型挖沙吹填船,一两年之间搞个10平方公里也就是1000多公顷地面不在话下,若然保险起见,加上一定时间长度的沉降期,至少政府可以宣布未来十年都不会出现「土地荒」。
土地供应不足促使楼价上升
横洲发展计划第一期4000个单位,不过占地5.6公顷。那么,1000公顷可以建多少个单位?若然有地在手,横洲发展计划根本不是问题。可能就不需要横洲发展计划,就算要搞横洲发展,也不会有人「坐地起价」、「不迁不拆」,也不需要分一二三期。
香港本来不是没有土地,全港1100平方公里现时只有23%土地属已开发,另有40%属于郊野公园土地,占410平方公里。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拨几个百分点就可以容纳上百万住户,而且可以巧妙「林中村」,「山中城」,使「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致「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但是,政府放弃了,声称「本届政府不动郊野公园」。
那么,似乎还有棕地。但是,横洲分期发展即证明棕地也不是好啃的骨头。香港绝大部份棕地属私人拥有,并 且有不同用途,开发过程必涉及收地,拆迁和安置等问题。在过去四年多,政府将152幅地改用途,优先发展住房尤其是公屋,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改用途」实际是侵占原来的公共事业的用途。启德体育城算保住了,但是一些起私家医院的用地则被侵占了。即使如此,土地储备依然是大问题。政府报告承认,未来公营房屋方面,2016至2020年只有不足共10万单位落成,比目标兴建的14万个单位少超过3成。而政府未来十年房屋发展策略报告称要发展48万个单位,但承认土地是缺口的。于是,供应不足是市场的心理预期,促使楼价上升。
很多人都说,那为什么不填海啊?香港就是靠填海发展起来的,从香港开埠至2013年3月,香港从填海工程获得的土地面积逾67平方公里,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约7%。在填海土地上容纳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业活动。说香港百多年来的填海工程,是香港生命之源,一点也不过分。
当下,以填海获地,既可以避过郊野公园的「争拗」,而且成本也比收地发展成本低很多,手续简单很多。但是,最近十年,香港来自填海的土地供应明显减少,由过往平均每五年造地约5至7平方公里(不包括赤?角及西九龙),到2005至2009年锐减至0.84平方公里,而到2010至2013年,填海土地更只有0.08平方公里。
2012年,香港政府公布《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维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蓝图,就维多利亚港以外锁定5个近岸填海选址,包括欣澳、小蚝湾、龙鼓滩、青衣西南及马料水。政府希望填出最少2000公顷土地,约等于50个西九文化区大小,作为香港住屋和经济发展的土地储备,其中屯门龙鼓滩和马料水可多建住宅,而大屿山欣澳和小蚝湾则作休闲旅游和物流发展之用。另外,还构思在本港中部水域开发人工岛。
2013年3月21日起,香港政府展开为期3个月的第二阶段公众咨询。当时,香港政府表示将会整理收集意见,定出最终选址,期望于2014年年初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启动前期事务,包括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等,以搜集更多具体资料作出进一步的决定,例如填海范围等等;目标于2019年提供首块填海土地。
针对环境保护团体对填海的关注,香港政府除了强调填海是在已经受立法保护的维港之外进行,还强调会采有力措施保护环境生态,保护中华白海豚,并构思日后的新界西和大屿山3座填海区不使用传统的大石作为海堤,改为引入生态海岸线,重新兴建泥滩及栽种红树林等等,期望于填海后可以回复生态环境,并在海?摆放人工礁,使到海底生态在填海后重新出现,为白海豚等海洋生物创造生活环境,可谓用心良苦。可是三年过去了,似乎不见下文。
新加坡深圳填海造地不等人
可是,香港的竞争对手新加坡,却是填海不等人。新加坡过去30年填海造地超过1.3万公顷,占该国原有面积达约四分一。新加坡最新计划,预计在2030年,人口将增加到650万至690万人,故再填海在2030年把国家土地面积再加大7%,届时可多建70万个房屋单位。
可能,对香港更具挑战的是深圳。2015年11月及2016年2月,深圳市国土规划委员会两度贴出公告:深圳将在珠江口开启四项填海工程,其中包括宝安综合港区、机场跑道三的扩建、仓储工程等,共计15平方公里。而这仅仅是深圳填海大计的一小部份,今年3月深圳市委书记在接受当地电台访问时表示深圳将填海55平方公里。55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半澳门的大小。过去深圳发展的30年间,总共填海面积100平方公里;以香港100年的填海历史计,总共填海面积也不过是76平方公里。
深圳是中国最急速发展的典型城市,没有人想到仅仅三十年间,深圳从3平方公里的特区,变成现在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拥有2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深圳城市规划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深圳GDP总量14500亿,如果沿用现行土地开发利用及产业模式,达到2015年1.5万亿的GDP,需消耗土地约530平方公里。深圳的智囊说,「深圳像一把梳子,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却是向内陆发展,现在可以转个面,向海洋发展。」深圳未来的发展大计是,通过填海,发展成为四湾一河(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和深圳河)的滨海城市。
问题是,四湾一河(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和深圳河)是香港和深圳共同享有。深圳的55平方公里到底从哪里来?当然是从这四片海域来。也当然,深圳填海不会填过界,但是望?海那边热火朝天的填海景象,香港人不会心里如同打翻了酱油瓶五味杂陈吗?
填海不等人!这就是现实。
香港填海脚步迟缓,自然是因为有种种原因,包括政治的反对,环评的复杂,行政程序的繁琐,但是这都不是理由,都不是无解的。固然,香港的政治制度和现实生态,与新加坡和深圳都大不相同,但是,只要有心办法就从天而降。在此,要特别说说技术问题。
香港最初期的填海方式,是把开发时所产生的沙泥碎石,直接倾倒进海里去。此种方式,造出来的陆地最接近自然海岸。不过,若然填海地所处的水流比较急,水流对海岸的冲击,将会渐渐侵蚀填海区。过去香港政府对浅水湾的扩展工程,就遭遇过此种问题。若果堆填范围比较大,比较好的填海办法为先用比较稳固的填料在填海范围修筑堤围,然后再把填料倾倒进堆填区内。这种堆填方式最为常用,亦为最普遍。现时西九龙填海区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把油麻地避风塘的堤围连结,再把沙石倾倒进堤围内,再等候填料沉淀,然后再在新填海区开展建造工程。沙田新市镇亦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填海工程。若果填料只是沙泥,则可以直接倾倒进海里。这些传统的方式是牢靠的,问题是效率将较低速度慢。
借助「大力神」可立竿见影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将眼光放远些,把思路放宽些。是否可以借助国家南海吹沙填海造岛的「大力神」来港,使原来需要十年八载才能完成的填海造地变为立竿见影之事呢?这个「大力神」就是内地的世界排名前三的巨型挖沙吹填船 。其中,「天鲸号」 绞刀功率高,除可挖海砂淤泥还可绞碎中等硬度岩石,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远6000米外,每天吹填的海沙达十多万立方米。除「天鲸号」,还有「天麒号」, 「浚洋1号」,另外多艘更大的每小时吹沙8,000立方米耙吸挖泥船在建中。
在这般「大力神」帮助下,2013年首先吹填的永暑礁,用18个月造陆2.8平方公里。接?,渚碧礁半年造陆4.3平方公里。美济礁2015年1月开始吹填,仅用6个月造陆5.6平方公里,成为南沙第一大岛,并建机场跑道长约2700米,今年7月12日试飞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外交部宣告南沙填岛告一段落,国际间都相信黄岩岛短期不会填岛。因此,除「天麒号」现在西沙作业,其他在修整,香港何不借「神器」一用?
据悉,政府原有计划在港岛和大屿山之间的中部水域填出人工岛,笔者以为地铁已到鸭?洲,由此到南丫岛中间填几个人工岛,再修桥或隧道连接,不但有人工岛亦借机开发南丫岛。若早下决心,「大力神」来助,立竿见影!
相信,只要政府一拍板宣布借船填海,香港缺地预期实时烟消云散。楼价实时平抑,并由此拉动百业发展。
有人说,政府部门遇到反对的策略是 ,不到「死人」不?急,「死人」啦就可凝聚民意。试想,当下展开填海的民意够了吧,不能再蹉跎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